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2022年09月17日01:18:03 佛學 1297

這位印度禪僧,一生傳奇非凡,一心一念竟足以影響整個世界文化。陰寒山洞一坐如山,如如不動,更是匆匆9年;一顆蘆葦踏成船,又見悠然渡江;一隻草鞋,往生極樂。一系列神奇殊勝之舉引得後人及眾生由心讚歎:他是為世間真正的高僧活佛,沒有他,就沒有了佛。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在我看來,他的事迹或許用一生都無法道盡。他的影響或許到未來千年百年都無法溟滅,世間任何的有名之物在他面前都會失了一些鋒芒。他的名字和那鮮明的形象或許早已在兒時就已刻印在你我的腦海深處。


身為炎黃子孫的你我也許不了解印度太多,無法看盡這一國度所有情調,卻對這一人情有獨鍾。


只要提起即會心生歡喜。


名字隨即脫口而出,不假思索......


他即是印度禪宗第28代祖師,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他有何壯舉?又是如何將佛法傳到中國成了禪宗初祖?


接下來,讓我們褪去後人對其的無限神化,以真實的角度來領略這一代宗師一生的風骨。


南天竺國(印度),一名孩童就此降臨,取名為菩提多羅,成了這家中第三個兒子。然而,他的出生竟是萬分殊榮而又幸運,彷彿猶如天選之人一般。


或為國子,或為佛子......


父親為南天竺國香至王,一生對佛法萬分虔誠,整個王室家族更籠罩在了佛性的熏陶之下。就這樣,菩提多羅不僅含著金湯匙成了國子,更在佛法的感染下逐漸成長。


一手翻著經書,遍覽佛經無數成了他年幼時日復一日的功課。


然而,多羅自幼聰慧過人,獨到的佛理見解倒是讓他人對其刮目相看。或許他一生的命運也就在此成了定數。


一位尊者的到來,竟這樣徹底奠定了他一生的風骨。而這位尊者即是印度禪宗第27代祖師,般若多尊者。


此時的般若多尊者正遊歷於天竺國,以此弘揚佛法,講述禪宗奧義,普度眾生。豐富的智慧,佛性的光輝。這一切,皆被菩提多羅看在眼裡。在多羅眼中,眼前前來弘法的老者猶如佛祖親度,不就是佛本身么。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心中油然而生,一番舉動與心之大願更是驚霎了眾人:我要拜尊者為師,以此繼承衣缽,將佛法弘揚全天竺。


隨即,正式皈依般若多尊者,成了尊者大弟子。此時,已經成年的菩提多羅,根據習俗規定即把名字改為達摩多羅。終成印度禪宗第28代祖師。


如此一來,了斷國家大任,扛起弘法大任。他本可一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享盡榮華富貴。卻願放下一切,立地成佛。一代國子終成了佛子。


也許,很多人無法理解他當時的決定。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但此時,所有人都不曾想到,這位棄王位,入空門的達摩,他的思想竟會在未來弘揚全世界。不僅影響了世界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更在遙遠的中國撒下蓮花,直至千百年後經久不衰。


一場與師父間的求教,竟這樣讓他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命運的轉輪悄然開啟。他一生的璀璨就此拉開帷幕。


「師父,我悟得佛法後,該向何地傳揚?」


沒想到,般若多尊者聽完,寥寥幾句,指明愛徒未來弘法大道。


「你應該去震旦(中國),那裡的人可以領悟佛理。」


一問一答,斬釘截鐵。達摩聽完,自然謹記師父教誨,隨即收拾行李,別過了師父及家人。


一葉扁舟,乘風破浪,漂洋過海,這一路並不容易。狂風暴雨,歷經艱難,生死一線間。這一路,整整3年。陌生的國度終於現於眼前,達摩已是滿臉胡腮,蓬頭垢面 ,心中卻是萬般歡喜,眼睛炯炯有神,氣質非凡。


這時的他或許不曾想到,這一腳踏入中國,竟是匆匆一生。

達摩三句真言激怒聖上,梁武帝當場翻臉

到了中國,還未歇下腳來,忽見一使臣找到達摩。笑臉相迎,表明來意。


原來這達摩一入廣州,即被廣州刺史知悉,遠方來了一位貴客。隨即通報金陵


使臣奉梁武帝蕭衍之命,特地前來接達摩去往京都,以此接風洗塵。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原本與梁武帝的會見本應和睦融融,遠方貴客,自然以賓客之禮相待。然而,接下來,達摩的幾言之間,卻是一發不可收拾。


梁武帝頓時氣勢洶洶,一氣之下竟把達摩趕了出去。


兩人一問一答間可謂令他人聽得一身冷汗。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大師,自從我登基後,可謂潛心修佛,不僅寫經抄書,還修建佛寺,你說我有什麼功德。」梁武帝本想問自身的功德。


原本以為達摩會以此讚揚梁武帝的殊勝壯舉,沒想到達摩是完全沒給面子,寥寥一句,萬分坦然:「無功無德,就如影子,你說它有還是沒有呢?」


這一回答,梁武帝瞬間愣了,心中有了不滿,彷彿自尊心受了重創:我好歹是皇帝,怎能說我無功德呢。


但看在初次見面,又是遠道而來的大師,身為皇帝本應有肚量,也就把氣壓了下來。隨即轉移了話題,又換了個問題。


「那麼請問大師,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佛的存在呢?」


沒想到,達摩的回答就這樣徹底觸及了梁武帝的內心,瞬間暴怒。


「沒有!」達摩可謂斬釘截鐵,沒有一絲拐彎抹角。咱們知道,梁武帝什麼人,他可是歷代皇帝中最信佛的,甚至多次為了佛教不惜捨身,推動當時佛教發展,他更出了一些力。


在他面前說佛不存在,那不就觸及了心中底線么。梁武帝一聽完,自然脾氣就上來了,隨即對著達摩說:「你作為僧人,你知道你是誰么?」


然而,達摩竟還是氣定神閑,寥寥一句,無疑在梁武帝火上又澆了一把油。


「不知道!」梁武帝一聽完,哪還能容得下,當即就把達摩趕了出去。


也許你我都會有所疑惑,甚至感覺這達摩也太傲嬌了吧,更何況是一國之君,這明擺著耍人么。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殊不知,這三句回答可謂道盡了達摩高深的佛法啊。


這梁武帝趕走了達摩之後,氣也算消了,不久後,又想起此事,找來了又一位大師,志工大師。就把這事告知了大師,以此抱怨一番。


大師聽完,哈哈大笑:皇上啊,你真是誤會達摩了啊,他每一句都回答得很好啊。」


梁武帝一聽,倍感疑惑:「他說我沒功德,說佛也不存在,甚至還說不知道自己是誰,這也回答得好?」


志工大師寥寥幾言,終令梁武帝恍然大悟:


「達摩說皇上你沒有功德,那是因為皇上你總把功德掛嘴上,要他人來誇讚你的功德,這就成了貪功德了 ,自然也就沒了功德。」


「達摩說佛不存在,因為佛本來就沒有什麼形式,只存於心中的一個念想罷了。既然皇上都問佛存不存在,那麼皇上自然也是懷疑佛的存在,那麼心中無佛,自然也就沒有佛了。」


「而達摩又回答不知道自己是誰,更是很有道理,試想想,父母未生我是誰?我們出生之前又是誰?」


梁武帝聽完懊悔之心生起:看來,我是趕走了一位真正的得道大師啊。」

達摩一葦渡江成典故,神光萬里追隨不停歇

此時,被皇上趕走後的達摩,繼續遊歷弘法,途徑南京雨花台。一位高僧映入眼帘,周圍民眾更是將其圍繞,奉為大師,名為神光。這神光可謂萬分殊勝,不得了,此時正在講經說法。達摩自然十分好奇,隨著人群,側耳傾聽,想聽聽他有何能耐。


周圍的群眾常發出驚呼之情:「神光講的經文可令頑石點頭,地生金蓮啊。」民眾們誇讚起伏,可謂把神光捧上了天。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接下來,咱們的達摩祖師又一次開始教做人,一番舉動竟又一次惹怒了這位僧人。


這寥寥經文講解,令達摩時而點頭表示贊同,時而搖頭,表示否定。也許是受到萬千寵愛於一身,達摩的搖頭之舉在此自然顯得格外刺眼。


神光一眼就看到了達摩,眼前這位鬍子拉碴的外鄉僧人竟然否定我,實在太不尊重人了,隨即問道;「你誰啊?為何要搖頭?」


達摩並不作聲,他深知兩人佛法的見解有分歧,這神光還有些傲,應該聽不進去自己的言語。隨即就默默離開,作了讓步,準備北上遊歷了。


達摩也不曾想到,眼前這位略有傲氣的僧人竟會在未來因為自己而沒了手臂。更不會想到,他更會成為繼承自身衣缽的得意弟子,終成中國禪宗第二代祖師。


這位神光見達摩漸漸遠去,忽聽得群眾中有人說:「他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啊,佛法精進,實為大師啊。」


神光一聽,瞬間慚愧不已,隨即起身追趕,以此賠禮道歉,更甘願拜達摩為師。


一人正準備渡江北行,一人在後拚命追趕。


達摩到至長江岸邊,滔滔江水,無船渡河。見一老婦在岸邊手捆蘆葦,沒了辦法。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老菩薩,想要渡江,怎奈無船,能否度一根蘆葦,助我過江?」老婦看了一眼達摩,見達摩氣宇非凡,如佛一般,就順手抽了一根蘆葦給予達摩。


達摩站於蘆葦,昂首挺胸,竟飄飄然渡江而去,這即是達摩一葦渡江之典故。


此時的神光終於追到了江邊,已是氣喘吁吁,見達摩渡江而去,腦子一熱直接搶了旁邊老婦一捆蘆葦,準備渡江,沒想到,這神光剛踩上去就直接沉入水底。可謂狼狽不堪。


神光吞了一口泥水,差點沒上來,瞬間有些火冒:為何他一根蘆葦即能過江,我一捆都會沉下水。


老婦人一句話又一次令神光慚愧不已:他是化我的蘆葦,自然相助,你是搶我的,自然無緣度你。


面壁9年成佳話,中國少林成祖庭

話說,達摩渡江之後,一路向北,一路苦行,見山則拜,見寺則坐。直至北魏孝昌3年,終於到達嵩山少林寺。這裡清凈無比,山清水秀。一個決定在達摩心中再一次生起:這是一個佛門清凈地。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他終於決定以少林落腳,在此弘揚禪宗。就此安身立命。至此,嵩山少林終成中國禪宗祖庭。


達摩在這片山林走動探索,無意間發現一天然石洞,高不過3米,洞內更是冬暖夏涼。可謂是打坐參禪的好地方。


達摩隨即一朝入定打坐,盤腿靜坐,雙手合十,面對洞中岩壁,悟入自性。這一洞中面壁打坐,從公元527年到公元536年,持續了整整9年,9年後出關之時,洞中岩壁上竟留下了達摩打坐面壁的形象,猶如影子一樣,依稀可見。因此,後人將其稱為達摩面壁影石,而這洞被稱為了達摩面壁洞,世代供奉,留存至今。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神光斷臂立雪,感動達摩,終成二代初祖

這時的神光,無法渡江,懊悔不已,只得回到家中。可心中的信念已然紮根,達摩這師父算是拜定了。隨即,使出渾身解數,只為想辦法渡江。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千辛萬苦之下,神光終於隨著達摩腳步追到了少林寺


找到達摩後,更是表明來意,想要一心皈依達摩。這時的達摩回想起雨花台神光的一言一行,深知他一定還傲氣十足,沒有誠心,因此婉拒了神光,勸其回去。


沒想到,神光並未離去。往後一系列行為,竟令人大為吃驚,不禁動容。


神光認為:你達摩不收我,不代表我不能跟在你身邊啊。


就這樣,達摩石洞面壁,而神光則盡心侍奉,為其護法,照料達摩。達摩的行為深深感觸到了神光。更令他甘願一生追隨。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而這一追隨,達摩面壁了9年,他一步不離在身邊合十,侍奉了9年。


然而,即使如此,9年之後,達摩仍不願收他為徒。直到那個冬天,那場大雪,終令達摩為之動容。


寒冬之時,達摩立於達摩亭打坐,而神光則和往常一樣,立於亭外,以此護持。哪知,天上突降鵝毛大雪,雪慢慢掩蓋了亭外的神光,雪越下越大,將神光全身籠罩。可即便如此,神光卻始終不為所動,雙手合十。這一番景象彷彿一座雕像立於積雪中。


這一立,已是第二天一早,達摩出定,霎時被驚了一下。


「你坐在雪裡幹嘛?」


神光如如不動:「向佛祖求法。」


卻遭達摩再一次婉拒:「要我給你傳法,除非天降紅血。」沒想到,這一句話神光竟是聽者有心,認為這是達摩對他的考驗與禪意,這突降大雪更是上天對自己決心的證明。


即刻毅然決然抽出攜帶的戒刀,咔嚓一下,鮮血瞬間噴涌。一隻早已凍僵的胳膊應聲落地。地上的積雪瞬間被染紅。


隨即,神光忍著劇痛將斷去的胳膊繞著達摩亭走了一圈,繼續侍立在達摩前。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達摩驚嘆於神光竟不惜斷臂求法,又想起9年侍奉的堅毅,不禁為之動容。看來神光所有的傲氣與自滿早已隨著斷臂去除。


終於答應傳法,並為神光取法名慧可。並將法器傳於慧可,終成中國禪宗第二代祖師。而達摩亭也改名為立雪亭

印度禪僧,面壁9年,一葦渡江!眾生:中國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聞

將衣缽傳於慧可後,達摩離開少林,前往洛陽龍門千聖寺。直至東魏孝靜帝天平3年圓寂。一生沒有再回到印度。


時光荏苒,匆匆600年後,禪宗終成為中國佛教主流。之後在4-6世紀傳入日本,直到20世紀進入歐美。


就這樣成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派系之一。


而當我們回想起千百年前,那座古洞中的達摩時,不禁頂禮,他以隱忍之心,不惜遠離故土,普度眾生。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