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金庸最讓人熱血沸騰的一部作品,當屬《天龍八部》,不為別的,就因為金庸在這部作品中第一次使用了「三主角多視角敘事」的寫法,卻是雜而不亂,當真是精彩絕倫。
尤其是當劇情發展到少室山大戰時,三位主角的故事線匯成一點,試問誰看了那三兄弟對抗三大反派的橋段不拍手稱快?甚至比如今的一些「爽文」還讓人爽快。
不過讓人遺憾的是金庸賦予這部作品的結局卻是大寫的悲劇,三兄弟中的大哥蕭峰最終是自戕身亡,而原本還可以繼續的故事也隨著蕭峰之死而畫上了句號。
(天龍三兄弟劇照)
其實這話也說得不對,蕭峰雖死,段譽和虛竹也依舊可以讓故事繼續才是,金庸為何卻沒有圍繞他們來創作《天龍續集》?
或許是因為後來的段譽和虛竹分道揚鑣了。
一、蕭峰之死
書末的宋遼大戰不可謂不精彩,只是相對於少室山大戰那純粹的「爽文」一般的體驗,此時的宋遼大戰則不免讓讀者心中多了幾分意難平。
在逼迫遼帝發出退兵的命令之後,蕭峰只覺得自己這舉動是以下犯上,於是做出自戕之舉。
當然,這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對於蕭峰而言,他早已對這俗世沒了念想,無論是自己的身世之謎,還是無法報仇,乃至他親手殺死了摯愛阿朱,都讓他感到絕望。
(蕭峰之死劇照)
所以蕭峰會自尋短見並不讓人意外,真正讓人意外的,應該是段譽和虛竹的做法。
蕭峰一死,他們就分道揚鑣了。
二、兄弟斷交
其實在蕭峰跳崖的當天,段譽和虛竹的做法就略微有些奇怪了。
他們倒也不是完全沒有打探蕭峰的下落,只是那「打探」的過程略微有些敷衍了。
書中只道:「虛竹、段譽、吳長風等迄未死心,仍盼忽有奇蹟,蕭峰竟然復活,抱了阿紫從谷中上來。各人待到深夜,不見有何動靜,當夜便在谷口露宿。」
他們明明眼看著阿紫抱著蕭峰跳下了萬丈深淵,此時不憑藉高超的輕功下去谷底尋找蕭峰,反而在山崖之上等著蕭峰「復活」,這不是痴人說夢嗎?
沒等到蕭峰歸來的他們,也就這麼散了。
筆者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金庸也不是完全沒有交代段譽和虛竹後來的人生的。
比如新修版原著最後一回中就提到了虛竹後來代替蕭峰傳丐幫神功給一位丐幫少年的劇情。
說是:「過得多年,丐幫中出了一位少年英雄,為人穩重能幹,人緣甚佳,群丐公議,推之為主。各人尊重蕭峰原意,送此人去靈鷲宮,先由虛竹考核認可,再傳他「打狗棒法」及「降龍十八掌」。這少年幫主不負所托,學得神功,又將丐幫整頓得蒸蒸日上,竟爾中興,丐幫自此便視靈鷲宮為恩人。」
(段譽、虛竹劇照)
從這裡不難看出,後來的虛竹並未退隱江湖,至少還在武林中活躍了許多年。
那段譽呢?
其實也談不上退隱,即便退隱,那也是四十年之後的事。
因為書中有提到這麼一句:「大理(史稱『後理』)憲宗宣仁帝段譽,登基時年號『日新』,後改文治、永嘉、保天、廣運,共有五個年號,其後避位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傳位於其子段正興。」
段譽至少還當了四十年的皇帝才出家。
而這也是奇怪的地方,段譽和虛竹都活躍於武林之中,後世武林中卻沒有提到任何他們有交集的地方。
如此一對有過命交情的兄弟,怎麼就相忘於江湖了?
答案或許與夢姑的做的那些事有關。
三、夢姑的做法
即便夢姑是虛竹的配偶,但在《天龍八部》中,她可談不上是什麼女主角,甚至連配角都算不上,論戲份,只能算是「龍套」。
(夢姑劇照)
或許也正因為舊版中的夢姑太沒有存在感,所以金庸在新修版中是修改了夢姑的人設,首先最直觀的就是賦予了這個角色一個全新的名字——李清露。
同時夢姑的人設也變得更為立體了,她從曾經那個任由虛竹擺布的小妮子,變成了一個頗具心機的女子。
而她對段譽做的那些事,就足以解釋段譽和虛竹為何斷交。
新修版原著最後一回中,金庸特意加上了一段夢姑將五位女子送給段譽的劇情。
首先送出的是夢姑的婢女曉蕾,注意,曉蕾只是夢姑的婢女,而此時她與的段譽有這麼一番對話。
說是:「(夢姑)說著伸出纖纖素手,指向那綠衣宮女,又道:『從小跟著我,琴棋書畫都會,也會一點兒武功。她為人溫柔賢慧,忠誠可靠,我一直待她如自己妹子一樣,以後就讓她跟著你了。』……段譽拜倒叩頭……段譽道:『曉蕾姑娘要是不棄,願隨我去大理,我就封她為郡主娘娘,也是我的妹子。』李清露笑道:『曉蕾是給你做妃子的,你怎麼不要?』」
乍一看夢姑對這義弟不差,可你細品就會察覺到不對勁的地方,曉蕾是婢女,段譽得了這麼個女子,不僅跪拜了夢姑,夢姑還要強迫他納這婢女為妃,人家大理皇帝給西夏公主這面子還不夠?夢姑此舉是不是有些欺人太甚?
(夢姑等人劇照)
接著夢姑又讓虛竹把梅蘭竹菊也送給段譽,這一次,段譽硬氣了一回,他沒將這四女一併娶了,只是將她們送給自己大臣的兒子們,也算是搬回了一城。
只是這麼言語間的博弈也讓段譽和虛竹的兄弟情蕩然無存,畢竟在此期間,虛竹居然沒有幫段譽說任何的話,只是任由夢姑仗著自己西夏公主的身份欺負段譽,他這大理國君當真是顏面盡失。
所以後來的段譽和虛竹為何斷交?這個細節就是答案。
你不得不服,金庸的創作著實嚴謹,哪怕是如此不起眼的細節,也影響著後續的情節發展,如此匠心之作,能被讀者奉為經典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