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命逼孩子的是媽媽,最受傷的也是媽媽,背後的心酸誰懂?

文|凝媽

自從孩子上了學,很多媽媽性情大變,原本溫柔的媽媽不再有母性光輝,被冠以「母老虎」、「母獅子」的稱號。

在孩子眼裡,媽媽從「女神」變成了「女神經」,從「無事不求」變成了「避而不見」,就連朋友圈也屏蔽了媽媽,讓媽媽守著孩子變成了「空巢老人」。

偶然看到《孩奴》片段,彷彿看到了無數媽媽的影子。

盧麗看到兒子歡歡在寫作業,問:題做得怎麼樣了?

歡歡很無辜地說:媽,你不是讓我抄英語嗎?

盧麗著急起來,翻著一張張試卷說:我不是讓你做題嗎?這套,這套,都做了!

歡歡很疲憊,一臉愁容地喊了一聲:媽!

盧麗狠狠心說:再堅持一下吧,明天就考試了,考完試就解脫了。

歡歡趴在浴缸上痛哭流涕,他已經沒有精力再做更多題了,可是卻無力反抗。

為了取得一個好成績,取悅媽媽,他做了小抄被老師發現,

盧麗聲淚俱下,責備著:為什麼你要學著你爸撒謊!我什麼都不要了,就想讓你好好學習好好考試,你為什麼要作弊。

對於歡歡的對不起,她不能接受,讓兒子在門外反省。

歡歡最後被逼得離家出走,他給媽媽寫了一封信,告訴媽媽已經儘力了,只是想考好讓媽媽開心,讓媽媽原諒爸爸。

歡歡其實並非一無是處,他有他的愛好,喜歡船模,盧麗不同意船模獲獎了,盧麗不開心,心心念念的就是讓歡歡學習。把孩子的天賦扼殺在萌芽中,以為只有學習一條路可走,毀掉的是孩子的未來,還有小心呵護起來的親情。

可悲的是,很多媽媽不覺得自己是在逼孩子,反倒認為是為了孩子好,到頭來自己很受傷,卻沒有人理解背後的心酸。

喪偶式育兒盛行,承擔教育責任的大多是媽媽

《新京報》聯合調查顯示:50%的父親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1小時,超過60%的父親因為工作繁忙,抽不出時間陪伴孩子;超過20%的父親還沒有認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雖說女人能頂半邊天,但女人一直是弱勢群體,為家庭犧牲的往往是女人。有多少家庭走著走著就變成了喪偶式育兒,爸爸就是甩手掌柜,媽媽是育兒主力軍。

去開家長會的時候,大部分是媽媽,很少見到爸爸的身影。一排坐6個家長,能找到一個是爸爸就很不容易。爸爸去開家長會,也只是個擺設。兒子一個同學的爸爸每次都去開家長會,可是回家從來不跟媽媽說講了什麼內容,媽媽甚至私信問我。

陪寫作業的、接送孩子的、陪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的、為孩子的各種資料忙前忙後的,都是媽媽,爸爸就是真空一樣的存在,對孩子的事情漠不關心。

看到岳雲鵬曬出的時間規劃表,輔導作業的時間只有2分鐘,還有28分鐘,喊媳婦一起輔導作業。而稱體重5分鐘、睡醒玩手機30分鐘、自拍一個小時,隨便找一項活動都比單獨陪孩子時間長。網友直呼,這就是「人間真實」,都是同道中人啊!

陳小春因為和兒子jasper參加《爸爸去哪兒》等綜藝活動,被很多人熟知和喜愛。可是現實中最出力的還是媽媽應采兒。應采兒陪jasper寫作業、苦口婆心鼓勵他學中文,jasper表現不好的時候,應采兒對他很嚴厲甚至吼他,就是一個普通媽媽的真實寫照。

爸爸不管孩子,媽媽就必須迎難而上,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他選擇你做媽媽已經值得感恩,你不管誰管?

媽媽逼孩子也不全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自己

若問媽媽為什麼逼孩子學習,媽媽都說是為了孩子好。因為現在最公平的成才之路就是學習,考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找好工作,競爭壓力大,你不學習,別人都在拚命學,你只能到社會底層去。

如果不是為了將來著想,媽媽們也不會逼孩子,看著孩子很辛苦,哪個媽媽不心疼,可是現實的無奈,讓愛子心切的媽媽,違心剝奪孩子的快樂童年。

其實,媽媽逼孩子學習,不光是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的臉面。看到很多網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

媽媽們不想讓孩子過不好的生活,不管是生活在底層的還是上層的媽媽,願望是一致的。有個媽媽說,我是沒學歷的媽媽,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樣做底層的工作。高學歷的媽媽之間的攀比更是嚴重,誰不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很多媽媽沒有自我價值感,會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替自己實現理想,替自己成為想成為的那個人,孩子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

媽媽害怕現在不逼孩子,孩子將來會後悔。同事的女兒小時候不願意學鋼琴,媽媽就隨了她的心愿,可是女兒長大後,看到同學優雅的彈琴,開始抱怨「媽媽,當初你怎麼不逼我一把!」

如果孩子將來能甘心平庸、不攀比、不啃老,不抱怨父母當年沒有逼著自己變得優秀,媽媽也不會現在狠心逼迫。

這些是長遠利益,擺在眼前的現實還有,孩子表現不好,就會被點名、被談話,自己臉上掛不住。孩子表現不好,老公也不理解「你不就帶個孩子嗎?這點事都做不好!」

學校的責難、老公的質疑,讓媽媽情何以堪。

媽媽密不透風的愛,卻把孩子養成了仇人

媽媽的愛像棉花,溫暖又令人窒息。

媽媽覺得是為了孩子好,卻把孩子逼成了仇人。

弒母事件一樁又一樁,讓人想起來不寒而慄。其成因都和媽媽對孩子管教太嚴、不給孩子留有空間有關係。那些孩子並非成績差,而恰恰是學習優秀的孩子,而心理卻扭曲到極點。很多媽媽只重視表面的優秀,卻忽視了心理的引導。

多次爆出媽媽陪孩子寫作業,氣到突發心臟病,氣到動了胎氣、氣到跳河輕生,愛之切恨之深。對孩子期待越高,就會越失望、越痛苦,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

孩子除了傷人還會害己,離家出走、輕生,每一次都是那麼令人痛心。《小歡喜》中的英子就是很多孩子的寫照,英子想報考南京的學校逃離媽媽的管教,媽媽卻還不放手,要求她留在北京上大學,能方便照顧,英子無力反抗,無奈跳橋輕生。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脆弱,但他實際是勇士,做出這樣的舉動,脆弱的人做不到。他實際上是在用傷害自己的方式報復父母、懲罰父母,給父母留下一輩子的傷痛,而且無法彌補。

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一針見血:父母把孩子當成投資品,那麼最狠的方式當然是讓他們血本無歸。

媽媽們,醒悟吧!別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武志紅說,按理說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你要經常處在關係緯度,要充滿深情充滿情感地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很不幸的是,很多父母的關係緯度沒有發展出來,所以面對孩子、面對事情的時候,主要只有一個自戀的維度。

嚴厲管教孩子的媽媽,可能更在乎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面子。

孩子無法選擇誰做他的媽媽,既然有幸降臨到我們這個家庭,我們就義務和責任讓他好好享受這個美麗的世界。

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用溫柔而堅定代替怒吼和打罵,可以用合理的期待代替過高的希望。每個家庭不同,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何必強求一致。根據孩子的特點,讓他做喜歡的事,按照正確的軌跡前行就好。

除了嚴密管教孩子,媽媽們完全可以很忙碌。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每周做做身體護理,穿衣打扮換換心情。養花聽音樂陶冶情操,陪著另一個孩子做遊戲、玩耍,當你把精力轉移到其他事情時,就不會因為過度關注孩子而生氣煩悶。

西班牙詩人塞萬提斯說過:「父親的德行,是兒子最好的遺產。一個好爸爸,勝過100個好老師。」

爸爸也是家庭的一份子,「養不教,父之過」也是我們的古訓,爸爸應該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

而且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極大,能讓男孩更有陽光之心、更具冒險精神,能讓女孩更有安全感、更開朗自信。

多創造一些孩子和爸爸相處的時間,讓孩子擁有完整的家庭教育。讓爸爸陪著一起運動、陪著一起高談闊論,都是不錯的辦法。

媽媽放手,孩子放鬆,為了孩子的將來,也為了自己,是時候改變了!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