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讓孩子從小過得「太順」

文/婷媽

去朋友家做客,看到孩子摔了一跤,全家立刻圍上去噓寒問暖;班級競選失敗,家長轉頭就向老師「討說法」。

現在的孩子,在成長路上幾乎沒遇過什麼坎坷,一路「順風順水」。可仔細想想,這樣的 「順遂」 真的對孩子好嗎?

教育最大的失敗,或許就是讓孩子從小過得「太順」—— 那些被屏蔽掉的挫折、被替代的責任、被剝奪的獨立,正在悄悄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1、過度順遂,讓孩子失去面對挫折的勇氣

鄰居家的女兒朵朵,從小到大都是家人的「掌上明珠」。

上小學時,媽媽擔心她在學校受委屈,每天都要和老師溝通孩子的情況;遇到難題,爸爸立刻幫忙解答。

去年朵朵參加鋼琴比賽,本以為能拿獎,結果卻止步初賽。得知結果後,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哭了一整天,之後再也不願意碰鋼琴。媽媽無奈地說:「從小沒經歷過什麼挫折,現在一點打擊都受不了。」

心理學中的「挫折承受力理論」 指出,長期處於順遂環境的孩子,面對突發困難時,心理防線更容易崩塌。就像溫室里的花朵,從未經歷風雨,一旦移到戶外,就會迅速枯萎。

當孩子習慣了事事順利,未來遇到真實的挑戰時,反而會因缺乏應對經驗而退縮,甚至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

2、一路坦途,導致孩子責任意識淡薄

同事家的兒子小宇,吃飯時奶奶追著喂,書包由媽媽幫忙整理,就連作業沒寫完,家長也會找老師求情。

去年班級組織大掃除,小宇負責擦黑板,結果只擦了一半就跑去玩耍,老師批評他,他還理直氣壯地說:「在家都有人幫我做,我為什麼要自己干?」 

這樣的場景,在被過度保護的孩子身上並不少見。當家長為孩子掃清成長路上的所有「障礙」,也一併剝奪了他們承擔責任的機會。

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 

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解決問題、承擔後果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那些從小過得「太順」 的孩子,習慣了被照顧、被原諒,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未來步入社會,也容易因缺乏擔當而四處碰壁。

3、順遂無虞,阻礙孩子獨立能力的發展

表姐家的女兒樂樂,上大學後連衣服都不會洗,每周都把臟衣服寄回家讓媽媽處理;遇到選課、社團活動等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打電話問父母。

表姐後悔地說:「小時候總想著幫她把一切安排好,沒想到現在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 

這樣的「巨嬰」 現象,正是過度順遂的成長環境導致的。

獨立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而挫折與挑戰則是最好的教材。

當孩子從小在「事事有人代勞」 的環境中長大,就會逐漸喪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在磕絆中學會走路,在失敗中積累經驗。只有經歷過生活的「不順」,孩子才能長出獨立的翅膀,在未來的天空自由翱翔。

寫在最後

成長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那些故意為孩子鋪就的「平坦大道」,或許能讓他們在短期內走得輕鬆,卻會讓他們失去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適當的挫折、適度的不順,才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劑」。

願家長們都能放下過度的保護,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中摸爬滾打,在挫折中學會堅強,在責任中懂得擔當,在獨立中收穫成長。

因為只有經歷過風雨的洗禮,孩子才能擁有面對人生的底氣與智慧。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於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