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是許多人的夢想。為什麼有人能活得長壽而快樂,漫不經心地跨入百歲殿堂?原因有很多,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經常保持著一顆不泯的「童心」!
德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童趣能改善身心健康
德國馬丁·路德大學心理學家在《應用心理學:健康與幸福》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再次強調,對於日復一日的無聊生活,有童心的人很擅長去創造與改變,總能想方設法將日常情況變成有趣的體驗。
研究者稱,這是第一個關於成年人童趣的干預研究,即使通過短期(一周)的自我訓練來培養童趣,也能對生活幸福感產生積極影響,減輕抑鬱癥狀。
減少負面情緒,利於身心健康
美國積極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認為,成年人的童趣能促進積極情緒的體驗。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學博士汪冰表示,擁有童趣的人,樂於挑戰,充滿信心,會對所有事物更有掌控感,情緒上的積極正向刺激,有助緩解負面情緒,利於身心健康。
富有童趣的人往往
具有以下物種特質
在人們印象中,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豐富,必然會告別小時候的幼稚和玩心,變得成熟穩重。其實不然,「童趣」看的是心,而不是年齡。富有童趣的人往往都具有以下五種特質:
01
喜歡玩
遊戲互動氣氛佳
正所謂「遊戲人生」,要學會享受生活!例如,通過遊戲來緩解緊張感,通過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來改善親密關係。
童心童趣是錢鍾書與楊絳二人的幸福婚姻的感情保鮮劑。楊絳曾回憶說:「我們在牛津時,他午睡,我臨帖,可是一個人寫字很困,便睡著了。他醒來見我睡了,就飽蘸濃墨想給我畫個花臉。」
02
純粹
情感表達更直接
共情能力很強,非常容易受感動,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成人在表達情緒的能力上退化得太多了,長期壓抑的結果就是情緒障礙。
03
異想天開
喜歡即興而非計劃
例如,討厭循規蹈矩,喜歡用新穎方法完成任務,偏愛有挑戰性的、新奇的人或事。
04
表裡如一
內外高度一致
兒童應該是最表裡如一的了。可是太多的成人卻是正好相反,心裡想的與嘴裡說的明顯不同。這種矛盾與衝突也加大了壓力感。
05
做人簡單
懂得給自己解壓
童心帶來幸福,還在於簡單。心簡單了,世界也就不會複雜。特別是在應對壓力時,那些「簡單」的人很會給自己解壓,抱著放鬆的心態做事,效果反而會很不錯;而那些工於心計的人,通常都會覺得壓力大,老得也快。
特別是三類成年人
要多增加些童趣!
中老年人
老年人常說「都這麼大年紀了……」 實際上,忘掉年齡才是保持年輕活力的秘方。
美國有調查發現,長壽老人往往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百歲以上老人「自我感覺年齡」平均僅為83歲,65歲老人往往感覺自己才55歲。
帶孩子的家長
家長陪伴孩子快樂成長,就不能總是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與孩子相處,要多一點童心,學會分享孩子的快樂,與孩子一起創造充滿想像力的兒童世界。
有不良情緒的人
態度決定行動,行動也能帶來態度的變化。人之所以覺得生活一成不變,是因為每天用同樣的方式來過不一樣的生活。
建議
容易情緒不好的人,不妨試著做出一些「有趣」的改變,用行動帶動著轉移注意力,慢慢緩和不良情緒。敢於嘗試讓生活千變萬化,相信會有不同體驗的收穫!
教你四招
做個「老頑童」!
「老頑童」常常是眾人的開心果,是家裡極為重要的一寶。而想要擁有童趣並不困難,每個人只需要進行短期的訓練,就能體驗到充滿童趣的生活。
增加生活的隨機性
例如,通過擲骰子來決定家務分工;嘗試用不同方式做同一件事,如找出回家的「100條路徑」;將日常事務換成更輕鬆愉悅的方式來做,比如做飯時播放一些喜歡的音樂。
捕捉身邊的變化
保持好奇心,保持與外部世界的聯繫。例如,堅持聽新聞,了解天下事;觀察每天路上有什麼新事物等。
追憶童年
童年時光無憂無慮,捉迷藏、放風箏、捉蟈蟈,或者外出遊玩等,回想起來就不禁讓人嘴角上揚。
建議
不妨回到童年時代居住、生活、玩耍過的地方,故地重遊、舊夢重溫,玩玩幼時的小遊戲,翻看以前的照片,可以使童心再度萌發。
多交童友
多和孩子一起玩耍,感受孩子的思考和娛樂方式。尤其是中老年人,可以多與子女、孫輩相處,保持年輕心態。
一些國家流行「老幼同養」的養老模式,即將幼兒園和養老院設在一起,孩子和老人一起參加各種活動,比如唱歌、跳舞、繪畫、吃飯、講故事或到養老院參觀,對老人提升生活信心有很大幫助。
資料來源:健康時報、環球網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