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買車的時候,內心都有一幅美好畫面:
載著家人朋友去兜風、方便上下班通勤,甚至是提升生活的品質。
可理想歸理想,現實卻往往是另一番景象——車買回來了,發現維修費高得離譜,油耗超出預期,甚至開幾年再賣掉時,虧得讓人心疼。
其實,這些問題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記住「3不買」原則,讓你買車不踩坑。
首先,就是盡量不買性能過剩的油車
很多人買車時都會覺得,動力要買強一點點的,性能過剩總沒錯。
因為萬一以後需要超車、爬坡、跑高速,動力不夠多尷尬啊。
可現實是,這種「性能過剩」的油車,往往是個深坑。
因為大多數人買車是為了通勤、接送家人,偶爾跑跑高速。
但城市裡限速多、堵車頻繁,你壓根沒機會用上那些所謂的「爆發力」。
說白了,日常開車用不了那麼多動力,但油耗卻實實在在擺在那裡。
性能過剩的油車,可能一腳油門就是錢往外飄的聲音。
別小覷這點,拿我的堂哥來說,花大價錢整了個性能車,城區的優越性倒是沒看到,油耗卻不低。
動不動,就跑出20個油來了!
現在哭著喊著想去再買一輛電車,去用於城市代步。
此外,性能強的車,往往意味著更複雜的機械結構和更高的維護費用。
一次小故障維修費動輒成千上萬,保養也不便宜——開幾年你就會發現,這車光「養」都夠頭疼了。
值得一提是,性能車在二手市場上的接受度相對較低。
因為普通消費者買車更看重經濟性和實用性,而性能車動力雖強,但高油耗和高成本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說到底,買車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不是賽車愛好者,普通的動力完全夠用,把預算花在更實用的配置上才是真正的明智選擇。
其次,小眾品牌或停產邊緣的車型別買
可能很多人買車時,就是喜歡追求與眾不同,覺得小眾品牌獨特、有個性,而且性價比很高。
可實際上,小眾品牌的車雖然表面光鮮,背後的問題卻多得讓人頭疼。
尤其是銷量不佳的車型,更是「買時一時爽,用時悔斷腸」…
說白了,車小眾往往也意味著服務和售後也很「小眾」。
你用起來的時候可能很爽,等到維修就很難了——要麼就是網點少,要麼就是配件難找——不是一點點難。
拿我的朋友來說,買了一款小眾品牌的SUV,開了不到兩年,半軸油封壞了,結果跑了三四個修理廠都找不到配件。
結果到廠家去維修,居然告知訂貨要1個月——這樣的情況,放在用車頻繁的家庭身上,簡直就是災難。
此外,萬一品牌不幸倒閉或者退出中國市場,那就更難了。
因為不光配件供應可能徹底斷貨,後續連最基本的技術支持都找不到,出了問題只能幹瞪眼。
別覺得自己可以找「拆車件」,維修公司也是這麼想的。
一旦發現這玩意保有量低,什麼市面上找不到貨,他們也會選擇「坐地起價」,大賺一筆。
以 Jeep 車主為例,之前廣汽菲克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後,就遭遇了這種情況。
車主們發現,一條原價兩三千元的前保險杠,竟然能炒到上萬元。
就這種情況,你說悲慘不悲慘?
最後,未經考驗的新車別買
說白了,很多新車上市時,可能看著外觀炫酷,功能給力,性價比很高。
但我建議,最好等一等再買。
因為很多新車,往往缺乏用戶反饋和實際驗證。
儘管廠家會在上市前進行大量測試,但測試條件和普通消費者的實際用車環境差異很大,難免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
比如,某些剛上市的新車,上市幾個月就因軟體Bug或零部件故障頻繁召回,開車變成了「修車」。
此外,新車的保值率也是一大隱患。
大部分車型在上市後的幾個月,市場反饋逐漸明朗,保值率高低立見分曉。
如果新車銷量不佳,幾年後它的二手車價格可能會讓你懷疑人生。
所以,與其衝動入手新車,不如等它經過市場的考驗,看看真實車主的評價再做決定。
到時候,即便你真的很喜歡,再去入手,也能拿到一個巨大的優惠。
當然,如果你非常喜歡某款新車,實在忍不住想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不是完全不可以。
只是,買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可能會遇到問題,也要接受「早買早享受,後買價格低」的心態。
說到底,買車這件事,穩一點沒壞處。
等新車經過時間檢驗後再入手,既能避開大坑,也能以更低的價格,享受更穩定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