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因為孩子的叛逆而抓狂嗎??
孩子不聽話,喜歡挑戰你的權威和耐心,讓他幹什麼偏不做,凡事都和你對著干,愛生氣、情緒化、固執極端、粗魯無禮,也許你試過嘮叨、說教,也試過懲罰、打罵。
但沒有一種方法見效,只能把自己氣個半死,怎麼辦?!
有20多年家庭教育諮詢經驗、成功幫助過1000多個與叛逆孩子相抗爭的家庭的伯恩斯坦博士,將他改變叛逆孩子的神奇方法傾囊相授: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想要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為4~18歲孩子的父母設計的全新溫暖教養術。
你可以不打、不罵、不動氣,十天就能重獲掌控權,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讓你的家庭回歸安寧和溫暖!
孩子並沒有所謂的「叛逆期」
很多家長有一個認知誤區,認為叛逆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只要過了那個階段,孩子自然就會變得成熟懂事。
因此,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默默忍受,等待孩子走完那個階段。
這其實是在為孩子的叛逆找借口,某種程度上,也是在逃避自己的教育責任。
作者認為,孩子並沒有所謂的「叛逆期」,孩子在童年期、青春期都可能有叛逆行為,叛逆不是某一個特定階段的產物,而是可能貫穿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
有的人甚至在長大成年以後,依然表現出很強的叛逆性,乃至反社會型,這就是在早期教育中叛逆行為沒有被及時糾正的後果。
面對這些叛逆行為,家長要麼被激怒,也跟著孩子大吼大叫,要麼束手無策,陷入悲哀、沮喪和煩惱。
家長和孩子的衝突對抗不斷升級,最後造成兩敗俱傷,親子關係破裂。
當然,每個孩子的叛逆程度不一樣,叛逆的原因也不一樣,只有搞清楚孩子叛逆的原因,才有可能對症下藥。
理解孩子內心感受和需求
一直從事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知名心理學家,曾任北大心理系學客座教授的徐浩淵博士說:
家長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該怎麼做,最常見的是,他們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為孩子設計人生。
結果,他們出於愛心教育孩子,最後卻發展出束縛孩子成長的非愛行為。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感受和需求,不被家人看見、理解,他們感受不到被愛,而是被控制,想維護自尊、自主權就會逆反大人的要求和態度,表現出叛逆行為。
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誰最理解你的感受和需求?
被人理解,你有怎樣的感受?又是如何幫助你表現出良好或積極行為的?
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誰最不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被人忽視、誤解,自己有怎樣的感受?又是如何影響自己做出逃跑或戰鬥模式的?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是不是覺得,被人理解是多麼美好的事,讓自己更有勇氣和力量做好自己;
或感慨,小時候要是有人能理解我,我的內心肯定會柔軟些,就不會做出那些不明智的消極對抗或叛逆行為,那段灰暗歲月真是讓人痛苦,也影響了我的成長。
所以,將心比心,是時候向你的叛逆孩子,表達你的理解你的愛了!
你的理解才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
孩子就像水一樣純凈,我們灌溉讚美,他們就能開出美麗的花,甚至長成一棵大樹;我們灌溉垃圾,孩子只會身心疲憊,一生與負面能量做鬥爭。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癒。
口頭表揚是一件最簡單,成本最低,也最容易讓孩子感到幸福的方式。
但是,我們很容易陷入只看到孩子缺點,看不到孩子優點的怪圈中。
結果我們越批評孩子的不足,孩子越叛逆,最後造成父母和孩子的兩敗俱傷。
如果孩子已經「叛逆」,我們要做到從不完美中先看到孩子的優點,從糟糕中找到孩子的閃光點。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將鼓勵和表揚結合使用。
除了口頭表揚,我們要謹慎使用非口頭的獎勵,尤其是物質獎勵,因為我們容易將物質作為賄賂孩子聽話的工具。
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答應孩子的非口頭獎勵一定要做到,否則孩子就會產生不信任感。
寫在最後
如果你真愛孩子,就放棄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和過度反應,從摧毀性的、毫無價值的權利之爭中解脫出來。
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改變自己,不是改變孩子的重要途徑,而是唯一途徑。
願你在家庭教育中,不再焦慮,而是冷靜而堅定、積極而不心急,陪伴孩子一起從容、健康地成長;
願你的孩子成長為人格獨立、溫暖平和,擁有幸福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