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膽怯,冷漠?所有的灰暗性格,來自「有毒父母」的影響

電影《何以為家》中有一個場景令我印象深刻。主人公贊恩在法庭上對法官說:「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而男孩絕望而悲痛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屏幕外的我們。

因為父母的不稱職,讓贊恩吃盡了生活的苦頭,也讓孩子被自卑膽怯這種負面的情緒所困擾。而這也就引申出我們今天要講到的一個主題:不負責任的父母所創造的不夠健康的原生家庭到底會給孩子帶來怎樣不可磨滅的消極作用?

著名的心理學家蘇珊·福沃特的曾經說過,這些父母加之於孩子的情感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蘇珊犀利地將這類父母稱為有毒的父母。

有毒的父母類型以及帶給孩子的影響

第一、不稱職,不上心

不稱職父母的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就是家庭關係的錯位。在正常的家庭當中,往往是父母主動挑起生活的重擔,儘可能地幫助孩子掃清成長的障礙。但在這種非典型的家庭當中,孩子卻要學會獨當一面,父母卻成為了那個需要照顧和安撫的一方。這類父母過於注重自己的感受,卻迷失自身的定位,不能很好地做好社會角色轉化的這一項工作。

還是以《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例。贊恩父親總是喝得醉醺醺的,而母親總是需要抱著幼小的弟弟妹妹轉來轉去。而贊恩,這個只有12歲的孩子卻要賣力地搬著沉重的貨物,掙錢去貼補家用,晚上還要帶著弟弟妹妹。

我想身上的重擔都快要將贊恩稚嫩的肩膀壓垮。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下,會產生哪些危害?

1、由於力不從心而引起的無力感

由於條件的限制,有些事情孩子確實無法勝任,但他們卻只是將全部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但可惜的是,加倍的努力,最終也逃脫不了失敗的定律。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對於自身的能力也會產生質疑。而這種感覺會慢慢地深入骨髓,直到將他們變成一個自卑膽怯的人。

2、習慣否認需求所帶來的情感麻木

角色的長期錯位會讓孩子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自身的情感需求,不僅如此,身邊最親近的父母也不能給到他們充足的情感慰藉。既然得不到,就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壓抑否認。以此來對抗洶湧而至的孤獨感。久而久之,在情感的感知這方面,他們就會顯得先天性的不足,失去真誠表達愛意的能力,容易變成一個只知道固執付出的冰冷機器。

第二、身體暴力,語言侮辱

曾經有數據表明有將近 75%的兒童遭受過虐待,而近6成都是由父母造成的。這個數據觸目驚心。而這樣過於激進的方式也會讓孩子向討好型人格漸漸靠近。

因為孩子本身的分辨能力比較薄弱,他無法去正確辨別家長的言行。而為了能讓家長對自己的態度更加的溫和,在不知不覺間,孩子自然而然地會學會察言觀色,會為了滿足家長的喜好而將真實的自己的掩藏起來,習慣性地去討好和取悅家長。這種人格會體現在孩子的方方面面,而這並不利於孩子在長大之後擁有較為健康和穩固的親密關係。

孩子本身又需要做些什麼來擺脫陰影呢?

第一、將責任物歸原主,釋放苦悶

就如前文所說,因為承擔了不應該承擔的責任,內心會被無力感所打敗。如果想要擺脫陰影,那就需要認清客觀的事實,把責任歸還給應當承擔的人。這裡給各位分享基本的幾個步驟,以供參考。

1、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準備自己的童年照片

我們可以對準照片大聲地說:你不需要為某件事情負責。講述的內容可以是內心痛苦的感受,也可以是具體經歷的事件,只要能夠釋放出壓抑已久的情緒,那就已經達到我們的目的。

2、如法炮製,準備父母的照片

緊接著用類似的方式對著父母的照片大喊:我的父母應該為某件事情負責。或許在發泄完之後,你會感到難過,但可以嘗試用運動或者其他有益身心的方式來紓解心中的憤懣。大哭一場也未嘗不可,讓曾經的苦痛隨著眼淚漸漸消散。

第二、與父母進行對峙與交流

上一種方法是比較委婉的。那麼如果想要更有衝擊性,也就是更有效果的話,可能就需要與父母之間的對峙。只有與父母直接交流,說出真正的想法,才能從痛苦中真正的解脫出來,以全新的心態面對生活。

1、選擇一個恰當的方式

可以試著給父母寫信,這可以給父母更多的思考機會,但缺點在於可能永遠都得不到期盼的回復。面談雖然可以及時的得到回復,卻有可能招致父母暴力對待,所以這就需要依據實際的情況去處理。

2、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地點

時機很關鍵。只有在能夠直面父母劈頭蓋臉的責難並且有勇氣去承擔後果時,才可以選擇與父母對峙。地點的話,最好也是選擇一個自己能夠感受到充足安全感的地方,可以是家裡,也可以是比較私密的地方。

3、精心準備對話的內容

不管是選擇哪一種方式,都需要包含以下的幾個要點。第一點:曾經對我做過的事。第二點:當時的感受。第三點:影響生活的程度。第四點:現如今對於父母的要求。如果是面談,可能就需要曾經處於弱勢的我們多多演練幾遍,直到把內容記得滾瓜爛熟才能在面談的時候更加沉著地應對,不會因為父母的責罵而亂了陣腳。

著名作家東野圭吾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所以說,還是希望每位家長能夠以充足的耐心去教育孩子。如果已經受到創傷,那就儘可能地用心的去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