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2022年07月06日10:33:17 佛學 1504

本次中貿聖佳2022春拍「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拍賣,彙集數十件姿態萬千的傑出雕塑,跨越千年,涉及印度與喜馬拉雅佛教藝術史發展的主要地區,其皆為佛陀精神之具象表現。當我們探究2000多年前佛陀修行的真相,作為覺悟的人,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不曾入世,何談出世。所謂佛法,之於今天的我們,不是載於貝葉紙本上、束之高閣的晦澀理論,而是在這場紅塵的歷練場中,領受到佛教精神給予我們的幫助,這才是佛陀教法留給我們的真正意義。

後世者,雖與釋加牟尼的生活時代漸行漸遠,卻仍可通過某些媒介接觸到佛陀深廣的智慧,塑像的產生,即是佛教理念到形象的一種轉化。奧斯卡·王爾德說過:藝術的真實是使事物與其自身合一 ,讓外形承載內涵 ,使靈魂獲得肉身 ,將肉體充盈滿精神 。當這些滿具理想美的佛像走出廟堂神龕,進入人間煙火中,與我們朝夕相對,在生活的空間里反射出絢爛陸離的光影,我們通過直接的感官獲得內心的某種啟迪,不僅愉悅人的耳目,更能呼喚我們的靈魂。在這裡,人與物之間構建出一個通道,生命中的種種美好溫柔的降臨,關愛、善良、正直、無畏、堅韌……幫助我們更智慧地面對生活的荊棘,帶給我們心靈上的慰藉,諸法之相成為生活美好的製造者與精神的安慰者。

精品預覽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 2210

15世紀 財續佛母

15世紀 尼泊爾地區

紅銅鎏金

H:15.5cm

估價RMB:700,000-900,000

財續佛母乃密教所奉之重要女性神祇,亦稱持世天女、增祿天母,顧名思義,此神與財富關係密切,司掌世間之財富,在密教發展早期階段即已出現。形象多變,前身應是古印度與河流相關的女神,其最重要的標識-谷穗即與河流灌溉有關,也象徵豐收之意,因此後在佛教中身具財寶、資糧福德之屬性亦順理成章。財續母的信仰在尼泊爾地區甚為流行,家中多有供奉。

此造像一面六臂,是財神佛母中最常見之形象,左側三隻手從上至下分別持經書、稻穗與寶瓶;右側上方兩手分別持念珠(已佚)、摩尼寶,下方手置於膝上施予願印。佛像製作之事,凡遇多臂形象者,手臂間的位置與角度在造型中極為重要,此處的六隻手臂分為三層,錯落有致,在身側形成兩道優雅的扇形,和諧巧妙,且每隻手臂均豐腴秀美,有韻律般的帶給雕塑一種奮發向上的氣勢。造像的藝術流派非常鮮明,屬典型尼泊爾馬拉王朝盛期風格,頭戴五葉佛冠,五官較集中,容貌如孩童般純真,露出明媚的微笑,給人以親切溫暖之感。半跏趺而坐,身姿婀娜,纖長柔軟,胸前飽滿,一如妙齡少女之美好體態。周身鎏金熠熠,瓔珞珠飾莊嚴,而下身所穿著的長裙,則大方簡潔。束腰式雙層台座,蓮花瓣緊湊地鋪開,瓣尖上有突起的卷草紋。

14-15世紀正是尼泊爾馬拉王朝藝術的成熟鼎盛期,眾多的尼瓦爾藝術家受藏族施主的僱傭在西藏各地工作,他們在表現和諧身體比例與柔美動感姿態上的天賦令人無法抗拒。而富於生命力的表現與佛教精神的融合在此件雕塑上也能深刻感受到。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 2223

17世紀 大威德金剛

17世紀 西藏扎什倫布寺

紅銅鎏金 加彩

H:19.5cm

估價RMB:1,100,000-1,500,000

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忿怒化現,是藏傳佛教中極受尊崇的五大觀修本尊之一,尤其被格魯派所重視,其有不同的傳承與形象,從一面二臂、被稱為「獨雄」的形式,到多面多臂擁抱明妃的繁複形象,而此處的大威德金剛則擁有藏傳佛教眾多神祇中最為複雜的造型結構之一,為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的雙身形象。

面對如此繁雜的身體結構,工匠第一步需要把眾多的肢體,尋找出一種和諧、有節奏地排列。本尊具九面,呈三層分布,底層正中大牛頭,長一雙尖銳犄角,左右各具三面;向上一層為駭人憤怒面;頂上為祥和慈悲的文殊菩薩面,繁多的面容與神情皆為佛教中教義的具象化表現。三十四臂,各手均持法器,主二臂於胸前持金剛鉞刀與顱碗,並擁抱明妃-金剛起屍母,其餘各手在身體兩側如有韻律般的自上而下密集划過,且持有形態各異的法器。十六足,左腿伸展而立,足下壓踏外道諸神及各類飛禽走獸。

整體姿態與眾多肢體間的空間節奏安排精妙,鑄刻工藝亦甚為高超,讓觀者感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目不暇接的各式圖像元素均具有特定的宗教含義,使雕塑具神秘空靈的氣韻。在身後熊熊燃燒的火焰環繞中,大威德金剛的威猛降伏之力得到升華。底座為單層的覆式蓮台,其形寬大而扁平,突出了上方佛像的體量感;披針形的細長蓮瓣,排列緊緻有力度。背面鐫刻藏文數字「1028」,應是表明當年雕塑在廟堂中供奉的具體位置。

整體鮮明的藝術風格清晰指出,造像出自後藏扎什倫布寺,作為格魯派的核心寺院之一,強大的宗教影響力帶來雄厚的財力支持,使其在17世紀後成為西藏的藝術創作中心之一,大量尼泊爾工匠的參與為作坊帶來純熟的金銅雕塑澆鑄技術。扎什倫布寺製作的雕塑,風格高度統一,清宮舊藏為數不少的由西藏進貢的扎寺佛像,均被清廷標記為「扎什俐瑪」,如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7世紀馬頭金剛像,其製作工藝與樣式細節與拍品無二致。雖然西藏的造像藝術自明末開始有繁華逐漸落幕之勢,但扎什倫布寺與雪堆白這兩個分處後藏、前藏的藝術創作中心仍不時輸出水準極佳的造像,他們亦對清代宮廷的佛像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 2224

10-11世紀 文殊菩薩

10-11世紀 克什米爾地區

黃銅合金 錯嵌銀、紅銅

H:17.5cm

估價RMB:900,000-1,200,000

克什米爾位於印度西北,東毗鄰西藏,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南部與廣袤印度次大陸相連,地處特殊的多文化交融地帶,其雕塑藝術在佛教藝術發展史中佔有重要位置。2015年,一場名為《收藏天堂-克什米爾佛教藝術及其影響》(Collecting Paradise: Buddhist Art of Kashmir and Its Legacies)的展覽先後在美國西北大學瑪麗和布洛克美術館(Mary & Leigh Block Museum of Art)與紐約魯賓美術館(Rubin Museum of Art)展出,匯聚一堂的44件頂尖展品將克什米爾及其相關藝術風格的榮光重新帶回到人們的視野。

大克什米爾地區的藝術傳統於7世紀逐漸成熟,歷經多個政權王朝更迭,其佛教造像藝術連綿數個世紀。此次上拍的文殊菩薩銅像,製作於大約公元10-11世紀,為克什米爾後期典型代表之作。其圖像學特徵甚為特殊,克什米爾地區多見右手舉劍文殊形象,而此尊雙手結說法印,肩頭的蓮花上也未見經卷與智慧劍,而觀其所戴的三葉寶冠,屬於文殊菩薩標識的智慧劍以冠葉的形式出現,此形象十分罕見,所見似乎僅此一例。

克什米爾早期的雕塑在大乘佛教的影響下,主要製作佛陀題材,8世紀以後,隨著佛教的興盛,眾多形態各異的菩薩及寶冠佛的數量逐漸增多,而具有鮮明克什米爾地區特色的藝術形態:如使用黃銅混合鋅(zinc)的合金材質、獨特的面容、隱約起伏的水波式衣紋、扁平蓮瓣與方形(素麵或鏤空)台座的組合等,在數百年間一路傳承,並對日後相鄰的西藏西部地區造成至深影響,某些風格元素甚至在15-16世紀藏西的藝術復興時期仍在延續。

此尊文殊菩薩像,臉型長圓,狹長的雙眼如杏狀,眼仁嵌銀,下頦豐厚凸起,嘴唇嵌紅銅,兩耳各綴不同樣式的耳飾,身體線條勁健有力,以寫實主義的方式塑造出胸腹的肌肉,肚臍為十字形,雙腿盤坐,雙層蓮座下承方形台階式素麵基座,若將之與克什米爾早期作品比較,如西藏皮央石窟出土的7世紀說法釋迦牟尼像(來源《西藏西部佛教藝術》)、及美國諾頓西蒙博物館藏7-8世紀說法釋迦牟尼像,可見諸多經典的克什米爾風格元素始終貫穿著該地區的造像製作歷程,後來在西藏西部演化為古格制克什米爾風格佛像。而神像背後組合而成的神聖葫蘆形光環,則為克什米爾後期雕塑的特徵之一。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 2226

明永樂 玉帝明王

永樂(1403-1424年)時期 內地宮廷

黃銅鎏金

H:5.5cm

來源:

1.2013年3月紐約亞洲藝術周。

2.瑞士古董商Robert R. Bigler舊藏。

估價RMB:750,000-900,000

關於這位秘密、特殊的憤怒神的圖像我們極少看到,特別是在金銅造像中。欲帝明王(梵文名:Takkiraja),是藏傳佛教薩迦派所獨有的特殊教法-十三金法中的聖尊,屬於其中的三大紅法。瑞士巴塞爾文化博物館(Museum der Kulturen, Basel)收藏了一張16世紀薩迦派唐卡,能清晰看到此神的外形特徵。薩迦派在元朝取得過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個時期也是藏傳佛教的藝術與圖像學在內地大量傳播之始,忽必烈封薩迦高僧八思巴為帝師,薩迦派的教法在元朝王室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明朝建立以後的宮廷中仍得以延續,這在幾件著名的,帶」大明永樂年施「款識的大成就者毗盧巴像上即可得到證明,毗盧巴正是薩迦派尊崇的祖師。

此尊極為精美的玉帝明王雕塑,展示出了明代永宣時期宮廷造像的顯著樣式。頭戴五骷髏冠,雙目圓睜凸顯,鬚眉如烈焰般燃燒,容貌凶忿駭人。左手當胸結期克印,右手高舉持金剛鉤。身軀威猛壯碩,四肢孔武有力,姿態穩健,彰顯著強大的力量。胸前項鏈瓔珞排列疏密有序,天衣帛帶飄揚圍繞,一條巨蛇環繞於上身,腰圍虎皮裙,其外裝飾"U"字型聯珠式瓔珞,具向上飛舞之勢。單層的覆式蓮花台座,蓮瓣飽滿有力,頭部飾立體感強烈的捲雲紋。

在中國雕塑史上,明代宮廷造像無疑是一種重要而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永樂、宣德兩朝製作的鎏金佛像被視為佛教世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個時期宮廷製作的造像達到了漢藏文化藝術交融的一個高峰,對整個西藏佛教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件作品從細密精良的銅質、高貴燦爛的厚實鎏金、細緻入微的工藝追求,均體現出鮮明的永樂宮廷佛造像特點,且在僅高5.5厘米的有限範圍內,將永樂時代的盛世氣度與精妙工藝展露無遺。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 2227

14世紀 大師徒降曲堅贊

14世紀 西藏地區

黃銅合金 錯嵌銀、紅銅

H:11cm

出版:《明點-佛教藝術珍品擷英》2006年出版。

估價RMB:750,000-900,000

上師在西藏佛教中重要的特殊地位,成就了藝術上簇新的題材來源,儘管西藏上師雕像中的寫實是一種廣義上的寫實,但脫離理想,忠於現實肖像,以真人為模型,堪稱佛教藝術史上的新紀元。如此尊絳曲堅贊像, 他固然是一位嚴於律己的修行者,但也是一個強力政權的建立者,因此工匠要表現出他兼具威嚴、堅毅與睿智的強者氣度。奕奕有神地豎立著頭,雙眼固定著、直望著,目光如炬,他臉部的線條,無一不表現出一種緊繃的堅定,將絳曲堅贊的個性表露無遺。

穿著交領式坎肩、百納衣,外披大氅,衣物的工藝技法高超且別具特色,衣物滾邊皆嵌飾紅銅,並陰刻水波紋,袈裟福田格上分別用白銀和紅銅錯嵌出縱橫相交的線條,在光照之下,形成波動的光影;衣物的下擺如流水瀉地,輕薄地鋪散於檯面,外層的寬鬆大衣上,充滿裝飾性地散落著無數花卉圖案,使嚴肅的作品中加入了一個浪漫的調子。下方的台座與蓮瓣樣式,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上下邊沿均為細密寬大的連珠紋樣式,且下方連珠紋直接落地,顯然承襲帕拉藝術的特徵。

就雕塑風格而言,綜合作品的銅質與工藝樣式特點,此像屬於典型的元明時期噶舉派藝術傳統,類似的造像樣式在13-15世紀的噶舉派勢力地區十分流行,根據現存的實例來看,帕竹噶舉及其支派,如止貢噶舉和達隆噶舉的作品數量為多。這批作品的風格顯然來源於印度帕拉藝術,而現有資料也證明了,當時受雇於這些噶舉派贊助者的藝術家團隊中就有印度工匠的直接參与,類似的很多雕塑都會有一個多層的折角式須彌座,其樣式可在印度帕拉作品中找到原型,但主題部分為西藏特有的上師題材,因此又展現出獨具西藏地方特色的寫實性。同樣風格的例子可參考:附圖1.美國 克利夫蘭美術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 13世紀帕木竹巴像 附圖2.瑞士蘇黎世 瑞特博格博物館(Museum Rietberg, Zürich) 14世紀向蔡巴像 西藏大昭寺 13-14世紀帕竹噶舉祖師像。

最後還有一項重要的關注點,作品的製作年代具有鮮明的辨識特徵,若與所列實例做對比,可以顯明的看到這類風格傳統的特點與演變。本件造像的年份可斷定至14世紀晚期,與絳曲堅贊本人的生活年代接近,因此該雕塑極有可能,是為了紀念緬懷他而製作,有如此非凡的意義,這爐火純青的技藝與數百年仍不衰減的神采就不足讓人奇怪了。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 2228

14世紀 舉劍文殊菩薩

14世紀 西藏地區

黃銅合金 錯嵌銀、紅銅

松石、水晶、琉璃、東珠等多種寶石鑲嵌

H:27cm

估價RMB:5,000,000-7,000,000

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地位最尊崇、也是歷史非常久遠的菩薩之一,梵語名「Manjusri」,音譯為「曼殊室利」或「文殊師利」,是無上智慧的象徵。在佛教向中國傳播的歷程中,文殊菩薩成為高度本土化的一位菩薩,山西省五台山作為文殊師利的道場早在南北朝時期已有記載,而眾多中土帝王也將自己視為文殊菩薩的轉世,可見其信仰在中國的根深蒂固。千百年來,文殊菩薩在佛教發展過程中也演變出豐富的形象樣式,據載有上百種之繁。

眼前呈現的這尊持劍文殊菩薩像,炫目的視覺效果初見即讓人感受到心底的顫動,金銅、白銀、寶石已不僅是塑像的材料,而是虔誠心靈與生命表白的一曲合奏。文殊菩薩高舉右臂握智慧之劍,此形象可能與佛陀本生故事中的悉達多太子削髮相有關,以斷除世間煩惱,劍柄處鑲嵌東珠為飾,右手在胸前輕捻一盞優美蓮花,於肩頭綻放,其上托《般若波羅蜜多經》。滿具王者氣度的五葉寶冠,樣式與工藝是何等富麗誇張,位於中間的兩冠葉為對稱的瑞獸形象,甚為罕見,髮髻頂端的裝飾亦格外顯明,並嵌飾水晶;兩側寶繒蜿蜒飛揚,冠帶、耳鐺等裝飾枝節無不雕琢的纖毫入微。

周身繁複精巧的裝飾瓔珞,亦是菩薩尊貴地位的表達。胸前的項鏈墜飾、臂釧、手鐲、腰帶以及天衣飄帶均大量使用錯嵌白銀、紅銅的工藝,同時也鑲嵌松石、水晶與琉璃等多種寶石,在工匠的熱情創作下,一切皆成為刺激視覺的元素,這是贊助者與藝術家獻給偉大文殊菩薩的人間至美。

與充滿熱情的激烈工藝技巧相對應的,是面部內省沉靜的精神世界,這裡亦承載著佛像創作的思想核心。俯視世間的雙目,是對人類悲苦的哀念,輕抿欲啟的口唇,流露出雋永而神秘的微笑,這是智慧與慈悲交融著的笑意,難以言說。工匠通過對五官神態的刻畫,在整片熱烈奔放的造型工藝中,加入了一個靜謐的核心音符,賦予雕塑遠離塵世的氣息。他是人間智慧的化現,也是佛國的神,雕像的精神屬性與神聖性是宗教藝術品表達的中心,彼時創作佛像的目的乃是為信仰服務,各種技術與想像力也是人們表達虔誠的有力工具而已。下方的雙層蓮花台座,張力十足又富於變化,且同樣在多個地方使用錯嵌紅銅的工藝,蓮花瓣一改自後弘期以來較為簡潔的形制,精緻複雜的做工更增強了裝飾效果。

造像的整體風格具鮮明印度帕拉藝術特徵,某些局部雖已展示出多元化的風格影響,但主體仍延續13世紀以前西藏深受東北印度藝術影響的傳統,其中極為複雜的、多金屬錯嵌技術的運用在印度亦有先例,如美國巴爾的摩沃爾特茲美術館(The Walters Art Museum,Baltimore)收藏一尊12世紀彌勒菩薩像,以及曾出現於蘇富比紐約2011年3月的拍場、目前借展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NYC)的11世紀自在坐文殊菩薩像(lot26 成交價:2,098,500萬美金)。

自後弘期初期(11-12世紀)以來,大量印度工匠來到西藏工作,他們受藏地施主的委託,以印度藝術傳統為基礎,融合藏區本土審美元素創作佛像,這是當時較為普遍的現象,有一典型例子正可與本件文殊菩薩像做對比,即現藏於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的13世紀銅合金四臂觀音像,在銅像的原配背光上,鐫刻有銘文,明確指出該四臂觀音像是由印度匠人「門迦羅那他」為「曼涅瓦」而製作,兩尊雕塑在工藝技法與很多樣式細節上有較高的一致性。

此外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收藏有一件13世紀石雕四臂觀音像,同樣是印度匠人為西藏贊助者製作的代表性作品,與此次拍品相比,兩者的五官容貌幾無差異。

12世紀,隨著帕拉王朝的覆滅,佛教的火種在印度本土漸漸熄滅,但其文化與藝術因子卻早已在另一片土地生根發芽,印度匠人帶來的純熟美學觀與西藏的本土特徵逐步融合,並和後來在13世紀下半葉開始產生深刻影響的尼泊爾藝術、再加上中原漢地藝術,一起兼容並蓄的促進了西藏本土風格的形成,夏魯寺14世紀初期的著名五方佛壁畫即是這種風格融合的早期絕佳實例。通過與巴黎吉美及克利夫蘭的兩件四臂觀音像對比,可以看到本尊文殊菩薩像在局部風格上的演變,如更精美富麗的寶冠,顯然是受到更具華麗辭藻的尼泊爾藝術影響,同時蓮瓣造型更細窄,且有更多重的非凡細節。這些特徵提示著此件雕塑的製作時間應在14世紀。

文化與藝術的多元化碰撞在這個時期逐步達到高峰,融合式的藝術形式亦發展到了完滿之時,這樣的背景下,才能誕生如此技藝純熟而又周身皆是細節的作品,很像一位滿懷絕技的天才少年,迫切的要將自身的全部才華一一展現,因此你看文殊菩薩的每個局部,都是精緻、動人的細節,如此複雜的工藝,卻一點不繁亂,而作品起主宰性的依舊是菩薩的面容,正如前文所講,精神性是佛像的靈魂,各種技術與想像力都是表達這精神性的有力工具。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 2205

16世紀 曼達拉瓦

紅銅鎏金 寶石鑲嵌 泥金彩繪

H:13cm

底座背面藏文款銘文

漢譯:樂空智慧作生起,曼達拉瓦像禮敬!

釋意:佛母能發揚樂空智慧之事業,謹向曼達拉瓦佛母的造像頂禮!

來源:

1.佳士得紐約 2011年3月22日。

2.香港瀚海 2015年10月4日。

3.著名藏家台灣「樂從堂 」舊藏。

估價RMB:500,000-700,000

曼達拉瓦是藏傳佛教中備受尊崇的女性修行者,她是藏地佛教開山祖師蓮花生大士的弟子。在藝術作品中,曼達拉瓦常與蓮師的另一位重要弟子益喜措嘉一起,伴隨蓮師左右出現,並各持嘎巴啦碗與長壽寶瓶,向蓮師作禮敬之態。而這類題材通常會以一種頗具浪漫色彩的形式表現,即:蓮師與兩位弟子分別安放於蓮花或菩提樹的三條枝蔓上,由此組合成一個視覺整體(蓮花生大士與二明妃 16世紀 瑞士巴塞爾文化博物館Museum der Kulturen, Basel)。而此尊曼達拉瓦像獨立單體鑄造,甚為罕見,雖無蓮師在側,但據其衣著形象及背面所鐫刻之銘文,仍能明確身份。

根據相關典籍如《蓮花生大士本生傳》記載,曼達拉瓦是出身於古印度薩霍爾國的公主,且有傾國之貌,因此工匠在塑造這件作品時,特別注重人物高貴氣質與情感的表達。曼達拉瓦穿著西藏王族樣式的衣袍,基於自然的衣褶使作品層次更豐富充實。坐姿於莊嚴中又帶著一絲慵懶與放鬆,微傾著頭,面露雍容歡喜的神色,裸露在衣物外的手、足柔軟而精巧。作者經過縝密安排的肢體語言、細緻的神情刻畫及世俗貴族的著裝描繪,以此傳遞出一種高貴而單純的美。

以上皆為雕塑在世俗美上的展示,而作為宗教藝術品,尚需重要的精神性,以啟發觀者心靈上的虔誠,因此,菩薩的裝束:華美的寶冠與天衣珠寶瓔珞為飾,左手結神聖之印契,右手捧盛滿長壽甘露之嘎巴啦碗,滿月般的蓮花底座,這些神聖性的元素將這位公主從人間重新攝回天國世界。這是現實與理想的一種融合,寫實氛圍的烘托是為了表明曼達拉瓦曾為世間王族的身份,這也是作品沐浴著高貴氣質的關鍵,而在最終的內涵上,雕塑依然是精神性、神聖性的。最後作者在造型上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天衣的飄帶在身體兩側自然對稱垂下,正好與向上飄起、同樣左右對稱的衣袖形成對比,這並非為了寫實,而是一種裝飾的效果,同時出於造型上的考慮,不僅在視覺上更具平衡性,且雕像的寬度也隨之增加,使整體形象更堅固。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 2209

明永樂 藥師佛

「大明永樂年施」款

黃銅鎏金

H:12cm

估價RMB:1,000,000-1,400,000

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載,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此佛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為眾生解除疾苦。正因這除病祛痛、庇佑世人的神格,使其信仰廣為流傳。

此尊盤腿結全跏趺坐,著袈裟,頂生肉髻,眉間有光毫。右手垂放於右膝之上,拇指與食指輕拈一枚訶梨勒果(又名「訶子」),這是佛教中記載的神奇葯果;左手置於大腿之上,掌心朝天,施禪定印,上托一盛滿訶梨勒甘露的葯缽,這正是佛教經典中所載、藥師佛的標準造型。面容傳遞著一種無比莊嚴的氣相,表達出來自中原漢地的一種理想美。斜披袈裟,袒右肩,柔軟厚重的衣物層疊拗折,如水波自然起伏,極具衣料的質感,與早期印、藏雕塑淡化衣紋、著力展示肌體曲線殊異。蓮座上下邊沿雕飾一圈渾圓的聯珠紋,細長的蓮花瓣緊密的排列,環繞台座。

蓮座正前檯面上陰刻「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款,它不僅註明了作品的年代信息,同時也反映出雕塑的用途,更見證了當時漢藏之間的往來關係。「施」字表明此像為永樂皇帝布施給西藏某重要人物,而從左至右的刻款文字方向,是與藏文的讀寫方向一致,目的正是為了順應藏族人士的讀寫傳統。這種致力於強化中央與西藏宗教上層之間關係的施予行為,盛行於明永樂、宣德兩朝。

永樂宮廷造像的風格來源可追溯到奉藏傳佛教為信仰之元代,由所謂「西天梵相」樣式發展而來,其中融合了以阿尼哥為代表的尼泊爾風格、劉元的漢地風格、西藏衛藏地區風格等多種藝術流派,在明代完善為經典的永樂、宣德樣式。以現存實物統計,明代宮廷造像的主題,約有20餘種,其中藥師佛的題材頗為少見,2014年3月佳士得紐約推出的宗教藝術專場拍賣《The Sublime and the Beautiful: Asian Masterpieces of Devotion》,有一尊高達28厘米的永樂宮廷藥師佛,與此次拍品除了體量不同,在圖像形象與工藝樣式上幾乎一致。精緻無暇的鑄造技術與純厚的鎏金技巧,兼備宗教神聖氣韻與皇家王者氣度。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2208

13世紀 不動明王

13世紀 西藏(帕拉風格)地區

黃銅合金 錯嵌銀、紅銅

H:13cm

估價RMB:550,000-700,000

不動明王是佛教中重要的忿怒尊神,傳播甚廣,從印度到西藏、中國內地東至日本皆有信仰。其在藏傳佛教中,有不同的崇拜系統與教法傳承,既是觀修的冥想本尊,也有護法神的身份,常見二臂形象的立姿與跪姿,後者有藍色與白色兩種形態,其中藍色身相更常見,一般出現在15世紀以前的雕塑與繪畫中。

此尊不動明王像右腿呈弓步,左腿曲膝觸地,造型富有張力,右手高擎利劍,左手於胸前持繩索,四肢粗短,身軀孔武有力,體態正如印度傳統藝術中之夜叉形象,與印度帕拉王朝之不動明王像一脈相承。頭戴寶冠,束髮繒帶在耳際呈扇形,掛大圓耳鐺,頭頂火焰狀的高髮髻,由一排骷髏盤系。雙眼圓睜,放射出憤怒的火焰,張口切齒,彷佛要吞噬什麼東西,外露的牙齒與白毫錯嵌銀,而雙目錯嵌紅銅。袒上身,佩戴簡潔的項鏈,一條長蛇自左肩斜披而下,首尾纏繞於胸前打結,蛇在佛教中即代表著「龍王」,也象徵著根本煩惱之一的「嗔」,以蛇為裝飾表達著一種降伏的力量。腰圍虎皮短裙,手腕、腳踝處皆有釧飾。蓮台在視覺比例上顯得高大厚重,上下沿均雕飾寬大的連珠紋,圓鼓飽滿的蓮瓣上下對稱,優雅的排列開。

論作品風格應屬印度帕拉藝術在西藏的典型呈現,亦是12-13世紀西藏藝術風尚的具體代表。主題雖表現大無畏之忿怒尊神,但面相的塑造並不讓觀者的精神老是緊張著,在誇張的表達下透露出一種古樸的天真爛漫。雕塑整體樣式可參考印度孟買Roshan Sabavala舊藏的一尊13世紀跪姿不動明王像。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 2217

15世紀 文殊菩薩

15世紀 西藏地區

紅銅鎏金 寶石鑲嵌

H:20.5cm

估價RMB:750,000-900,000

關於文殊菩薩的圖像學十分多樣,右臂高舉、手握長劍的姿勢是密宗文獻中所描繪、最為經典的文殊菩薩形象。一面雙臂,左手執烏巴拉花莖,花朵盛開於肩頭,上置文殊菩薩的象徵物-般若波羅蜜多經。寬肩細腰,身形優雅而挺拔,結全跏趺坐於雙層蓮花寶座上。頭戴五葉花冠,額前露出精緻平順的髮際線。臉型硬朗飽滿,長眉高挑,雙眸凝視,線條銳利、輪廓分明的五官,既顯神態之莊嚴,又傳達出內心的堅毅。身著典型菩薩裝束,披漢式雲肩,耳環、項鏈、臂釧、珠飾瓔珞鑲嵌綠松石,下著長裙,拗折的衣紋增添了衣物質感的厚重,其上鏨刻各種吉祥紋飾與花卉圖案。富於力度的精緻蓮花瓣環繞台座一周。卓立而俊美的身姿,在亮麗金水的襯托下,顯得氣度非凡。

美國私人收藏中有一尊銅鎏金十一面觀音像,與本件文殊菩薩像對比,顯示出高度一致的開臉特徵與風格樣式。該尊十一面觀音像蓮座上鐫刻有藏文題記,說明其是由一位名為索南堅贊的藝術家,為諾布桑波和貝桑兩兄弟製作。因此近年來學術界中有人將此類造像風格以藝術家之名命名為「索南堅贊風格」。藝術家索南堅贊在目前有關的資料文獻中並無更多的記載,因此關於其生平、以及是否有製作其他造像、是否能代表某一風格流派等問題還需深入探討研究。無論本件文殊菩薩像是否由索南堅贊製作,其反映了西藏本土風格的成熟,代表著在多元化藝術融合下誕生的西藏式審美的佳作。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2221

17世紀 阿旺.洛桑嘉措

17世紀 西藏地區

紅銅鎏金

H:25cm

底座背面4行藏文款銘文

漢文釋意:阿旺·洛桑嘉措之像,精心製作,您,依怙尊,如同無量壽佛那樣,證得不破金剛身,願施主從今至證得菩提,行為如正確善知識,未來一切如願以償。洛桑諾布基於宗教依止敬造此像,祝願成功(札呀那達)!

估價RMB:1,700,000-2,000,000

此尊雕塑除底座背部外,通體鎏金,結全跏趺端坐,左手於腹前托一經書,右手豎舉結說法印。頭戴尖頂的班智達法帽,雙眼明亮,額頭與面頰兩側都有很深的皺紋,表現的是阿旺·洛桑嘉措老年時期的肖像,神態非常威嚴自信。

對老者特徵的極力刻畫也是西藏祖師類塑像常用的技法,以此來彰顯人物的德高望重,及智慧圓融的狀態。在這裡,肉體極好地傳達出了人物的精神狀態。身著袒右式袈裟,內穿交領僧坎,外圍大氅,腰間別一把普巴杵,是他修行寧瑪派教法的標誌,阿旺·洛桑嘉措非常推崇寧瑪教法,曾尊該派大師、敏珠林寺的建立者德達林巴為師。衣物的質地厚重,包裹住雙腿,由上而下形成了很多翻轉的衣褶,在表面形成了許多明暗的部分,雕像背部刻畫出多道凹凸有致的褶皺,這種寫實主義的表達,裝飾效果強烈,使作品整體豐富充實。下方為雙層禪墊高台座,正面陰刻花朵圖案,整體造型如一個正三角形般穩固。

底座背後有4行藏文題記,明確表明這尊造像的製作緣起,不僅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信息,更是作品的精神核心之所在。此像的施主-洛桑諾布,為色拉寺切巴扎倉第24任堪布,色拉寺作為拉薩三大寺之一,亦是格魯派的六大主寺之一,其內的切巴扎倉是由宗喀巴大師的重要弟子-仁欽僧格創建。據記載洛桑諾布曾在阿旺.洛桑嘉措主持的數萬僧眾三天立宗答辯時,大顯其才,阿旺·洛桑嘉措極喜,委任其為堪布。洛桑諾布發起製作這尊造像,寄託了其本人深刻的情感,題記中的真摯文字既反映了信眾對阿旺·洛桑嘉措的尊崇,也表達出對未來的美好期許,作品由此達成了一種形式與精神上的和諧。


中貿聖佳2022春拍 | 沐霖—古代佛教藝術專場擷珍 - 天天要聞

Lot 2225

7世紀 彌勒菩薩

7世紀 斯瓦特地區

黃銅合金 錯嵌銀、紅銅

H:13.5cm

估價RMB:1,400,000-1,800,000

古典的秩序、高貴而純正,這位活躍於公元7世紀的傑出匠人,以柔和細膩的線條,塑造出一位面容俊美、身軀勻稱健美的彌勒聖尊,嚴肅而又生機勃勃,這尊跨越1500年時空、流傳至今的珍貴斯瓦特聖像,用這種自然主義與理想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使得我們能一窺早期大乘佛教的神明塑造特點。

斯瓦特谷地,屬古印度的一部分,位於興都庫什山麓以南,處印度次大陸與中亞交匯處的樞紐地帶。法顯於《佛國記》中首次記錄此地;而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將其記作烏仗那國,並描繪出7世紀該地的佛法興盛之貌。斯瓦特地區的佛教藝術起源於貴霜時期,早期亦屬犍陀羅文化區的一部分,因其優渥的地理位置,在犍陀羅地區的佛教式微以後,成為新的佛教聖地,並在公元6世紀以後逐步發展出自我的美術體系。且斯瓦特亦為密教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蓮花生大師即出生於此,對藏傳佛教影響巨大。

彌勒的信仰在佛教中出現的時間極早,作為擁有「未來佛」與「現世菩薩」雙重身份的神明,彌勒信仰的起源據考證早至公元前2世紀左右。據佛教經典所述:彌勒現世為菩薩身份,居於兜率天宮,未來將降生成佛,度化人間。在佛教造像之始的犍陀羅與馬圖拉藝術中,即有彌勒的形象出現,後跟隨佛教思想的傳播,其圖像廣泛流行於印度、喜馬拉雅、中國及東亞等地。

此尊彌勒聖像為我們展示了典型的斯瓦特地區造像美學觀,簡約的造型,飽滿精湛。頭戴尖葉寶冠,髮髻高盤,兩側髮辮自然垂落於肩上。面如鵝蛋,下頜飽滿,雙目散發出炯炯神采。除臉部外,上舉施無畏印的右手亦是吸引目光的焦點,刻意誇大的手掌比例強調了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懼的手印特質,修長而柔軟的手指非常有生命的活力。左手所持的凈瓶,在這裡作為彌勒菩薩身份的標識。軀體肌肉線條自然起伏,帶來一種流暢的氣韻,身上的裝飾十分樸素,讓人聯想到大乘菩薩艱苦卓絕的修行,與後來密教時期開始出現的眾多華麗菩薩形象全然不同。下身所著的長裙質地厚重,工匠在衣褶上做了細緻的刻畫。下方深束腰的蓮花基座與平滑舒展的大葉蓮瓣,具有鮮明的斯瓦特地域特徵,同時增強了視覺效果,使雕塑散發無限生機。

在傳世的斯瓦特造像中,彌勒菩薩的題材並不多見,瑞士蘇黎世-瑞特博格博物館(Museum Rietberg, Zürich)藏有一尊形象特徵非常相似的彌勒菩薩像,可與拍品比較,兩者均為斯瓦特藝術成熟期的作品。在逾千年時光的打磨下,雕塑由內而外透出珀色的溫潤光澤。這裡工匠所抓握的第一要素是心,即強調作品的精神性,因此在美的外形下,亦充滿著佛教的精神,從神態、舉止到裝飾,都覆蓋著一種靜謐的氣質,使觀眾沉浸於一種虔誠的精神狀態中。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