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盯成績了,你娃快沒電了

「養廢了」——這個詞最近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討論中越來越常見。

是的,不是被別人說,而是你自己做的。你當初一心想讓孩子好,結果,你用你的好心情,把孩子的未來給捧上了山崖。

那些「養廢」孩子的家長,真不是嘴巴上講得好聽,結果卻不知不覺把孩子弄得很差勁。你會問,難道我就那麼差勁嗎?我不是滿腦子為了孩子好嗎?

可你不覺得嗎,恰恰是這種「太好」的方式,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你當初為了孩子,拚命努力,才把他「養廢」的。

這簡直就是一出,「為孩子著想,結果害了孩子」的悲劇。

01 你的愛,真的好嗎?

每個初中生都處在一個極為敏感的時期。

心理學家常說,青春期是孩子人格的「打磨期」,這期間他們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說白了,孩子要的不是你那五光十色的名牌包,也不是你上萬塊的鋼琴課。你給得再多外在的東西,孩子要的,往往只是你一個真誠的擁抱,或者聽他訴說煩惱的耐心。

因為,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用「我不需要你」來偽裝自己的脆弱。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事例:

一位家長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怒氣沖沖地把孩子從床上拽起來,二話不說,給了他一頓批評:「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別人家的孩子都考第一,你怎麼就是個廢物?」

結果呢,孩子低著頭走進了自己的房間,一晚上都不敢出來。

第二天,孩子用一張空白的試捲去交作業,「反正做了也是白做,根本沒人關心。」試想,這個家長就算給孩子買了幾百萬的東西,也沒有辦法彌補孩子內心的空虛和失落。

家長們,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不是一頓訓斥,更不是滿身的錢財,而是「我理解你,我愛你」,這種溫暖的情感支持。

有時,你不需要做得完美,但你得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好壞,你都在他身後,永遠都在。

02 愛到極致,變成了「綁架」

「我要讓孩子變得更好,我一定要讓他進名校!」每個家長都這麼說。

可是問題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已經高到有點「偏執」。他們的教育方式完全是在「管控」和「要求」中徘徊,甚至往往採取「武力」手段。每天只剩下對孩子的批評和壓力,完全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教育學上有個理論,叫「過度壓力理論」。

意思是,孩子在高壓環境下,反而可能會變得「廢掉」。當家長過分強調成績、名次,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我做不到就是個廢物」的想法,這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可能讓他們產生自卑和逃避的心理。

比如,有家長在孩子每次考試前,非但不安慰孩子,反而一遍遍地提醒:

「你一定要考好!一定要考好!考不好我就把你上網玩遊戲的時間取消!」

這話似乎有道理:考不好就不能玩遊戲,這種家長把自己「愛」的表現方式與孩子的生活嚴密捆綁在一起,彷彿不給孩子喘息空間就是最好的教育。

結果呢,孩子反而因為焦慮失控,成績更差。

家長,你該知道,教育是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不是單一的標準。幫助孩子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不是把一切,都強行壓制在自己設定的框架里。

03 孩子不是透明的機器人

再來說說溝通。溝通對於家庭來說,尤其重要。

你知道,家庭是一個情感表達和信息交流的紐帶。如果這種紐帶斷了,孩子就可能在無聲的「沉默」中迷失。

我認識一個孩子,他的父母幾乎沒有和他進行過一次深入的溝通,甚至連一些普通的日常對話都沒有。

每天一進家門,父母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把手機遞給他:「來,先做作業!」完全沒有給孩子表達自己感受的空間。孩子開始變得越來越沉默,甚至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整個世界彷彿都與他無關。

你以為你是在關心孩子,可你沒有意識到,你根本不知道他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家長朋友們,家長的「關心」,如果變成了「管制」,就失去了意義。如果孩子不能在家裡找到情感的出口,那他很可能就會把所有的情感都封存,變成一個內心封閉的「孤島」。

因此,不要一直盯著成績,試著去了解一下,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所以,別再盯著成績了,你娃都快沒電了!家長們,不要再讓自己陷入「愛到極致,變成了控制」的誤區。

你若真心愛孩子,應該給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和命令。給孩子一些空間,讓他自由地呼吸,才能讓他真正成長。

其實,很多問題的解決都不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

你只需要關注一下孩子的情感需求,傾聽他的聲音,尊重他的感受,給他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

否則,你再怎麼苦心經營,也只是在養一個「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