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諸相由心!修,當以心為主

2022年11月21日23:48:23 佛學 1307

有一不信佛之人,越過一小溝渠,因水流很急無法越過,見邊上不知誰人丟棄的木頭,上面雕刻了佛像,這人正好拿它作為墊腳石,越過小溝渠而離去。

另 一位佛教信徒,也經過溝渠時,見到水中木製雕刻的佛像,嘴上念叨,罪過罪過!誰人如此褻瀆佛祖。趕緊過去撈拾佛像,一不下心,滾落在溝渠里,渾身濕透不說,還摔疼了腳。

信徒坐在岸邊不禁感嘆道,佛祖啊,我乃是你的信徒,好意將您從水中撈取,您不加罪與褻瀆您的人,怎可反而懲罰與我?

不想,佛祖居然有了回應,佛祖道:想知道為什麼嗎?

信徒不知其中寓意,只是搖了搖頭,請佛祖示意!

佛祖道:剛褻瀆與我的那個人,他不信佛,所以我無法加罪與他。而你信任與我,之所以能懲罰與你!

信徒滿心的疑惑,覺得這是哪門子的道理。早知道這就是追隨信仰的報應,就不想再追隨佛祖了。

佛祖接著說,我懲罰與你,是給你種福田,幫你消災。人生諸多惡業,消除業障是修為的根本,我之所以加罪與你,是證明你還有救,這用意你是否明白?

信徒恍然大悟,雙手合十。我佛慈悲,原來我是有罪之人,然而卻還是有救的人,這哪是懲罰,而是佛眷顧與我啊。。。

苦海,諸相由心!修,當以心為主 - 天天要聞

這只是一則寓言,寓意了注重信仰若想得到福報,必先種下福田。而這種福田本身就是一場經歷苦難的修行。信仰佛祖,不代表無時無刻神靈就會庇佑你事事順心,沒有煩惱!這樣的修心只會離本心會越來越遠!

那麼,人生於世,當如何自處呢?

人立於世,當悟何為相?

人生在世,猶豫苦海!愛恨皆在苦海里翻起。誰出生於世,不是一場經歷磨難?嬰兒出生的一聲啼哭,似乎寓意了他將要來經歷這一世。而這一世,大小磨難何其多。不由得先知先覺,感到萬分不安!

有一部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生活在舊金山的黑人男青年克里斯。靠做推銷員養著老婆還有幼子。他從沒覺得日子過得很幸福,當然也不是很苦,和千萬普通男人一樣過著平淡的生活。有一天,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才他知道,原來平淡的日子有多珍貴。

公司裁員讓他丟了飯碗,妻子因忍受不了長期的貧困生活憤怒而出走,連六歲大的兒子也一同帶走。沒過多久,妻子又把兒子還給了克里斯,從此克里斯不僅要面對失業的困境,還要獨立撫養兒子克里斯從此遭遇了一連串重大打擊。

那時候,他只想回到以前那種平淡的生活中去,有歡笑、有嘻哈,幸福原來那麼簡單,不該要求太多。。。

苦海,諸相由心!修,當以心為主 - 天天要聞

修行之人,想擺脫世間種種苦難,擺脫生死,於是苦禪、主動接受磨難的思維就遍地於修為界,都想通過提升修為從而悟道,大徹大悟,超凡脫俗!

其實,人世,以心為主,諸相由心生!研讀過金剛經的朋友應該知道,這部經文說的就是諸相心生的悟相,再破相。全經文的核心就是八個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據說六祖慧能禪師,就是因為這句偈語而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的就是世界萬事萬物,都是以各種各樣的形態而存在於世。善與惡、對與錯、富貴與貧窮、趨利與避害等等。而這些形態都是客觀存在的,這些形態實則都是相。應無所住,住,是停留。我們既然改變不了這些相,那麼就不要停留在這些相的表觀里,擾亂我心!

而生其心,如果無所住,就是沒有停留在這相的表觀里,那麼本心就起來了。這個本心是本性所致,本性是空的,雖空但是存在,只是無欲無求,清心寡欲,不與世爭!

立於世,我們首先悟出何為相!

苦海,諸相由心!修,當以心為主 - 天天要聞

人立於世,首當安心!

人生在世經歷種種磨難,在本來已經是很傷人、傷神的物質世界,如果執念太深,一定是更加痛苦、難受,應對世事,凡事不必太過於執著!

看見別人開著高檔橋車、挎著名牌包,便覺得自己物質基礎過低,心生妒忌、煩惱;看見別人的丈夫是那麼的能幹、體貼,而自己的一半是那麼的鬧心;看見別人家的小孩學習不需要父母操心,而自己的兒女都是神獸一般,不知何時能夠開竅。。。

世人煩惱,有時看起來就這樣的簡單,瑣碎的生活小事,不必要的家庭紛爭,名利上的勾心鬥角,這些都是翻起苦海愛恨的因,但這些都不是生活的必然,亦然不是生活的主角,生活的主角乃安心立命!

人活於世,首先要安心!

苦海,諸相由心!修,當以心為主 - 天天要聞

若談安心立命,當然陽明心學王陽明心學是中國心學的巔峰!

他認為,一個人為了生存發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追求一些可以讓自己覺得安全的東西,包括金錢、地位、名譽等。但不同的是,有些人是在「良知」的指引下追求這些東西,而有些人只是把追求外在東西作為唯一目的。

假若一個人總是一門心思盯著那些外在的東西,結果就會非常的累。

陽明心學高明之處:一個人完全能夠在身心愉悅幸福的條件下追求外在的東西,凡事能用良知來引導,無論追尋什麼東西都是合理的。

所以,王陽明的心學,告訴我們,處世應當安心!王陽明學說不單是人們修行身心的靈丹妙藥,也是解決人們基本人生問題的重要法寶。

立於世,我們出於什麼樣的需求,想得到什麼?在今天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思考一下,是否,每種物質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呢?阿瑪尼、愛馬仕、庫里南、手磨咖啡。。。這些必須要嗎?不必要,為何煩心?

苦海,諸相由心!修,當以心為主 - 天天要聞

樊登老師曾如此解讀西遊記:

唐僧去西天取經是十萬八千里,孫悟空一個跟頭正好十萬八千里,孫悟空背著唐僧一飛就過去了,為什麼不讓他飛?而非要讓他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其實,根本沒有孫悟空的存在,孫悟空只是唐僧的心,這是心猿意馬,是心的特徵。心有七十二變,想變就變,心可以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但是現實的玄奘大師傳教和普通人一樣,一步一個腳印!

最後成功到達目的,取經傳教路程遙遠,靠的得還是安心!

苦海,諸相由心!修,當以心為主 - 天天要聞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這裡萬事皆備於我,不是說萬物以我為主。而是,凡是只在心裡求,不需要去外面。

立於世,若安心,則悅也!

人立於世,當以凡心立命!

凡心立命,凡指的是自然,以自然的心立命,不縱慾、不過度!凡心立命,亦即盡人事行道,並隨順天命而安住其心,不為一切外物所動。

生活於塵世之中,要擺脫煩惱,我們就必須把煩惱心從塵世之中抽離出來,找到我們從出生伊始在濡化、涵化、社會化的影響下被遮掩的自在本心,有了自性空明,我們便能安心處事,以出世的心態去做入世的事業,我們就能安心立命,而非安身立命。

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說的是反對胡亂作為、肆意妄為!其主張我們每個人要追求做減法的人生,這個減法,就是為強求而為所減。

佛家的無心而為,並不是教我們做事不用心,而是告訴我們事情認真去做,但是不要有一顆關心結果的心,而稱為無心而為。換句話說,就是不要過於執著!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曾開玩笑說,我和偉人的區別在於我們生來的業力不同。人生生於世,都是來消除業力的。

偉人的業力太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這種業力太大,一輩子都難以消完,而我的業力就是教你們學習哲學,這業力就好太多了。我退休了,業力就已經消完了!

這是一段笑聲中的哲學道理,我們立命應以本心、以能力範圍、不過於執著,以一顆凡心而立,苦海里,我們不讓愛恨翻起波浪!

立世處世,心外之物我們不去求!時時刻刻安撫我們的內在,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

苦行僧,行萬里,其實想走出的不過是兩尺心寬而已!而奢求的人生,一輩子也走不出這心寬的兩尺!

苦海,諸相由心!修,當以心為主!

苦海,諸相由心!修,當以心為主 - 天天要聞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