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穀媽~
有位寶媽跟我說,她家孩子特別害怕失敗。
比如和別人下五子棋,必須贏過對方。若對方贏得多,他就會把棋往地上一扔,大吼大叫說再也不玩了。
這種爭強好勝的性格,導致別的小孩都不願意和他玩。
就算寶媽勸說,輸贏很正常,不要太在意。但孩子就是聽不進,每次玩遊戲,要麼不玩,要麼就得贏。
如此「輸不起」,這孩子將來能扛事么?寶媽很是焦慮。
我之前聽過一句話,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
仔細想想,還真是這樣。因為太在意結果,往往忘記了過程帶來的收穫。沒有一個累積的過程,最終又如何成功呢?
其實我們身邊,「輸不起」的孩子還真不少。他們不僅僅表現得「必須贏」,還會有以下這樣的特徵。
一:輸不起的孩子
我看性格系列相關的書時,就發現一種性格——失敗陷阱。
有失敗陷阱性格的孩子,他們會很害怕失敗,並且會時常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這樣的孩子,他們面對事情,往往輸不起。
若有3大跡象,說明你正培養一個「輸不起」的孩子。
①誇大消極,縮小積極
有一類孩子,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而且,還很敏感。
比如上交作業,老師誇他字寫得好看,文采也好,只是提出一個小缺點,說下次交的時間再早一點就好了。
他就會把優點全部忽略,滿腦子都是老師指出的不足。然後特別悲觀地想,老師是不是很生氣,會不會因為這個問題再也不喜歡我了?
與朋友相處也是,如果他犯了一個小錯誤,就會糾結很久,朋友會不會對我有看法,是不是再也不願跟我玩了?
有失敗性格陷阱的孩子,會過分抓住自己的缺點不放,並且難以承受這種失敗。
②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要孩子報名表演。
不行,別人比我都表演得好。
要孩子參加比賽。
不行,我比不過他們的。
失敗性格陷阱,還會讓孩子覺得,身邊的人總比他優秀,自己不如別人,因而習慣性逃避退縮。
③不敢嘗試
害怕失敗的孩子,喜歡呆在舒適區,與其承受失敗帶來的後果,還不如不嘗試。
遇到難題,他們最擅長做的,就是逃避。不拖延到最後一刻,絕不行動。
二:長大後難有作為
《性格的陷阱》一書指出,有失敗陷阱性格的人,他的行為模式歸根結底都是逃避問題。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
明明有著高學歷,或者有著極強的能力,但他們卻「屈才」在一些毫無技術含量的工作崗位上。
像我認識的一位學姐,研究生畢業後,卻在一個小列印店給人做列印文件的工作。
他們不願挑戰、磨礪自己的才能,其實本質就是為了逃避,害怕失敗。
因為逃避,他們還喜歡在各個領域跳來跳去。不管提到哪個行業,他們都懂一點,但卻沒有在任何一個領域形成自己的專業能力。
為了逃避,他們在工作上沒什麼進取心,消極對待。遲到、拖延、態度不好、不願提升自己等等,導致一份工作總是做不久。
有失敗性格的孩子,長大後真的難有作為。
三:失敗陷阱性格是怎麼養成的?
沒有孩子,天生就覺得自己會是一個失敗者。他的性格,很大部分跟以下這些原因有關。
●被貶低過多
你怎麼這麼笨?這點事都做不好,你有什麼用?你真是太蠢了......
父母若常說這樣貶低的話語,孩子慢慢就會將它們內化成自己的特徵。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真的覺得,自己很笨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
●總是被比較
你看看你哥哥,那麼優秀,你怎麼就不能學著點呢?鄰居小孩啥都會,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
若長期被比較,孩子就會不自覺拿自己的缺點,去和別人優點比。他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和長處,從而覺得,自己永遠也比不過別人,那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呢?
●沒有設定邊界
孩子總是失敗、難以成功,還有一種可能是,我們沒有給他設定足夠的邊界。
比如孩子做不好一件事,算了算了,我來幫你吧。孩子不想寫作業,那行吧,等會再說。
我們沒有給孩子設定規矩,讓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孩子沒有形成自律,也就容易懈怠懶惰,不能發展出應對難題的能力,從而經常失敗。
四:如何避免孩子出現「失敗陷阱」
有一個效應叫「跳蚤效應」。
研究人員將跳蚤放到桌面,它能彈跳得很高。後來研究人員將跳蚤放到帶有蓋的玻璃罐中,並且逐漸降低蓋子的高度。
跳蚤為了避免被撞疼,也一次次降低了自己跳的高度。當玻璃罩接近桌面的時候,跳蚤便不再跳了。
最後,研究人員將玻璃罩拿走。但跳蚤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生機勃勃,只願趴在桌面不動彈。
跳蚤效應,也叫自我設限。
如果孩子只關注到了失敗,或者遇到失敗只感覺到了疼,那麼他就會像跳蚤般,給自己設限,降低跳躍的高度。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正確面對失敗,既輸得起,也贏得了。那我們就要幫助孩子避免形成失敗陷阱的性格。
①少貶低、少比較
我們貶低、比較孩子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因為羞恥而奮發圖強。
但若時常這樣做,孩子只會活在比較中,將自己貶得一無是處。他難以看到自己的優點,只會時刻關注自己的缺點,反而更難成功。
雖然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還是要了解到,這樣的方法,真的不利於孩子的長期發展。
我們需要多肯定孩子的優點,讓他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他也就更有動力和勇氣,去迎接挑戰。
②將否定的語言變肯定
既然提到肯定孩子,那你可能會說,孩子做得不好,我也要肯定他嗎?
《親子溝通密碼》一書指出,當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時,我們不妨用積極的語言,正面引導他。
布妞有時候一不如意,就大吼大叫。我聽後,會很生氣地說,你這樣是不禮貌的,我不喜歡。
布妞聽後,雖然知道自己錯了,但還是會很逆反,情緒裡帶著憤怒。
後來,我嘗試將否定的語言變成肯定,告訴她,媽媽喜歡你小聲地跟我說。聽到這話後,布妞的態度馬上就緩和下來,然後告訴我,她到底怎麼回事。
我們平時在生活中,不妨也多用肯定代替否定的話語。
比如將「我討厭你頂嘴」改成「我喜歡你冷靜地告訴我你的想法」;
將「這麼大還不會收拾書包嗎」改成「你長大了,我相信你能收拾好書包」;
將「你怎麼這麼笨」改成「再多思考一步,我們肯定離成功更近」。
多用肯定的話,孩子便會在這些話語里,變得積極樂觀,充滿力量。
③給孩子賦能
很多孩子輸不起,不敢面對失敗,是因為他內心的能量不夠。他的能量,來源於每一次「贏」,而只要輸,能量就會被消耗掉。
當孩子內心充盈,有足夠的能量應付失敗時,他也才能以正確的心態去看待輸贏。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給孩子賦能。
《小狗錢錢》中,提到一個「成功日記」,就是記錄每一天自己做成功的事情,任何小事都可以,至少5條。
比如肯定地對孩子說,鬧鐘一響,你不用我催就起來了;雖然覺得作業很難,但你依然堅持思考,沒有拖延就把作業都做完了;不用我提醒,你主動收拾好了書包......
只要仔細觀察,你一定能找到孩子做成功的5件事,每天告訴他。
這會賦予孩子力量,讓他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做得好、做成功的地方。孩子得到能量,便不會再糾結的失敗,從而處於積極正面的情緒中。
你身邊有這種「輸不起」的孩子嗎?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作者簡介:布穀媽媽,一個善觀察、愛思考、有辦法的媽媽。專註兒童心理,讀懂孩子輕鬆養育,喜歡就關注吧~
更多精彩推薦:
退休老教授每天帶娃玩,媽媽不滿,娃上學後的超強專註力讓人嘆服
2歲寶寶語言大爆發,得益於媽媽堅持做3件事,方法值得父母借鑒
北大博士媽媽,帶2歲女兒玩出超強專註力,分享3點心得引人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