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身家幾千萬的富豪,這位大哥比我其實大不了多少,但是由於早年很早就做生意開工廠,做海外貿易,賺了很多錢,至少都有七八千萬的資產預計。
這位老兄姓馮,人家都叫他馮總,我卻叫他馮老師,因為我覺得,他除了有錢,最重要的是學佛有點收穫,和他談話,我每次都受益良多。
他大概是在十年前開始學佛,可是,他的辦公室里,一點佛的痕迹都沒有,既沒有佛像也沒有佛歌,沒有任何痕迹表明他是個學佛人。
可是他整個人卻十分通達智慧,自在不拘,非常沉靜。他公司的人都很敬重他。他做人該威嚴的時候威嚴,該和善的時候如沐春風,辦事既有原則,得饒人處也能夠且饒人。
我在五年前給他的公司做服務的時候認識他,和他相談甚歡,他也喜歡和我聊天,每次我們見面喝茶,除了少量的談工作之外,其餘都是談論佛法,其實主要是我問他問題他回答我。
我記得有一次,我問他
一個人學佛,就不能有錢嗎?
學佛人是不是必須窮,必須在物質上減少負擔?
他說:釋迦牟尼佛在雪山上苦行歸來,乾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說:是喝了一碗乳酪,恢復體力。
他說:是的,這就是一個大法門,正常的做人,就是最好的修行,不是非要把自己餓到皮包骨頭,折磨自己到生不如死的地步,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才行。
佛陀也要吃飯睡覺,你看《金剛經》里寫,佛陀第一件事是幹什麼,去拿著一個飯缽子,挨家挨戶乞食,去化緣吃飽了肚子,才回來講課。
學佛不是要你去受苦,是要你解脫苦。解脫苦,可以從苦難里進行,也可不必從苦難里進行,應該說,可以從任何角度進行,但是並非一定要苦難。
當然,苦難,是有益於修行的助益。
學佛人都很認同這一點,所以說,娑婆五濁惡世,是學佛的最好道場。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因為你如在一個榮華富貴十分幸福毫無痛苦可言的極樂世界,你怎麼可能會發心要學佛成佛呢?
所以說貧窮布施難,富貴發心難。
富貴、幸福、諸緣滿足的人,很難發心求生命的終極解脫,除非死亡臨近。比如歷代的皇帝,在江山財富權利到達了頂峰,享受了人間最極致的榮華富貴之後,面對生老病死無法解脫,才發現眼前一切不堪留住,無法帶走,生命終極無法解脫,從而投身佛道。
但是,苦難,雖然是助益,卻不必非要如此,假如你命中注定一生富貴無憂,又何必非要去敗光家產,做個窮人,才能學佛呢?
所以這都是相對而言的。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不同命運,佛陀教導我們要隨順自己的命運,去接受這些好與不好,去用智慧看待這些生命中發生的好與不好。
而不是給我們一個固定不變的套路,非要窮囧至極折磨自己,不吃不喝、皮包骨頭,才是修道。
修道修道,修的是中道,
什麼是中道,就是不偏不倚不執任何一端。
我問:那麼,富有的人,比如像你啊,生活確實很滿足了, 要什麼有什麼,解決問題不需要犯愁犯難,比一般老百姓要幸福百倍,那你到底要怎麼修行呢?因為你沒有苦了啊?沒有煩惱了啊?
他笑著說:你理解的苦,是個相對的狹義的苦,你理解的煩惱,也是個相對的狹義的煩惱。
苦有很多種,不只是沒有錢的苦,佛陀說人生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這八苦,哪怕你是天王老子,也逃不開的,何況你只是有點錢。
所以我身邊很多有錢的朋友,往死里想自己活得長久,女的想自己活得年輕,花大價錢去做這兩件事,並且總相信世界上沒有錢辦不到的事。這也是愚痴啊。
生老病死四大根本苦,誰也逃不開的,應該順其自然接受他。
當我們沒有相等的智慧去應對生命的時候,這些苦都在,只有智慧起來了,這些苦的意義才會隨著智慧的程度衰減。
為什麼,因為你學佛修行,最主要不是要學神通,學一嘴佛話,而是要學會怎麼在你的生活中,真正正確地看待所有的際遇。
你看世界看自己的方式和心態,
決定了你的幸福感,決定了你苦不苦?
而不是你有沒有錢,窮不窮,吃不吃素,搞不搞辟穀,住不住山,打不打坐,有沒有感應,發沒有發通,這些都是輔助的旁的枝節,
核心是你的視角心態有沒有轉變。真正的轉變,並非自欺欺人的阿Q心理,而是徹底了悟事物的本相,知道一切的背後邏輯。從而幡然醒悟,從此不再被色塵所騙,被塵影所迷。
你知道富有不過是你因果所得的際遇,貧窮也是如此,無論貧富,你都坦然,不去強求,你窮,你就努力去改變,一輩子努力,或者直接接受都可以,關鍵在你要接受任何一個階段的自己。
不要覺得,這十年啊,我窮得叮噹響,外人都看不起我,親戚朋友都冷嘲熱諷,我吃不起大餐開不起豪車,我過得日子根本不是人過的。這樣一想,完了,這十年等於白過了,這十年里的其他的美好被你一下抹殺了。
因為你用世俗的標準去判定你難得的,只有一次的生命過程,你給它貼標籤,其實它只不過是你的一段體驗,你卻給它蓋棺定論。
所以可能你這個定論一下,每一分鐘都是煎熬,於是有很多人跳樓,都是因為接受不了所謂生活的苦悶和絕望。
如果你是富有,也淡然,錢只不過是在你手上過一過,珍惜好的日子,過的盡量簡單,把心態放在一種輕鬆自在不受慾望驅使的地步,富有的人其實最難過的關,
不是苦,是欲,求長生的慾望,求更多錢的慾望,有錢還想有權的慾望,各種沒有達到的慾望,一時沒有控制住,每天都在這種東西的折磨里,這也是煎熬。
當然,大家都寧願要這樣的煎熬,也不要貧窮的煎熬,這也是自然的,在世界上生存,本來就有這樣的分別性,要徹底做到隨遇而安,面對一切際遇都能坦然面對的人,極其的少。
所以佛家來說,
並不要我們非要怎麼樣,
而是要我們怎麼樣都可以。
感悟到這一句,其實就是離佛家的核心處世之道相近了。
大家常誤會佛家只要我們出世,飄然塵外,實際上,恰恰相反,佛陀要我們和光同塵,全然入世,因為在他看來,沒有出入之分,入世便是出世出世便是入世,何處不是世間法,何處又不是出世間法?
比如出家,什麼是出家,不是離開家去寺廟生活,而是出離生死,就叫做出家。出離生死,要從哪裡出離?要從每一個小的生死出離。
什麼是每一個小的生死,比如一件煩心事的生起和滅亡,比如一個親人的誕生和離去,比如一個你熱愛的物品的擁有和失去,比如一段感情的發生和消失,比如一場悲喜的產生和消亡,比如一個煩惱的生髮和消失,比如一個念頭的生起和滅掉,這些都是生死,世界就是生和死在組成。
佛陀把這些能夠生起和滅掉的統稱為生滅法。而要我們歸於那個不生不滅的萬法的本元,歸於本元的視角,去看待生和滅,你就出離了生滅,超越了生滅,解脫了生滅,容納了生滅,
這才是從生死里出離,所謂出離,即無可出離,不必出離,離無可離,實無可離是名為離。
我問:那我們很多學佛人,為何理論知識很好,甚至打坐境界很高,不乏感應很不錯的人,卻到了生活當中,一點不受用呢?
他說:這是因為,出世入世二分法弄得太執著了。心底里認為佛法是個出世法,於是修的方向就是脫離眼下現實生活,去找神奇感應和解脫。
可是恰恰忘記了,現實生活同樣是佛法。所以佛陀在心經里,專門用十六個字來說明這個事情。————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世法和入世法是一樣的不可分的,修行和生活也是一樣不可分的,呼吸吃喝拉撒,就是修行,賺錢工作也是修行,嬉笑怒罵,都是修行,沒有什麼不是修行。
所以懂了這個道理的人,圓融了,知道即使打坐,是為了輔助自己進入靜定的狀態,而不是道,所以下坐也用打坐心,打坐即用下坐心,心無二致,上下不分,這才叫做打成一片。
否則,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分得清清楚楚,貪嗔痴和煩惱永遠都在佛法的對立面,那是百千萬劫也到不了岸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