日前,多家東風系和兵裝繫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其間接控股股東/控股股東或發生變更。公告顯示,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汽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兵裝集團」)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但公司公告同時強調,不會導致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儘管公告未明確提及彼此為重組對象,但相同時間、相同內容仍讓業界相信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聯動性。
與此同時,2月17日,兵裝集團官網領導層變更,東風汽車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周治平履新兵裝集團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此次人事變動在重組風波的關鍵窗口期,也再次給兩家車企重組事件帶來了新的猜想。

圖片由豆包ai生成 提示詞:汽車
此前有傳言稱,東風汽車和長安汽車的汽車業務重組將合併成一個全新汽車集團,周治平正是重組後「新公司」的總經理。不過,截至目前,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均未有確切信息傳出。
2024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多次強調,中央企業需通過「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提升核心競爭力,尤其在新能源領域需加速突破。
基於此,東風汽車和長安汽車近期發布的重組信息備受關注,業界期待二者真正實現重組後能夠促成國內最大汽車集團。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長安汽車總銷量達到268萬輛,東風集團實現248萬輛,兩者銷量總和達到了516萬輛,將一舉成為中國汽車銷量冠軍。

圖片來源:東風汽車
「國家隊」集結
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重組消息並非首次傳出。早在央企大規模重組的2015年,東風集團與一汽集團一把手對調就曾被視作合併前奏。彼時,竺延風接任東風汽車,而徐平則被調任至一汽集團。
2017年,人事換防再次發生。兵裝集團原總經理徐留平被任命為一汽集團的新任董事長,同時,徐平也調任至兵裝集團擔任董事長。隨後,東風汽車副總經理劉衛東被調任至兵裝集團,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裁雷平轉戰一汽擔任副總經理,一汽集團的產品規劃及項目部部長尤崢被調任至東風汽車集團擔任副總經理。
2017—2018年,一汽、東風、長安三家汽車央企還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聯合推出t3出行。2024年,中國一汽擬投資控股中國誠通所屬力神青島,兵器裝備集團、東風集團同步參與,共同打造國資動力電池頭部企業,推動中央企業新能源汽車業務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三家汽車央企的合併傳聞一直未斷。在新能源市場進入競爭更加激烈的下半場,汽車企業普遍開啟聚焦戰略,以期以更高效的姿態衝擊全球市場,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的重組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有觀點認為,同屬央企陣營的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重組可通過消除內耗,實現國有資本效率最大化。

圖片來源:東風汽車
2024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活動上公開表示,國有新能源汽車企業發展不夠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亞迪」,因此將調整政策,對三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車進行單獨考核。
幾乎同一時間,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苟坪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也指出,要正視中央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存在的差距與不足,加大資源投入、加快轉型步伐,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倍增行動計劃,綜合運用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等方式,鼓勵支持中央企業開展高質量投資併購、專業化整合,加快掌握產業核心資源和關鍵技術。
在「十四五」規劃中,強調了汽車產業需進行集中度提升,推動央企重組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國家隊」。為此企業應該通過合併實現資源互補、減少內耗,響應國家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的號召。
回顧汽車產業130多年發展,以歐、美為首的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路徑均經歷過多次分分合合、最終走向集團化發展,從而整合優勢資產、不斷形成核心競爭力:如德國最終形成大眾、寶馬和賓士三大集團;美國形成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大集團。中國汽車產業的新「集團」,或許也即將拉開序幕。
中國品牌進階
近年來,中國汽車品牌強勢崛起。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世界汽車2024年1—12月銷量9060萬輛,同比增長2%。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從2023年33.8%,到2024年的34.7%。其中2024年12月中國車市銷量份額41%,達到世界份額的歷史高位。
從世界範圍來看,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恢復較強,比亞迪、奇瑞汽車、吉利汽車、長安汽車等中國車企回升效果最為突出,帶來世界車企份額較大變化。比亞迪與吉利汽車更是進入世界前十車企。
在中國本土市場,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也再次突破高位。今年1月,中國品牌國內零售份額為61%,同比增長5.9個百分點。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安繼續佔據頭部位置,這些廠商銷量份額從上年度的38%上升到2025年1月的46%,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圖片來源:阿維塔
不過,儘管長安汽車、東風汽車旗下的自主品牌增長也有所突破,但相較於比亞迪、吉利汽車等民企仍有不小差距,這也被業內視為積極推動央企重組的因素之一。
近年來,傳統車企和新勢力品牌競爭不斷加劇,優勝劣汰持續提速。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未來3—5年將有80%中國燃油車品牌「關停並轉」。
實際上,除了中國車企之外,日系車企也開始選擇「抱團取暖」。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合併事宜,被業界稱作為了「防禦中國車企」的巨頭合併案。不過由於談判破裂,合併事宜已經終止。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新的競爭格局下,合併已經成為「做大做強」的有效手段之一。
國泰君安研報認為,汽車央企改革具備主觀和客觀條件。主觀層面,汽車產業的經濟佔比已經超越地產成為支柱產業,2023年以來央國企車企銷量持續下滑對地方經濟拖累明顯,自身主動變革動力強;客觀層面,央國企車企在造車技術儲備、現金儲備和產能上的優勢明顯,為加強外部合作創造了客觀條件。
作者: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