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升中班了,幼兒園形形色色的特色課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五花繚亂的各種課程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
口才課亦或有的叫做播音主持課,之前我一直覺得這個可有可無。孩子口齒尚算清楚,表達也比較清晰準確,覺得可報可不報。
後來被一個口才班塞了一張宣傳單,有免費的試聽課,就想著帶孩子去看一下。不得不說,這次試聽改變了我對口才課的一些看法。
以下記錄孩子第一次上口才課的過程:
口才課一開始是各種口腔操,比如轉舌頭,彈舌,模仿老虎「啊嗚」打開口腔,嘿哈操提氣息等等。
其次是繞口令加手勢動作:「鵝和鴨,鴨和鵝,鵝變鴨,鴨變鵝; 鵝生鴨蛋鵝變鴨, 鴨生鵝蛋鴨變鵝。」
左手鴨,右手鵝,說的過程中還要配合手勢動作,總之我覺得對4歲左右的孩子還是有點難度的。
老師教了幾遍後就問誰想上台給大家表演一下,問完後小朋友們都低下了頭,顯然大部分孩子是缺少當眾上台表現的勇氣的,過一會我家孩子第一個舉手上台表演了。
雖然我心裡在為孩子的勇氣自豪,但不得不說,表現情況也是差強人意的,朗誦的過程中因為緊張出現了漏句,表情也帶著怯意,儀態不夠大方。
如果不來聽今天的試聽課,我可能一直還只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日常表達和口齒沒有問題,而看不到這些不足之處。
最後一個環節是自我介紹,屬於半命題小作文,範本是「你叫什麼名字,你家裡有誰,你最喜歡誰,為什麼」。
孩子們最喜歡誰的答案都是媽媽,而為什麼的答案,第一個孩子回答因為他的爸爸喜歡打遊戲。
在我看來這是有點跑題的,他回答的不是為什麼喜歡媽媽,而是為什麼不喜歡爸爸。
後面的孩子也被帶跑偏了,兩個女孩說因為爸爸喜歡喝酒,為什麼喜歡媽媽變成了為什麼不喜歡爸爸的討伐大會,明顯就是語言的前後邏輯出現問題了。
上完這節課後我動搖了原來的想法,口才課不是為口齒不清,表達不好的孩子準備的,每個孩子通過口才課都可以獲得不同方面的成長,比如自信的心理,比如落落大方的儀態,比如即興發言的邏輯性等。
從實用性來講就更明了了,當眾發言不怯場,不忸怩,討論發言邏輯性強,語言組織能力好。
對孩子的教育投資,每一分錢都不會白花,你的錢花在哪裡,成效就在那裡。所以口才課要報,那麼應該怎麼選擇?目前市場上各種口才班和播音主持班魚龍混雜,接下來我總結了給孩子甄選口才課班的時候的幾大要點:
一、要看機構招生情況:如果教的好的話,口口相傳的口碑效應還是很明顯的,如果這個機構成立超過一年,常年班的學生還不多的話就說明水平一般,無論銷售人員描述的多天花亂墜都不要報;
二、要看老師的授課水平與專業性:不要迷信機構展現的各種證書,要實地查看授課老師的真實授課水平,專業度,以及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有的口才老師只是帶孩子重複領讀各類繞口令,口才其實包含的內容不只是教會孩子說,還要糾正孩子的儀態,喚醒孩子的自信,教會孩子說話的邏輯性等;
三、要看其有無成熟系統的課程體系:有的機構可能試聽課講的很好,但是報常年班後就會發現孩子學的東西並不系統,東一榔頭西一榔頭的無頭蒼蠅式教學,讓家長的錢打水漂。任何的學習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系統過程,所以試聽結束後如果滿意的話,家長不妨進一步問一下機構的課程體系設置是怎樣的,是否科學。
同時如果這個機構有一套科學嚴謹的課程體系的話,說明這個機構也是經過長時間的總結與沉澱的,選擇它一定不會錯!
以上就是我從一開始覺得口才課報不報無所謂,到孩子上口才課還是有用的,一系列思想轉變的過程,歡迎各位家長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