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白茶,為什麼有的能泡十幾沖,有的才4沖就沒味道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不知為何,最近的天氣又涼了下來。

明明已經做好了入夏準備,氣溫卻總是這般欲拒還迎。

也罷,多涼快幾天也好。站在茶室的窗前迎風而立,反而覺得有些寒涼。

扶著木質窗框,腦海中不自覺吟起那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孤獨感油然而生。

獨自出神之際,茶室來了客人。

是一位在外地工作許久未見的朋友,這次回福州辦事,特地抽空過來敘舊。

這真是再好不過了,當即請她坐下,取了2025一級白牡丹《鵲橋仙》來招待。

作為白牡丹,香氣一如既往地濃郁悠揚,沸水一衝淋到干茶表面,朋友就直呼好香。

揭蓋的瞬間,清鮮的植物香混著清雅的蘭花香猝不及防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柔和秀美,又不失力量感。

輕啜一口茶湯,湯感稠滑黏糯,竟不似當年的新白茶,反而有幾分往年白毫銀針的韻味。

茶香氤氳之間,我們聊起了各自的生活近況。老友相見就是這般,即便久別重逢,也能無話不談,暢所欲言。

好友與好茶相伴,乃人生一大樂事。

談笑時,好友突然看著白玉色的茶湯發問:「這是第幾泡了?」

仔細算來,應是第八沖。

「這麼耐泡?」她驚訝道,「我之前泡的白茶,四沖之後就沒味道了,是不正常的嗎?」

以白茶的特性來說,絕對不至於四沖就寡淡。

方才的話題已經拋到九霄雲外,當務之急是找出她家白茶不耐泡的癥結所在。

《2》

朋友喝白茶不多,村姑陳有必要先向她解釋一下,白茶四沖就沒味道,絕對是不正常的。

因為正常的茶,沖個七八沖,還是能輕易做到的。

對於白茶來說,第三、四沖正是白茶的精華部分。

優質白茶滋味物質的釋放,是平緩有序的,若將每一衝茶湯的濃淡程度記錄下來,畫成一幅折線圖,線條的軌跡會更像平原,而非跌宕起伏的山巒。

滋味的釋放雖然有起伏,但整體都是平緩的,一直到七、八沖,湯水裡的內質才逐漸減少,滋味轉淡。

具體來說,頭一兩沖里,湯水的內質算不上豐富,湯色是牙白色的,但勝在白毫數量多,因而滋味鮮爽。

到了第三、四沖,干茶隨著沸水的激發被完全激活,茶湯中的內質充盈起來,達到巔峰。

此時的茶湯,呈杏黃色,滋味淳和柔潤,飽滿豐腴,喝到口中能明顯感覺到茶湯的厚度。

隨著沖泡次數的增加,茶葉中的滋味物質和芳香物質被不斷消耗,湯水逐漸變淡,滋味逐漸變弱。

一般的白茶,能泡到十沖左右就已經算不錯了,而一款優質的高山白茶,衝上個十三、四沖不在話下。

對茶葉來說,耐泡度是很重要的,但沒有必要盲目地追求過分「耐泡」的茶葉。

根據單一的特性盲目買茶,很容易掉進不良商家的陷阱。

一些茶友,聽說老白茶好,於是非高年份的茶不買,屢屢買到做舊茶,勸也勸不動。

有些茶商針對白茶耐泡這個特性,誇大宣傳自己家的茶能沖30沖以上,實在過於離譜。

但凡對茶葉有些了解,都不會上當。

可偏偏總有新茶友對這些怪茶心動,買回家沒泡幾沖,就已經寡淡如水,追悔莫及。

茶葉滋味隨著沖泡次數逐漸變淡是很正常的事,即便是內質極其豐厚的老白茶,在正確的沖泡方式下,也不可能衝到30沖。

《3》

說回最初的問題,要深究白茶不耐泡的原因,首先要看茶葉的品質。

不論是什麼品類的白茶,只要內質豐富,耐泡度就不會太差。

想要內質豐富,首先產區要好,這是茶葉品質的基礎。

產區的好壞,決定了茶青的質量。

來自福鼎太姥高山茶園的白茶,享受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高山產區相較於平地產區溫度更低,低溫之下,茶樹需要不斷從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營養物質,才能生存。

濕潤的雲霧環繞山間,使照射在茶樹身上的陽光變得柔和,也能為茶葉生長提供充足的水汽。

在這般舒適優質的環境下,茶樹得以安心積攢內質。

內質充足,代表著茶葉中蘊含的滋味物質和芳香物質充足,才經得起一道道沸水的沖泡。

反觀生於平地的白茶,生長環境比起高山差上一大截,耐泡程度也要打折扣。

產區是基礎,工藝就是後續的建設。

優質的茶青,要通過日光萎凋和恰到好處的烘乾來順利蒸發葉內的水分。

精細的工藝之下,白茶體內豐富的物質得以保留,成品茶的滋味才更好。

粗糙的工藝會將茶青的葉片組織折斷,導致細胞液大量流出,內質隨之流失。

粗製濫造出來的成品茶,很有可能前兩沖味道極濃,幾沖之後就喝不到什麼味道了。

因為它們的內質所剩無幾,滋味只浮於表面。

除了產區與工藝外,儲存是否恰當,也會影響茶葉的耐泡度。

存茶要密封放在乾燥、陰涼、無異味、避光的環境中,一旦密封不完整,茶葉受潮跑氣,其中的滋味物質和芳香物質就會消散殆盡。

因此,品質茶的白茶,必定是不耐泡的。

《4》

一番解釋下來,朋友篤定自己的茶葉不是劣質茶,那款茶,買之前村姑陳給她把過關,的確沒有大問題,後續的儲存也是嚴格按照三層包裝法來密封儲存的。

那麼,拋開品質來說,茶葉不耐泡就是沖泡方式的問題了。

好茶向來提倡快出水,因為沸水就是茶內質的興奮劑。

白茶中豐厚的內質一旦被高溫激活,就會源源不斷地釋放到湯水中。

泡白茶,尤其是前幾沖,從注水到出湯,7-8秒足矣。

幾秒的時間,對於內質充沛的白茶來說,已經能夠釋放出足夠飽滿的滋味。

說到這裡,朋友突然一拍膝蓋:「我每次都要等二十幾秒才出湯!」

至此,真相水落石出。

只要還在與水接觸,茶內質就不會停止釋放。

坐杯悶泡的時間一長,苦澀物質的含量蓋過茶氨酸,茶湯苦澀度上升和耐泡度下降都是必然。

白茶中的滋味物質即便再多,也是有限的。

前幾沖茶,因為坐杯悶泡釋放了過多的內質,後幾沖茶,茶葉內沒有可以消耗的物質,茶湯風味就提前消失了。

按照朋友的泡法,前四沖杯杯都悶泡二十多秒,再好的茶也會變得不耐泡。

另外,還有一個容易被茶友們忽視的細節——泡完一杯茶,一定要瀝干茶湯,不要讓湯水留在蓋碗里。

茶湯沒瀝干,幾乎等同於悶泡。

底部的茶葉泡在水中,內質同樣在不斷釋放,耐泡度自然也會下降。

每次出湯,多上下甩兩下蓋碗,確保茶湯全部都倒出來了,才不至於在無形之間損耗內質。

《5》

一番抽絲剝繭之後,終於真相大白。

聊完這麼多,天色也不早了,飲完這最後一衝《鵲橋仙》,就要送朋友去車站了。

即便已經沖泡了十三沖,空氣中依舊盈盈散著毫香與花香,茶湯中的滋味雖然沒有前幾沖濃郁,卻仍能品出不俗的韻味,這是一種來自高山的空靈與清麗。

臨別時,朋友又要了兩泡茶帶回去,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重新嘗試。希望今日的茶香能在她手中重現。

夜深人靜時,村姑陳打開電腦,敲下了這篇文章。

有類似困擾的茶友,不妨對照著排查一下,看看究竟是茶葉品質不佳還是沖泡手法出了錯。

若茶葉不好,及時更換;若方法不對,立即改正。

發現問題後及時修正,喝茶體驗才能有所提升。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