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不信佛之人,越過一小溝渠,因水流很急無法越過,見邊上不知誰人丟棄的木頭,上面雕刻了佛像,這人正好拿它作為墊腳石,越過小溝渠而離去。
另 一位佛教信徒,也經過溝渠時,見到水中木製雕刻的佛像,嘴上念叨,罪過罪過!誰人如此褻瀆佛祖。趕緊過去撈拾佛像,一不下心,滾落在溝渠里,渾身濕透不說,還摔疼了腳。
信徒坐在岸邊不禁感嘆道,佛祖啊,我乃是你的信徒,好意將您從水中撈取,您不加罪與褻瀆您的人,怎可反而懲罰與我?
不想,佛祖居然有了回應,佛祖道:想知道為什麼嗎?
信徒不知其中寓意,只是搖了搖頭,請佛祖示意!
佛祖道:剛褻瀆與我的那個人,他不信佛,所以我無法加罪與他。而你信任與我,之所以能懲罰與你!
信徒滿心的疑惑,覺得這是哪門子的道理。早知道這就是追隨信仰的報應,就不想再追隨佛祖了。
佛祖接著說,我懲罰與你,是給你種福田,幫你消災。人生諸多惡業,消除業障是修為的根本,我之所以加罪與你,是證明你還有救,這用意你是否明白?
信徒恍然大悟,雙手合十。我佛慈悲,原來我是有罪之人,然而卻還是有救的人,這哪是懲罰,而是佛眷顧與我啊。。。
這只是一則寓言,寓意了注重信仰若想得到福報,必先種下福田。而這種福田本身就是一場經歷苦難的修行。信仰佛祖,不代表無時無刻神靈就會庇佑你事事順心,沒有煩惱!這樣的修心只會離本心會越來越遠!
那麼,人生於世,當如何自處呢?
人立於世,當悟何為相?
人生在世,猶豫苦海!愛恨皆在苦海里翻起。誰出生於世,不是一場經歷磨難?嬰兒出生的一聲啼哭,似乎寓意了他將要來經歷這一世。而這一世,大小磨難何其多。不由得先知先覺,感到萬分不安!
有一部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生活在舊金山的黑人男青年克里斯。靠做推銷員養著老婆還有幼子。他從沒覺得日子過得很幸福,當然也不是很苦,和千萬普通男人一樣過著平淡的生活。有一天,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才他知道,原來平淡的日子有多珍貴。
公司裁員讓他丟了飯碗,妻子因忍受不了長期的貧困生活憤怒而出走,連六歲大的兒子也一同帶走。沒過多久,妻子又把兒子還給了克里斯,從此克里斯不僅要面對失業的困境,還要獨立撫養兒子克里斯從此遭遇了一連串重大打擊。
那時候,他只想回到以前那種平淡的生活中去,有歡笑、有嘻哈,幸福原來那麼簡單,不該要求太多。。。
修行之人,想擺脫世間種種苦難,擺脫生死,於是苦禪、主動接受磨難的思維就遍地於修為界,都想通過提升修為從而悟道,大徹大悟,超凡脫俗!
其實,人世,以心為主,諸相由心生!研讀過金剛經的朋友應該知道,這部經文說的就是諸相心生的悟相,再破相。全經文的核心就是八個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據說六祖慧能禪師,就是因為這句偈語而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的就是世界萬事萬物,都是以各種各樣的形態而存在於世。善與惡、對與錯、富貴與貧窮、趨利與避害等等。而這些形態都是客觀存在的,這些形態實則都是相。應無所住,住,是停留。我們既然改變不了這些相,那麼就不要停留在這些相的表觀里,擾亂我心!
而生其心,如果無所住,就是沒有停留在這相的表觀里,那麼本心就起來了。這個本心是本性所致,本性是空的,雖空但是存在,只是無欲無求,清心寡欲,不與世爭!
立於世,我們首先悟出何為相!
人立於世,首當安心!
人生在世經歷種種磨難,在本來已經是很傷人、傷神的物質世界,如果執念太深,一定是更加痛苦、難受,應對世事,凡事不必太過於執著!
看見別人開著高檔橋車、挎著名牌包,便覺得自己物質基礎過低,心生妒忌、煩惱;看見別人的丈夫是那麼的能幹、體貼,而自己的一半是那麼的鬧心;看見別人家的小孩學習不需要父母操心,而自己的兒女都是神獸一般,不知何時能夠開竅。。。
世人煩惱,有時看起來就這樣的簡單,瑣碎的生活小事,不必要的家庭紛爭,名利上的勾心鬥角,這些都是翻起苦海愛恨的因,但這些都不是生活的必然,亦然不是生活的主角,生活的主角乃安心立命!
人活於世,首先要安心!
若談安心立命,當然陽明心學。王陽明心學是中國心學的巔峰!
他認為,一個人為了生存發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追求一些可以讓自己覺得安全的東西,包括金錢、地位、名譽等。但不同的是,有些人是在「良知」的指引下追求這些東西,而有些人只是把追求外在東西作為唯一目的。
假若一個人總是一門心思盯著那些外在的東西,結果就會非常的累。
陽明心學高明之處:一個人完全能夠在身心愉悅幸福的條件下追求外在的東西,凡事能用良知來引導,無論追尋什麼東西都是合理的。
所以,王陽明的心學,告訴我們,處世應當安心!王陽明學說不單是人們修行身心的靈丹妙藥,也是解決人們基本人生問題的重要法寶。
立於世,我們出於什麼樣的需求,想得到什麼?在今天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思考一下,是否,每種物質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呢?阿瑪尼、愛馬仕、庫里南、手磨咖啡。。。這些必須要嗎?不必要,為何煩心?
樊登老師曾如此解讀西遊記:
唐僧去西天取經是十萬八千里,孫悟空一個跟頭正好十萬八千里,孫悟空背著唐僧一飛就過去了,為什麼不讓他飛?而非要讓他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其實,根本沒有孫悟空的存在,孫悟空只是唐僧的心,這是心猿意馬,是心的特徵。心有七十二變,想變就變,心可以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但是現實的玄奘大師傳教和普通人一樣,一步一個腳印!
最後成功到達目的,取經傳教路程遙遠,靠的得還是安心!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這裡萬事皆備於我,不是說萬物以我為主。而是,凡是只在心裡求,不需要去外面。
立於世,若安心,則悅也!
人立於世,當以凡心立命!
凡心立命,凡指的是自然,以自然的心立命,不縱慾、不過度!凡心立命,亦即盡人事行道,並隨順天命而安住其心,不為一切外物所動。
生活於塵世之中,要擺脫煩惱,我們就必須把煩惱心從塵世之中抽離出來,找到我們從出生伊始在濡化、涵化、社會化的影響下被遮掩的自在本心,有了自性空明,我們便能安心處事,以出世的心態去做入世的事業,我們就能安心立命,而非安身立命。
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說的是反對胡亂作為、肆意妄為!其主張我們每個人要追求做減法的人生,這個減法,就是為強求而為所減。
佛家的無心而為,並不是教我們做事不用心,而是告訴我們事情認真去做,但是不要有一顆關心結果的心,而稱為無心而為。換句話說,就是不要過於執著!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曾開玩笑說,我和偉人的區別在於我們生來的業力不同。人生生於世,都是來消除業力的。
偉人的業力太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這種業力太大,一輩子都難以消完,而我的業力就是教你們學習哲學,這業力就好太多了。我退休了,業力就已經消完了!
這是一段笑聲中的哲學道理,我們立命應以本心、以能力範圍、不過於執著,以一顆凡心而立,苦海里,我們不讓愛恨翻起波浪!
立世處世,心外之物我們不去求!時時刻刻安撫我們的內在,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
苦行僧,行萬里,其實想走出的不過是兩尺心寬而已!而奢求的人生,一輩子也走不出這心寬的兩尺!
苦海,諸相由心!修,當以心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