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才,離不開父母的優良教育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啟蒙教師,父母的人品和教育關係著孩子的未來。



1.一諾千金

儒家思想重要的代表人物,被世人尊稱為「宗聖」的曾子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

有次,曾子要出去趕集,六歲的兒子哭著也要跟他去趕集。曾子的老婆無論怎樣哄,兒子都不聽不進去。曾子的老婆無計可施之際,只好隨便編了一個謊話哄孩子說,「我們在家等爸爸回來殺豬,炒肉給你吃」。孩子聽了不再糾纏了。

曾子趕集回來,立即把家中的一頭豬宰了,然後給孩子炒肉吃。

言必行!要孩子長大後做一個誠信的人,父母首先必須做到,樹立榜樣。


2.言傳身教

晉朝有位陶侃將軍,小時候家境貧寒,陶侃只能與一群窮人的孩子打交道。為了讓陶侃長知識和本事,陶侃的母親日夜紡織麻線,拿到市場上換了錢後,交給陶侃。母親要陶侃與當地有知識有聲望的人交往。

年輕的陶侃在母親的幫助下,成了一個有知識和能力的人,在當地當了一個部門的負責人,專門監管捕魚的事情。有次,陶侃從單位拿了幾斤鮮活的魚提回家。母親見了馬上令陶侃送回原處,責備陶侃說,身為負責人,拿公家的東西回家,不但沒有益處,反而讓我擔心你走歪了。

在母親的督促下,陶侃更加努力工作和廉潔奉公,聲名遠播。

一個大雪紛飛,寒風呼嘯的冬天,一個官員投宿陶家。官員的隨從和馬匹很多,陶家家徒四壁,非常貧困,陶侃犯難。母親說,你只管留住客人,其他的我有辦法。

母親把滿頭垂地的長髮剪下來,做了兩副假髮,在市場上換幾斤米;又把房樑上沒有用的梁子拆下來當柴燒;鍘碎了睡覺的草席當草料喂馬匹。終於,母親做成一桌精緻的酒飯招待客人,連隨從都感到滿意。

這名官員到了京城後,大力宣揚陶侃母子。於是,陶侃一步一步被提拔,成了大將軍。後來有人感慨說,有這樣出色的母親,才能培養出陶侃這樣出色的兒子。

母親的幫助、教育、以身作則對孩子的成才很重要。


3.論功行賞

一位媽媽有三個孩子。有一次媽媽拿出幾個蘋果,紅彤彤的,大小各異,孩子們都爭著要那個最大的。

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拿在手中,對孩子們說,我們做一個比賽,每人負責修剪一塊草坪,誰幹得最好最快,誰就是冠軍,這個最好的蘋果就歸他。

媽媽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了三塊。孩子們都樂意接受媽媽的提議,興高采烈地參加了比賽,結果老二獲得第一名,得到那個大蘋果。

媽媽的教育讓孩子們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

後來,三個孩子都記住了媽媽的話,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中,都努力爭第一。三個孩子個個有出息,一個成了律師,一個成了工程師,一個成了醫師。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媽媽在使用,讓孩子懂得收穫和付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