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無痛自律」的方法,重塑自己

自律,是一場關於自我的重塑。

作者:洞見yangtuo

主持人陳魯豫曾在書中寫道:

「自律很難,它的過程並不愉悅,甚至痛苦不堪。」

我們大多人,不是倒在了自律的開頭,就是敗在了自律的途中。

想要早起,但每間隔十分鐘一個的鬧鐘,依舊能充耳不聞;

計劃每天閱讀半小時,可即便滿屋子貼上提示,還是能拋之腦後;

發誓一周運動三次,但這句話好像永遠停在了口頭上……

如果你也處於這種狀態,不妨試試以下六大自律法則,幫自己實現「無痛自律」。

01

看過一個科學實驗,很受震撼。

32個頻率完全不同的鐘擺,僅僅擺在同一空間幾分鐘,就能自然將頻率調整一致。

在生活中,我們就像這些小小的鐘擺,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

《自律100天》中寫道,想要更好地自控,就營造一個讓自己不斷成長的「場」。

這個「場」,其實就是一個自律氛圍濃厚的圈子。

孟母三遷,最後居所「近於學宮」,孟子才喜好讀書,終成聖人。

胡適初到上海與牌友同住,整日打牌喝酒;後與同鄉程樂亭、恩師王雲五相處,從晨起學到日夕,最終有所成就。

一個人所處的圈子,往往暗示了他的人生。

想要身材勻稱,就加入運動打卡的圈子,和他們一起揮汗如雨;

想要思想自由,就去接觸那些高認知的人群,讓他們的思維影響你。

鳥隨鸞鳳飛能遠,人伴賢良品自高。

自律,不一定要你十分用力。

當你身處一個人人律己的環境時,無需別人提醒,你也會不自覺加入他們。

02

先問一個問題,如果你想培養早起的習慣,是將計劃獨享,還是向人公開?

是每天自己默默打卡,還是分享到朋友圈?

我想很多人會選擇前者,悄悄努力,然後驚艷所有人。

可實際上能長久踐行的,卻往往是後者。

這就是「霍桑效應」: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的時候,會刻意改變一些行為或者言語表達。

發朋友圈看似多此一舉,卻能讓自己成為他人的關注對象。

朋友的點贊、評論,都會促使自身轉變行為。

人,是很難自製的。

有了外界的關注和監督,自己便會有意無意地控制某些行為。

一個人的自律,往往始於他律。

有了他人的注目,那些很難養成的習慣,往往會變得輕鬆很多。

03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天生具有模仿能力。

當你模仿他人的自律行為時,這些行為也會慢慢塑造你。

這就是「榜樣效應」。

作家楊曉霞說,她曾能堅持「自律100天」,就是受《掃除道》作者鍵山秀三郎的影響。

看到鍵山秀三郎在一次次小小的清潔中,培養了恆久的自我控制能力,楊曉霞不禁佩服。

她開始效仿對方的行為,每天一回家擦鞋底、擦馬桶。

剛開始時,她還有些不適應,但持久乾淨、整潔的環境,讓她成就感滿滿。

她決定加大挑戰,開始每日寫文、運動。

雖然有時會想懈怠,但一想到自己的榜樣都在堅持,她就瞬間回血。

最後,她不僅總結出了自己的自律經驗,還出了一本相關書籍。

巴菲特說:「想成為最優秀的人,就要向最優秀的人學習。」

在律己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底氣不足,有所擔心。

想減肥,卻怕人笑話遲遲邁不開腿;想寫作,卻怕自己沒天賦不敢輕易嘗試。

但是有了榜樣標杆,這些所有的害怕和裹足不前,都會化為前進的動力。

古希臘人講:模範的示範,比法律約束更有力量。

向崇拜的人看齊,你才能儘快抵達想去的目的地。

04

心理學家赫洛克做過一個實驗。

他找了試驗人員,分為4組,在4種不同誘因的情況下完成任務。

一是表揚組,每次工作後給予肯定和表揚;

二是訓斥組,每次工作後都被訓斥;

三是被忽視組,不予評價,不給表揚,也不批評;

四是控制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

結果表明,控制組表現最差,而被表揚組表現最好。

這就是著名的「赫洛克效應」。

及時給自己以正向反饋,便會對所表現的行為起促進作用。

如果你覺得保持自律太難,不妨給自己制定一個階梯級的獎勵池。

比如堅持鍛煉一周,就獎勵自己一頓火鍋;堅持鍛煉一個月,就給自己買件心儀已久的衣服……

當你把自律當成遊戲中的升級打怪,每打敗一個小怪獸,給自己加油打氣,每闖過一關,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品。

那麼這些細小的正向反饋,都會化作你不斷攀登的力量。

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升級自己的人生。

05

倫敦大學的費莉帕·勒理博士做過一個實驗。

他招募96名學生,讓他們選擇一項新習慣。

可以是用餐時吃水果、跑步15分鐘、冥想等。

每天重複一次,持續84天。

結果表明:養成習慣平均需要66天。

越是有難度的習慣,養成的時間會越長,若中途中斷,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相反,習慣越小,則越容易養成。

正如《微習慣》一書中的「無負擔習慣養成法」。

一件看上去很難的事,每天做一點點,也能逐步形成慣性。

那些細微、毫不費力的習慣,積少成多就是養成自我管理的最好方式。

無論是多讀10頁書,多練一頁字,還是少刷5分鐘視頻,少打一次遊戲。

聚沙成塔,積少成多。

長此以往,你就會得到脫胎換骨的改變。

06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

整日被家庭、工作包圍,一邊是緊急跟進的項目,一邊是又哭又鬧的孩子,以及各種雞毛蒜皮、複雜關係……

人已經被瓣成幾瓣,但還是不夠用,根本沒力氣去晨起讀書,更別談自律了。

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曾提出過一個「能量層級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層級,就像手機電量。

一個人能量低,電量不足時,幹什麼都覺得無聊乏味,根本沒精力談上進、談自制力。

只有當他電量充足的時候,才有充沛的精力去做那些挑戰性的任務,比如學習、運動、讀書等。

所有行為都是有消耗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自律不是懶,而是能量太低了。

作家馮唐說:能量高的人,才能持續成事。

適時給自己的身心放個假,在閑暇中恢復能量;

拉上窗帘關上燈好好睡一覺,在休息中補充能量;

去山間看綠茵,去小溪捕捉魚蝦嬉戲,在自然中激發能量。

當你把自己的狀態調到最佳,生活便不會痛苦倦怠。

當你的能量已恢復至滿格,自律也就變得簡單了。

有個關於自律的觀點,我非常贊同:自律,其實是一場關於自我的重塑。

這個過程看似艱難,卻也有章可循。

以環境影響自己,讓榜樣帶動自己,用反饋促進自己。

認真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相信你我能拾階而上,與那個更優秀的自己不期而遇。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