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印度有六大哲學,亦被稱為正統派,興起於公元前五世紀前後,共同尊奉《吠陀經》,這六大哲學派別,分別為:
彌曼差(Mimāṃsā)
吠檀多(Védānta 或 Uttara Mimamsa)
數論(Sāṃkhya)
勝論(Vaiśeṣika)
正理論(Nyāya)
瑜伽(Yóga)
而瑜伽就出於這六大哲學系,古印度有句名言:世界上有兩種超越太陽的軌道的方式(即獲得永恆),一是在瑜伽中的離棄世間;二是在戰場上委棄身體,在古代瑜伽(印地語:योग,英語:yoga),義為探尋「梵我一如」的道理與方法。
瑜伽已經擁有數千年歷史,起初關於瑜伽的古印度哲學派別林立,不過有三本著作被大多數印度人尊為經典,一是「奧義書」,二為「薄伽梵歌」,三「阿育吠陀」,公元前300年的著名瑜伽大聖哲波顛闍利(Patañjali)將所有口耳相傳的經典,集結而成了《瑜伽經》(瑜伽的重要理論經典著作),印度瑜伽因此而有所依據。瑜伽行法正式定為八支體系。
八支行法:禁戒(英語:Yamas)(Yama)、律儀(英語:Niyamas)(Niyama)、體位(Āsana)、調息(Prāṇāyāma)、攝心(英語:Pratyahara)(Pratyahara)、凝念(英語:Dhāraṇā)(Dhāraṇā )、禪那(Dhyāna)、三摩地(Samādhi)。本書在數論二十五諦的基礎上,外加大自在天形成二十六諦的學說。
而今天瑜伽派的本典即《瑜伽經》,此經又由四品組成,第一品是三昧(禪定)品,闡明三昧的本質、分類和目的,第二品是方法品,闡明入三昧的方法和修鍊過程,第三品為神通品,闡述修持所獲得的神通原理和種類,第四品為獨存品,闡明修鍊瑜伽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得沒有束縛的神我(本小段來自《印度終究奧哲學史研究》)。
波顛闍利在《瑜伽經》這部著作里,他闡述了瑜伽的定義、 瑜伽的內容 、瑜伽給身體內部帶來的變化等等。在波顛闍利之前,瑜伽已經有了很長的實踐期,但是沒有任何人給瑜伽一個系統的解釋,波顛闍利開創了一個完整的瑜伽體系。所以波顛闍利被尊為瑜伽之祖。
近現代瑜伽又被分為五大類:
身,訶陀瑜伽。
心,勝王瑜伽。
知,智慧瑜伽。
情,虔信瑜伽。
意,行動瑜伽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今天的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2016年12月1日,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將印度瑜伽列入該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文中美女圖片為Sunghee 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