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我對班上的同學說:「同學們,又到了每周一個故事的時間,現在,我們有請莎麗同學上台,跟我們講《最好的我》的故事。」
話音剛落,一個靦腆的女孩子走上講台,她的聲音稍微有點小,但她卻勇敢地開了口。她說:「有一天,我去上英語輔導班。下課的時候,同學們抓起書包就跑出了教室。等我收拾好東西,教室里就剩下我一個人了。我看了一下,教室里的燈和電風扇都還沒關,我就一個個把那些開關都關了。
正在這時,學校的老師走過來,看見了,就對我說:這位同學,你還知道人走就要關燈關電扇,真的不錯,老師要獎勵你,送你一本本子。我聽了,連忙擺了擺手說:老師,我不要。我有本子。老師,再見。說完,我就跑出了教室。第二次我媽媽送我去上輔導班時,這個老師看見我媽媽,又跟我媽媽表揚了我。這就是《最好的我》的故事。我講完了,謝謝大家。」
就在她要下去的時候,我連忙叫住了她。我說:「莎麗,你的故事講得很好。但我還有一個問題要問你,在這個故事裡,你能用幾個詞語來總結一下你的好嗎?」
莎麗又靦腆地笑了,她說:「節約,懂事。這是那個老師跟我媽媽說的。」「哦,那你自己覺得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問她。
莎麗說:「差不多吧。」我說:「你應該肯定地回答:是的。除了這兩個詞,在這個故事裡,你還發現了自己別的優點嗎?」莎麗看了看我,想了一下,然後又搖了搖頭,說:「不知道,沒有了吧。」
我叫莎麗下去了,對全班同學說:「你們還有誰能從這個故事裡找到莎麗另外的優點?」這時,班上一個男同學站了起來,他大聲地說:「還有善良。她做的是好事。」我說:「對極了。還有一個,是謙遜,老師獎勵她,她沒接受,覺得是自己應該做的事,這也是謙遜的表現。」我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當現在已經退休的周老師把他這段教學經歷講給我聽時,我真為孩子們感到慶幸,遇到了這麼一位懂教育的好老師。他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去挖掘學生的優勢。對老師來說可以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潛能。對學生自己來說,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優勢與優點,從而更加自信。
其實講這種故事,也非常適合在家裡進行。每周要孩子們講一講《最好的我》的故事,從中發現孩子的優勢,加以引導和培養,這比盲目地給孩子報輔導班要強多了。
也許有人會被「木桶效應」所束縛,認為人應該關注自己的短處,並想辦法去彌補與提升。但恰恰相反,一個人能到達的高度,是與他的天賦優勢密不可分的。所以,找到孩子的天賦優勢,激發他的潛能,這才是真正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