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上的佛源、佛緣(圖文版07):再現延安寶塔山(一)
導語:全景展示1878年中國開辦郵政事業以來郵品上的佛教歷史文化元素
前面說到,1946年陝甘寧邊區的《寶塔山圖郵票》成為延安寶塔山持久、不斷作為郵票題材的發端。但從實際情況看,當寶塔山再次出現,已是15年後,15年里的多套郵票雖涉延安,卻無寶塔的蹤影。例如,1951年的紀9《中國共產黨三十周年紀念》使用的圖案是頭像;有關延安時期,1952年的紀16《抗日戰爭十五周年紀念》中使用的圖案是領袖在窯洞謀劃反攻、1955年的紀36《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二十周年》使用的圖案是飛奪瀘定橋和過雪山、1957年紀41《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周年》使用的圖案是八路軍東渡。
1961年7月1日,延安寶塔山重現於方寸。
紀88中國共產黨成立四十周年
1961.7.1
郵票上的革命聖地系列自此基本定型。
無疑,革命聖地系列能夠產生強烈的感召力量。經過「三年困難時期」(又稱「三年自然災害」),的確需要這樣的感召。
同期與這套紀念郵票相呼應的:
普11 革命聖地圖案普通郵票(第一版)
1961.7.20
圖中自上而下,依次為南昌「八一」大樓、瑞金沙洲壩、延安寶塔山、天安門。
過了不到半年,這套普通郵票又有了第二版:
普12 革命聖地圖案普通郵票(第二版)
1962.1.10/1970.7.1
第二版的14枚郵票,前8枚發行於1962年1月,後6枚則遲至1970年的7月1日。
在當時,同城平信郵資4分,異地平信郵資8分。比較起來,那個時候大多數城市城區不大,也沒什麼車可塞,何況4分錢已可賣3兩鹽、4/5瓶汽水或者1根冰棍,短缺時代,少有同城平信。於是,8分面值延安寶塔山郵票便成了最為普及、最為常見的郵資憑證,延安寶塔山的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