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父母的養育與孩子的身心發展和人格養成有很大的關聯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開始全面的普及,我國青少年手機使用率也大幅增加。手機的使用給青少年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負面影響。

因此,研究青少年手機成癮的成因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干預有較大的現實意義。以往研究中,家庭因素對手機成癮有重要的預測作用。

而大多相關研究中考察的是比較明顯的積極或消極的家庭因素對手機成癮的影響。那些相對不明顯的教養方式(如謊言養育),與手機成癮的關係很少有研究考慮到。

謊言養育作為父母常用的避免與孩子發生直接衝突的教養方式,通常被家長們認為是可接受的從而容易忽略它的負面影響。同時,對謊言養育的研究中,大多考察了其對個體成年後的負面影響,很少考慮到謊言養育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

因此,研究將青少年作為被試,考察謊言養育對手機成癮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各變數在年級上的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謊言養育、無條件接納和手機成癮在年級上具有顯著差異。具體來看,首先,高一和高二報告的謊言養育得分都顯著高於初一和初二。這可能與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認知也進一步發展有關,對說謊有進一步的認識。

同時,撒謊作為一種適應性策略,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逐漸被需要,此時個體也逐漸意識到童年期父母的某些說法屬於撒謊範疇。

其次,初一和初二的父母無條件接納顯著高於高一和高二。隨著年級的增長,個體的學業壓力也會變大,在中國無論父母還是孩子對高考的重視程度很高,父母對孩子學業的過於關注容易讓孩子產生學習比自己重要的想法。

最後,高二、高一和初二的個體手機成癮顯著高於初一,高二和高一的個體手機成癮顯著高於初二。這一結果說明青少年期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增長,手機成癮的概率逐漸上升。

可能有以下原因: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增長,父母可能逐漸放寬青少年手機使用許可權和時長,據了解,剛剛步入初一的青少年有一部分沒有屬於自己的手機,也不被允許隨意使用家人的手機。

但升至高一高二,可能會因為需要使用手機學習或者住校方便聯繫等理由擁有自己的手機;隨著年級的遞增,學業壓力也不斷增大,手機的娛樂功能是個體緩解壓力的有效方法。

同時,由於學業逐漸佔據了青少年過多的精力和資源,學業的壓力導致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更容易沉迷一些手機娛樂軟體。

同時,被學業佔據大部分時間的青少年用於人際交往的時間會更少,手機的簡訊等功能使得個體即使不處於同一空間和時間也能進行溝通交流。

謊言養育與青少年手機成癮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父母謊言養育與青少年手機成癮呈正相關,這與以往研究中謊言養育會對個體造成負面影響的結果一致。

根據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孩子可以通過對父母的觀察學習獲得某種能力,同樣的,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謊,那麼孩子也會很容易習得說謊的能力。

已有研究表明在父母謊言養育環境下的個體更有可能出現對父母說謊的傾向,這種說謊傾向也可能泛化到其他個人和環境,而且經常對別人撒謊會對個體的人際關係造成損害。

手機除了便攜性的優勢,其還可以下載各種社交軟體通過網路形成其他的人際關係。利用手機的可編輯性可以打造更加完美的人設,相對現實環境來說社交軟體中的信息更難辨別真假,這對個體在網上發展人際關係有更多便利。

同時,青少年正處於對同伴和友誼高需求的時期,因為撒謊而對其同伴關係的損害很大,也很容易使得其被孤立。在這種狀況下,青少年們使用手機去發展人際關係很有可能逐漸沉溺其中。

謊言養育對青少年手機成癮的影響:非適應性認知的中介作用

研究結果發現,謊言養育通過非適應性認知的中介作用來影響青少年手機成癮,這與以往研究中負面的養育環境會通過增加個體的非適應性認知導致成癮行為保持一致,也驗證和拓展了病理性互聯網使用的認知行為模型。

研究表明,即使父母們經常會去教育孩子要誠實,但他們依然認為在養育的過程中對孩子撒謊是可接受的。這種「言傳」和「身教」不一致的情況可能會對孩子認知造成影響。

孩子不知道按照父母說的做還是按照父母表現的做,這使得孩子對是否可以說謊的看法很難得到父母清晰和直接的反饋。孩子認知的形成來源於探索世界過程中所得到的反饋,這些反饋多數來源於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

如果父母經常給出非正面反饋或是反饋是模糊不清的,這會讓孩子難以形成良好的認知。同時,謊言養育會導致個體焦慮和抑鬱,這種負面情緒會讓個體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沒有價值的。

現實世界的種種讓個體無法自洽,虛幻的網路空間為他們提供新的世界。網路世界中,個體可以建立虛擬的自我,在網路世界更多的自我表露,從而逃避現實世界,逐漸會形成網路世界比現實世界更好的認知。

此外,手機除了聯網之後的網路功能,還有其他的手機本身的功能也能讓個體轉移注意力,從現實世界中得以脫離,長此以往,個體對手機形成依賴性逐漸導致手機成癮。

謊言養育對非適應性認知的影響:無條件接納的調節作用

研究結果發現,父母無條件接納這種家庭環境中的積極因素能夠緩衝謊言養育對非適應性認知的負面影響,這與以往研究家庭中的積極因素能夠緩衝風險因素的不利影響保持一致。

對孩子有較高的無條件接納的父母,認可孩子的能力與價值,給予孩子肯定和讚揚,孩子也會更加積極的看待父母的行為。反之,個體可能更傾向於在無意中感受到敵意,或在重要他人的無意行為中看成故意的。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無條件接納時,即使父母撒謊了,個體也更可能從正面的角度去解釋父母的謊言,會更加理解父母,當孩子認為父母撒謊並不是出於自利的目的時,謊言的負面作用可能會消失。

同時,無條件接納作為父母認可孩子本身具有價值的認知,可以體現在生活中的多個方面,也許可以緩衝謊言養育這一個負面行為對孩子帶來的傷害。

在父母不斷的肯定、支持和鼓勵中,孩子感受到被認可被愛,也會更加自我接納,在面對其他風險因素時,會有更高的心理韌性,對現實世界有更良好的適應。

創新點

研究考察了謊言養育這種性質比較模糊的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手機成癮的影響,探討非適應性認知的中介作用,同時考察無條件接納這種家庭中的積極因素的調節作用。

驗證並拓展了病理性互聯網使用的認知行為模型。謊言養育比較容易被父母接受且經常被使用,從而很容易忽略其負面影響。關於謊言養育的影響的研究中,謊言養育會導致成年後的負面結果。

而在青少年的樣本中,謊言養育被證明能夠負向預測焦慮和抑鬱,但暫未考察謊言養育是否與外化行為問題有關。

無論是成年樣本還是青少年樣本,目前研究都暫未考察謊言養育與手機成癮這一外化行為問題的關係。研究以青少年群體為被試,考察謊言養育和青少年手機成癮的關係,貼合時代特徵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研究不足與展望

研究的樣本來源於兩個地區的初高中,樣本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後續研究有待補充。研究採用自我報告的問卷法,可能會有主觀性。

在網路使用逐漸低齡化的情況下,獲得手機的途徑也比較多,研究者可以關注一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未來可以考察不同的地區、不同年齡的樣本,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測量工具,讓研究更加的嚴謹。

研究採用橫斷研究,謊言養育的測量項目是孩子對過往的回憶,可能存在一些記憶偏差。在未來研究中可以更多的開發謊言養育的測量工具,考慮同時測量父母和孩子兩類被試,也可以在兒童早期對父母進行調查,並在他們長大後持續跟蹤他們的結果。

無論青少年生活在哪裡,他們本身都處於社會的大環境中,社會的價值取向也會影響著他們。我們贊同價值觀是多元的,同樣的我們也應該接納各不相同的人,接納他們本身。

社會給予青少年更多的接納,也會反過來影響家長和老師的態度,投注到青少年身上也會成為他們自我接納的開端。

同時,自我接納的個體也更有可能認可別人的價值,在層層遞進之中形成和諧自由的社會。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未來是希望,為了他們健康的發展,形成對世界和自己良好的認知,發展除健全完善的人格,我們應該一起努力營造一個充滿接納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