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殺惠能的三品將軍,惠能把衣缽給他,他又不肯拿去

2023年01月03日00:12:03 佛學 1356

惠能剛來到黃梅禮拜五祖弘忍,弘忍就問他:「你是哪裡人?到我這裡來,想要求什麼東西?」


惠能回答說:「我是從嶺南新州來的百姓,現在遠來禮拜大師,什麼也不求,只求作佛。」


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野蠻的鄉下人,你怎麼可能成佛?」


這樣的質疑並沒有使這位勇敢的求道者泄氣,惠能做出了一個精彩的回答,他說:「人雖然有南北的差別,但覺悟的本性沒有南北的差別。雖然我是鄉下的蠻夷,我的身份跟和尚的身份不同,但是我和你的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


五祖本來想要和他多說幾句話,但見身邊弟子眾多,就不再說下去了。


於是簡單打發惠能跟著大家一起去做勞務。


當時有個也在寺廟修行的人,差遣惠能到碓房用腳踏碓石舂米,這樣一干就是八個多月。

追殺惠能的三品將軍,惠能把衣缽給他,他又不肯拿去 - 天天要聞

在惠能那個佛教興盛的時代,「一切眾生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事,正如現在不學佛法的人也會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掛在口頭上一樣。


惠能回答弘忍的話,在那時應該是常談。但他一個勞苦的猖獠,在大眾圍繞的一代大師面前竟然敢出言反詰,惠能那種質直樸實、真誠無畏的性格,是非常難得的。


現代人禮拜佛寺,多是為俗世追求而來,如為求菩薩保佑、求消災避難、求升官發財、求解決感情煩惱等等。


過年過節都爭先去燒高香,見方丈,反而覺得佛離我們很遠。


如果一個學佛的人,不求成佛的話,始終是不圓滿的,佛經裡面告訴我們,成佛才是最終解決問題之道。不幸的是,現在眾生離成佛越來越遠了。


像這樣信心十足的「唯求作佛」,余皆不顧的人,恐怕只有惠能個。


若不是非常之人,則無非常之求。一個人沒有「惟求作佛」的決心是不可能偶然地、幸運地、碰巧地作佛的。


即使遇到五祖的試探和考驗,也動搖不了惠能「作佛」的決心,從他信心十足說出「佛性」二字,就可以知道,惠能對佛教有充分的了解。


他來見五祖,不是一個無知者而是一個準備充分的人。


惠能的回答出乎弘忍意料,五祖知道來人不簡單,弘忍還要再說,卻有顧慮,因此他的表現才會是「更便不語」。


惠能也在等他講話,可是五祖「見左右在旁邊」,就不再說什麼了。


弘忍發現惠能是個不簡單的人,但是又有點憂慮:因為弟子中絕大多數還沒有這新來的惠能所表達的勇氣和深深的宗教直覺。


當時還考慮到如果繼續說下去,可能會對惠能不利,所以弘忍打算擱一擱,讓惠能隨眾作務,他也要好好想想對惠能該怎麼辦。


據宗寶本記載,五祖弘忍後來對惠能說:「(當時)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言。」弘忍是住持,他最了解寺中情況,所以不是「恐有惡人」而是「確有惡人」。


後來發生的有人追殺惠能的情況,也印證了這句話本來佛法無相,沒有人能爭得,但是祖師之位有相,是會引起爭奪的。


佛門高位跟世間名位一樣,同樣代表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有地位就有影響力,就有權與利,所以歷來都有人爭奪。


佛門本是清凈之地,但一旦涉及地位,人心就會由清凈之地進入世間謀慮,加害爭奪就不可避免。

追殺惠能的三品將軍,惠能把衣缽給他,他又不肯拿去 - 天天要聞

一天,一個小和尚在碓房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唱著這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惠能聽了,知道作這首偈的人沒有見性,當即就知道了偈的意思。於是他問那小和尚:「你剛剛唱的是什麼偈啊?」


小和尚回答說:「你不知道五祖大師說:'生死事大,要傳衣法,令所有人都作一首偈給他看,如果開悟明心見性的人,五祖就把衣缽傳給這個人,做第六代的祖師。』有一個上座叫神秀,在南廊寫了一首《無相偈》,五祖讓所有人都讀誦,還說明白這首偈的人,就能明心見性。依這首偈修行的人,就能出離生死苦海。」


惠能說:「我在這踏碓踏了八個多月,還沒去過你說的走廊,不知道怎麼走,想請你帶我到走廊那裡,禮拜這首偈,念誦記下來,跟它結下一些緣分,來生可以生在有佛的地方。」


小和尚引他到走廊,惠能就禮拜了這首偈。因為不識字,惠能請了小和尚讀給他聽。他聽了之後就知道大意。


此時他也作了一首偈,就請了一位先生,幫他寫在旁邊的牆壁上。就這樣,惠能表達了他的心地。


如果不認識自己的本心,學再多的東西也無益,若明心見性,就已經悟到佛法大意了。

追殺惠能的三品將軍,惠能把衣缽給他,他又不肯拿去 - 天天要聞

惠能的偈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還有一個版本,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院子里的人看見惠能做了這首偈,都很驚訝。惠能作完偈頌就回碓房幹活去了。


五祖聽說了就來到走廊,見到惠能的偈,就知道惠能明白了佛法大意,但是又怕有人知道後會加害於他,於是就對大眾說:「這也沒見性,講得不對。」


那麼,惠能的偈子是什麼意思呢?


菩提是覺,當然不是樹。明鏡喻心,鏡有台,心無台。佛性本來就是清凈的,塵埃又從哪裡來?


六祖惠能的偈子,是已見「空性」,所以否定了菩提樹、明鏡台等身相、心相的存在。


既然沒有像菩提樹的身,也沒有像明鏡台的心,那用功又用到哪兒去呢?


既然是明鏡,那它本來就應是清凈的,根本不需要洗啊、擦啊、持戒啊、修定的。


既然是「空」的,就是無掛無礙,哪兒來的塵埃呢?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脫,也是悟後見性的境界。


神秀的偈是修行的境界,他作為弘忍門下的弟子,平日教授是以修為主,因此講的是漸修。


惠能的偈是見性的境界,他沒有向誰學過修行法門,因此講頓悟,然而他也並不否定修行。


神秀與惠能之偈,不在於分別二者高下,而在於它們道明了修行與覺悟境界的不同。


修是修,悟是悟。神秀見修不見性,惠能見性不見修。


但都是一心之境,各有各的境界,不可分高下對錯。

追殺惠能的三品將軍,惠能把衣缽給他,他又不肯拿去 - 天天要聞

一天深夜,五祖讓惠能到他房間里講《金剛經》。惠能一聽就悟道了。


那晚,五祖把頓悟法門和衣缽傳給了惠能。惠能以袈裟為秉承,代代相傳以佛法來印心,令人自悟。


五祖說:「自古傳法的人,生命都像懸著一條絲線那麼危險。你住在這裡,將有人害你,你需要快點離開此地!」


惠能得到衣缽後,三更就啟程離開,五祖送惠能到九江驛,辭別時,五祖交代說:「你這一去,努力向南走,三年不要弘法,這個法門短時間內很難能興盛起來。以後你弘化一方,要善於勸導迷人,如果明心見性,就跟我一樣沒有差別。」


辭別之後,惠能就啟程向南走了。


此處弘忍送行,應該只是目送惠能去九江驛,而不是送到九江驛。《壇經》的幾個版本都說,弘忍親自送到九江驛,而且當夜回來。


馮墓山離江邊有一段距離,而且當時是三更半夜,怎能去了又回?這顯然沒有注意地理。


弘忍傳法給惠能,一方面是放心,一方面是擔心。


此時惠能是佛法的種子,但卻處於危險之中,所以臨別時弘忍要他好好保重,先在偏僻

之地避難,等待時機再弘法。


追殺惠能的三品將軍,惠能把衣缽給他,他又不肯拿去 - 天天要聞

但是,為什麼會有人害惠能?


弘忍付法時就說:「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禪者傳法有爭,弘法還有難,這並不是誇張虛構的。


一代一人的傳法制,有名位心未盡的,就不免引起紛爭。


弘法,特別是弘揚禪法,是與那個時代的潮流不合的,是很容易受譏謗、受誣控、受毒害、受驅摒的。


惠能以前的祖師,所遇的法難都很嚴重。況且此時以惠能的年齡和身份——二十四歲的在家人,如果公開付法,想不爭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所以惠能受法而有爭、有難的傳說,應該有事實的成分。


惠能回到嶺南後,遇到了什麼障礙?


惠能自五祖弘忍處得了衣缽,傳承禪法後,立即受五祖指示而逃往嶺南。


在他離去的三天以後,整個寺院都為了這件事而喧嘩,有些憤憤不平的和尚就去追趕逃走了的惠能惠能向南走了兩個多月,才到達大庾嶺這個地方。


他常常是走到半路,見到追來的人就往回跑。這樣走走停停,他的回程只走到一半,就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


其中有一個僧人,叫陳惠順(稱惠明),以前是三品將軍,性情粗暴,追惠能到山嶺上,已經無路可走,差點就抓住惠能。


惠能就把法衣放下,這個僧人又不肯拿去。


他說:「我是想來求佛法,而不是要衣缽。」


於是,惠能就在山嶺上傳法給惠順,惠順聽了之後,言下豁然開朗。



後來惠能就讓惠順回北方度化世人。


後來《壇經》的版本繼續補充了這個故事,說這位陳將軍追上了惠能惠能便把衣缽放在石頭上,隱身入草莽中。


這個力壯的將軍居然提不動,就跟惠能說:「我是為法來,不是為衣缽來。」


惠能從草叢中出來,對他說:「你既然是為了法而來,如果依照我所說的去做,就能得法。請先摒息諸緣,不思善,不思惡,正當此時,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


所謂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所見的「性」,就是佛性、真如、悟境、菩提無我的自在、解脫的境界。


這位將軍果依惠能所說去行,卻發現他遍尋不著他所要找的,於是就悟了。


也可以說,他丟了所有的東西(我執),得到了他所要找的悟境。


這也提醒我們,學佛最最要緊的不是要得到什麼,而是能丟掉自我的煩惱。


惠順丟了善和惡的種種分別執著,也就是在放下自我判斷、自我中心的價值時,便見到了本來真面目。


這方法很簡單,不須打坐,就能開顯智慧,因此很多人喜歡這種六祖所教的修行方法,唯要人門,也不簡單。


就像現在很少人能像惠順那樣為了求法跋山涉水,人們如今常常可以出國旅遊購物、開會座談,卻不肯求索佛法,更不用說返觀自身了。


當然,我們不必去追惠能,如果真心求法,除了自身又能去哪裡尋找呢?


佛弟子明知身外之物不值得追尋,仍有不少人有所求:袈裟、名聲、學問、神通、施主、徒弟等。


但是,真實的佛法不會讓你求這些,相反,它使我們從身外之物中解脫出來,就像牢獄中人重新獲得自由那樣。


此次惠能點悟陳惠順,是《壇經》中惠能得六祖之位後,第一次行法度人,初示頓悟法門「直了成佛」的力量。


正如弘忍說叮囑的「三年勿弘此法」,在接下來的五年間(他本有十五年之說),惠能都在廣州四會、懷集兩縣界隱遁避難,躲避追尋。


惡人的追逐使他只能混跡于山林,躲藏在獵人的隊伍中求生,不得安定地住下來。


所以說,惠能將一種獨到的法門弘開,是不容易的。




參考資料:《壇經問答》





#頭條創作挑戰賽#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
巴米揚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 天天要聞

巴米揚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經過壁立千仞、地無水草、山崖陡峭的鐵門關後,玄奘的小隊進入位於今天阿富汗東北部的吐火羅國。此地有阿姆河從東向西穿越整片區域,所以小麥豐饒、穀物充沛。這裡曾是漢代張騫來過的大夏故地,也是印度、波斯、希臘文化的交匯之地,更是民族融合的混血搖籃。
解密和尚不吃肉的原因! - 天天要聞

解密和尚不吃肉的原因!

你是否曾經好奇,為何和尚們堅守素食,從不沾葷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一神秘面紗,探尋和尚不吃肉的原因。素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盛行於世。古人提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飲食觀念,追求自然、清凈的生活方式。
「最美尼姑」釋正孝同:佛祖託夢出家後放棄985大學,現在怎樣了 - 天天要聞

「最美尼姑」釋正孝同:佛祖託夢出家後放棄985大學,現在怎樣了

釋正孝同出生於一個普通卻幸福美滿的家庭,作為家中唯一的獨生女,自然倍受父母的寵愛與呵護。從小的她就展現出了優秀的學習天賦,每個學期的成績都名列班級前茅,備受老師的喜愛。她個性溫文爾雅、待人友善,從不與同學發生爭執矛盾,廣結良朋好友,在融入校園生活方面也遊刃有餘。
鐵瓦寺(鐵瓦禪林) - 天天要聞

鐵瓦寺(鐵瓦禪林)

鐵瓦寺位於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河北村甲1號,此處原是五台山菩薩頂下院鐵瓦寺,始建造於明代正德十年,清代重修,現僅存山門、東西配殿及鐵瓦殿,寺坐北朝南,山門嵌有石額「鐵瓦禪林」,進山門,兩旁各有配殿兩間,中間是鐵瓦殿,鐵瓦寺因此殿得名,鐵瓦殿呈圓柱狀平面呈圓形,高6米,直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