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孩子,長大後也生活在父母的影子里?

好像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是一樣的。

對於孩子、教育和高考,自始至終都抱著一種頑固到底的執拗。

好像只要孩子一出生,就沒法擺脫這樣宛若宿命般的教育流程:

從胎教到幼教,從小學到中學,從中考到高考。

好像不管孩子走到哪一步,學到什麼程度,父母和老師可以把所有的功勞和責任全都歸結在自己身上。

而孩子,自始至終,都只是個不被重視和在意的執行者。

只是這樣一來,到底有多少孩子,即便是在長大後,也依然生活在父母的影子里?

首先,是嘮叨。

當然我們要說,父母的嘮叨啰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孩子「愛之深情之切」的具體表現。

但是這種溝通方式帶來的傷害,只有身在其中的孩子,才能體會和感受到其中的滋味幾何。

其實大多數孩子,就算對學習和升學抱著一種胡鬧瞎混的態度,但是在備考和臨考的過程中,也是會隨著老師教學進度和課堂學習氣氛的影響,想要努力上進和煥然一新的。

但是在孩子想要努力卻又尚未開始努力的「節骨眼」上,父母的一言一行和一個眼神,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自己家孩子投入到背書做題方面的興趣和慾望。

比如說,孩子明明已經決定要學習了,父母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和督促孩子去學習,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因為逆反心理,轉而撂下書本,抱著手機玩遊戲。

又比如,孩子原計劃打完這一把遊戲,就準備去寫作業了,如果父母一直顛三倒四地反覆在孩子耳邊抱怨和嘮叨,那麼孩子很可能為了平復和安撫自己的沮喪情緒,而需要更多的放縱和娛樂。

所以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也是講究「欲速則不達」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和孩子相處、陪伴和引導的過程中,需要時刻抱著一種謹言慎行和溫暖寬容的心態,不管遇到什麼狀況,都要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慢慢講理。

不要總是將孩子身上一些雞毛蒜皮和偶然發生的事情,突如其來地上升到人生和前途的高度,然後以此來逼迫和要挾孩子來認同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教育方式,註定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其次,是期待。

父母對孩子有所期待和嚮往,然後以此作為自己教育孩子的目標,當然是好事。

但問題是,在當前與日俱增的教育焦慮下,有太多的父母將孩子學業和人生的目標,定在985名校甚至是清華北大的上面。

可我們也要冷靜地想一想:

自己家孩子的真實能力和潛力,究竟有沒有順利考上重點高中和名牌大學的實力。

否則的話,過高的期待和過度的「雞娃」,對於孩子來說就不是催促和動力,而是逼迫和傷害了。

也正是因為很多「雞娃父母」的過高期待,使得很多苦讀了一天回到家裡,卻需要忍受和承受來自父母的沉重情感壓力的孩子,越來越感到身心俱疲和鬱悶痛苦。

說實在的,大多數孩子都是願意當個「乖寶寶」,在學業和生活中,能夠贏得身邊每一個家人、朋友和陌生人的認同讚許。

但結果是,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不驕傲、不停步和不懈怠,自始至終都在孩子面前擺著一張「臭臉」,常常對孩子拼盡全力和費盡心思得來的榮譽,要麼不置可否,要麼嗤之以鼻。

讓很多孩子在長大以後,甚至是終其一生,都因為得不到父母和家人的讚賞肯定而感到鬱鬱寡歡,感受不到真正徹底的滿足與快樂。

然而更可悲的是,這明明是太過冷漠的親情,卻被越來越多的父母,視同為能夠有效激勵孩子積極上進的教育方式。

這難道,不是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最大的遺憾嗎?

其實,父母們可以嘗試以更加開明和豁達的心境,來和孩子仔細溝通他在青春成長中的困惑與煩惱,也只有當我們了解和理解了孩子在學業生活中的具體想法和認識,和孩子成為心靈上的知己和夥伴,才能夠審時度勢地,給孩子最為中肯和切實的建議,讓孩子在緊張學習和備考應試中,能夠及時做出調整和應對,不辜負自己在青春年少時的滿腔熱情。

總之,父母教育孩子的言行舉止,應該是孩子在成長路上的提攜和幫助,而不應該是孩子在年少無知時的阻礙和羈絆。

而且當年咱們自己作為孩子,又有誰不曾為了父母的嘮叨啰嗦和過高期待,而傷透了心呢?

所以各位父母,請善待孩子,讓孩子在學習之餘,多一點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