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時代,經濟日益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私家車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車畢竟也算是一種消耗品,車輛在使用一定年頭後,還是要選擇更換的。
再加上有些車輛經常跑長途,磨損度也會更高。因此,很多被「遺棄」的車,就直接「扔」在了路邊,索性就直接不管了。
這種車,也被叫作「殭屍車」。那麼車主為什麼不把車輛直接報廢呢?其實這,就是一筆經濟賬。下面,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車輛的報廢制度吧。
車輛報廢制度
我國的報廢制度,最開始是1991年規定的里程數,超過70萬公里或是年限,就要進行強制報廢。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變成了里程超過60萬公里,由國家給予補貼,並引導車主報廢。當然,里程數超過70萬公里也可以不報廢,但是車險更換就會更加頻繁。
當然,上述只是普通的車輛而已,並不包括營運性質的車輛。營運性質的車輛,8年以上就要強制報廢了。那麼,為什麼在給補貼的情況下,很多人還是選擇將車直接拋棄,而不是報廢呢?
報廢手續繁雜
對於很多不開車的朋友來說,可能會認為,就是去辦一次報廢手續就可以。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報廢的手續要比想像中要複雜得多。
首先,車輛要報廢,就要拿著自己能夠證明車輛屬於你的證件,還有本人的證件,去有關部門填寫車輛註銷單。
填寫完之後,還要開具准許報廢的通知單,後續還會有檢驗流程等一系列手續。當把這些手續都辦完了,如果耽擱時間比較長,甚至會達到數周甚至上月時間。
但是辦理這些手續,都是在這些機構的上班時間內進行的,對於個人而言,就需要請假來專門去辦。
然而這種請假就會耽誤正常的工作時間,單位的負責人或是老闆,也必定不會喜歡這種行為。而這,也正是「殭屍車」為什麼不會被認可的原因。
報廢利潤不符合實際
如果僅僅是時間上的原因,或許很多人也會去選擇報廢。但是實際報廢中,報廢也不符合人的利益需求。
舉個例子,在車管所裡面,無論你原來的車值多少錢,車管所都不會在意。車管所只會根據車的實際重量,來給你錢。
而且這個錢數,一般都不會超過300元。300元的概念,就是加油錢都不夠。既然本身得不到多少利潤,手續還麻煩,那為什麼還要專門跑一趟手續呢?
更何況,有些車雖然本身已經屬於報廢範圍內,但是相關配件卻有可能是新換的。比如新換的發動機等配件,都是如此。因此,更多的人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拆件扔車。
什麼是拆件扔車?就是把這輛車子能拆得全都拆掉,然後單獨賣件,直接把車丟了。這種行為,也比較常見。而且,也比較符合人的利益需求。
車輛涉事「被迫」丟棄
如果說上面兩種情況,還是比較正常符合利益需求,但涉事車輛,就是不敢去車管所報廢了。
因為車管所,本身也屬於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就能夠查閱這些車輛的具體的情況。
去那裡報廢,就相當於去自首。因為有些車輛,從事的像是非法運輸、甚至刑事案件,這些違法者便抱著一種僥倖的心理,不願意去那裡報廢,害怕自己被抓到。
所以這些涉事人,就會選擇將車輛丟棄,以免官司纏身。
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出自於人的非本身意願。像是在一些山區,車主遭遇了意外,家人也並不知道具體在哪裡失事,車輛就隨著人一起,也是被迫成為了「殭屍車」。
無法正常行駛在道路上的「殭屍車」
什麼是無法正常行駛在道路上的殭屍車?就是指一些「走私車」。
這些走私車在進入中國境內後,不通過海關,而是通過運輸零件,或是通過一些非法運輸的方式,把這些分批的進口車零件運往國內,然後在國內完成組裝成車。
比如,從外國把車拆成零件,然後運輸到香港,之後再由香港賣給大陸地區,由大陸地區組裝。
這種事情,往往都發生在一些名車的身上。比如說勞斯萊斯、賓利、大奔等豪車,就是常見的「走私車」對象。
因為我們知道,海關的稅費相當的高,一輛走私車的價格,僅僅有國內正規車輛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所以,很多人就動起了「歪心思」,選擇購買走私車充面子。
當然,你購買了這種車,也就要承擔這種車輛帶來的風險。比如,你購買的走私車是無法過戶的,而且一旦出現無法「私了」的交通事故,交警就會過來處理,走私車就會被收回。
這個代價,不可謂不重。因此,還是要購買正規手續的車會更好。
而一些可能遭遇了肇事或者是其他情況的走私車,車主就會因為無法繼續正常行駛,而被丟在路上,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殭屍車。
結語
殭屍車的存在,不僅嚴重影響了城市交通。像是一些上下班的密集時間,車停放在那裡,就會導致本來擁擠的道路更加擁擠。
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嚴重的安全隱患。比如說,在太陽的暴晒之下,殭屍車也很容易發生自燃燒現象,影響城市的公共安全。
因此,殭屍車已經成為了城市,不得不關注的重要問題。雖說殭屍車的存在有眾多原因,但這並不是不遵守社會公德的理由。
個人的行為,也會危害到集體。當然,有關部門其實也有在努力,比如在一些城市,有些汽車零件已經可以允許從車上拆下來,按照市場價來進行核算。
同時也提升了車輛報廢給予的補償款,從而進一步保證車主的利益不受損害。相信在日後,也會出台更多的政策,來應對這種殭屍車眾多的現象,讓城市的公共環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