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開元寺,關於它的來歷,有一個傳說。
傳說唐朝的時候,泉州城裡有個叫黃守恭的財主,他家財萬貫,良田百頃。宅院大得像王府一樣,尤其是家裡的後花園,亭台樓閣、奇花異草、小橋流水、蒼松翠柏應有盡有,黃老財主甚是喜歡在這花園中遊玩休息。
這一天晚上,黃守恭在花園中乘涼,微風輕撫甚是舒服,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矇曨中,他聽見花園外傳來陣陣木魚聲,一直響個不停。便走出後花園,見是一個和尚,就問道:「師父,你為什麼老在我家花園外敲木魚呢?」和尚雙掌合十,施禮答道:「施主,貧僧特來化緣。」
原來如此,黃守恭本就是一個虔誠的學佛之人,急忙叫身邊的僕人拿出一斗米、一串錢來,和尚卻擺著手說道:「不化米,不化錢,化你一塊地建寺院可否?」黃守恭說道「師父,要我獻地可以啊,但不知師父看好了哪塊地呢」?和尚微微一笑說:「就化你這座花園,如何?」
這時黃守恭有些犯難了,這座他最喜愛的花園,如果要獻出來他確認心疼啊!「師父,你為什麼一定要我這花園呢?」「貧僧見你這花園上空常有紫氣繚繞,是一塊寶地。施主若把它獻出來建佛寺,可謂功德無量啊!」黃守恭想了想,說:「師父說有紫氣,我是看不見的,要是你能讓這園中的桑樹開出蓮花,摸得著、看得見,我一定就相信你了。」
黃守恭心想,桑樹只能長桑葉,結桑椹,不可能開蓮花,這樣也就不必獻出花園了。和尚笑了笑,說:「施主,只要誠心誠意,桑樹也能開出蓮花來。到時候你可不能反悔呀!」說完,和尚敲著木魚走了。
黃守恭一覺醒來,才知是做了一場夢。笑了笑也沒有放在心上。就這樣過了兩天,第三天一早,黃守恭還沒有起床,家丁就跑來稟報說,花園中的桑樹開出蓮花來了。黃守恭鞋都沒穿快步跑到花園,果然看見桑樹上開出一朵朵雪白的蓮花,還飄出陣陣清幽的香氣。正在這時,那夢中的和尚敲著木魚走進了花園,微笑的看著黃守恭。事到如今黃守恭也不能再推辭了,「師父需要多大的地皮呢?」
「小不成,大不要,袈裟大小就夠了!」和尚拍了拍自己身上的袈裟說。(注意這個橋段,當初大聖菩薩借狼山,濟公和尚化緣木材建寺,也都是是這樣的說法。看來這袈裟真是有無窮妙用啊!)黃守恭看他身上那件裂裟,又短又窄,心想:憑這件破得漏風的袈裟,能裝多大?只怕是蓋一間土地廟還不夠呢,這一小塊地給他又何妨,還能得個樂施好善的美名。他滿口應承了。(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知袈裟和金箍棒一樣可大可小了吧)
但見和尚隨即脫下袈裟,往空中拋去,佛號聲起,那袈裟隨風向上飄升,又慢悠悠地變大飄落下來,把整座花園都罩住了,這就是後來的開元寺。
由於傳說開元寺建造前常有紫氣繚繞,所以它的大雄寶殿又叫做「紫雲大殿」;又因為有這個桑樹開白蓮花的故事,所以又稱它「桑蓮法界」。!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桑樹被雷電劈為三部分,其中一枝墜落於地上,寺院里的僧人將樹枝用花崗岩托起,並且鐫一副對聯「比對生蓮垂拱二年,枝令勿壞以全其天」,樹枝神奇的存活了下來,枝繁葉茂青春煥發。直到今天,那株被一分為三的老桑樹依然還活著,樹枝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宛如一朵盛開的蓮花。有機會不妨去看看,也許緣分到了真的可以看到「桑開白蓮」的奇妙瑞象呢。
開元寺具體位置在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並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寺院始建於唐初686年,初名蓮花道場,唐開元年間(738年)朝廷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稱開元寺沿用至今。由於幾經朝代更迭損壞重建,現存的主要建築大多為明、清兩代修建,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寺內有天王殿、拜庭、大雄寶殿、月台、甘露戒壇、弘一法師紀念館、臧經閣、功德堂、尊勝院、水陸寺、鎮國塔、仁壽塔以及為了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 ,紀念施主黃守恭。等,構築雄偉壯觀。
開元寺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現存建築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殿內石柱為梭柱,石柱上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該對聯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
寺內有中國最早也是唯一保留下來的唐代建鐘樓,鐘樓平面呈正方形,單檐歇山式二層樓閣,底層大木結構,柱網布局,斗拱配置均為唐代建築手法,鐘樓內懸唐代大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樸。
「須彌塔」始建於唐貞觀十年,磚石結構密檐式九層方塔,形式古樸,穩重端莊,盡顯唐塔威儀。 須彌塔一層中間開有一石券門,門楣上端嵌一石額,題「須彌峭立」四字。正面均開方形小窗,各檐疊澀挑出,檐角系風鐸,塔頂為金屬塔剎
大雄寶殿又稱紫雲大殿,是開元寺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1637年)遺物。大殿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建築面積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橫匾書「桑蓮法界」四字。殿內減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構架,號稱「百柱殿」。斗栱上雕有有「飛天樂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中國飛天造型於一身,雕刻精美。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稱「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印,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後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千年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提觀音、如意輪觀音)之一的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
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有別,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皆有之,可是大殿卻能始終保持密宗的軌制,這在以漢傳佛教為主的內地是十分少見和難得的。
大雄寶殿後面的甘露戒壇,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於是在這裡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明末重新修建,重檐八角攢尖頂,四周環廊,佔地645平方米。壇有五級,最高一層供奉明代盧舍那佛坐像木雕,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開元寺甘露戒壇與北京戒台寺、杭州昭慶寺並稱中國三大戒檀。
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布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
東為「鎮國塔」,始建於唐咸通六年(865年),初建為五層木塔,後因幾次毀壞與重修,改木構為磚構,共七級。如今的石塔為南宋年間重建,高48.24米。於1997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為「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初為七級木塔,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今石塔為南宋重建,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開元寺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颱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
在開元寺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築群:東有由黃氏五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詔安)後裔及海外紫雲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准提禪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已開闢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的瑰寶,不僅僅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開元寺以其獨特的規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以及精巧的建築,讓每一個到過這裡來的人們流連忘返!
註:文中所有圖片皆來源於網路,如侵權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