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在生活中會經常聽到別人罵自己的孩子說「你怎麼這麼蠢,這點事都做不好?」「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腦子是不是有問題?」「你看看人家比你小都這麼厲害,真不知道你腦子用來幹什麼的」以上的話是不是經常聽到家長跟自己的孩子說,或者你也經常有意無意這麼說自己的孩子,看似無關痛癢的教訓,實則這就是羞辱式教育。
除了家長對孩子進行羞辱以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難免會遇到一些經常以羞辱別人為樂的人,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興趣」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家長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從小就被羞辱著長大,讓他們也無意中成為這樣的人,或者用這種方式來教育下一代。
為什麼有的家長那麼喜歡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是他們的孩子真的蠢嗎?並不是,只是他們喜歡用羞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個行為、話語的不滿意,不贊成。
其實這種方式教育,達不到很好的溝通效果,反而還會讓自己或對方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請不要打著「我為你好」的旗號,再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種溝通方式,既荒謬又無效。
下面我們來看看羞辱式教育的危害。
一、羞辱教育危害
1、讓孩子覺得無助
當孩子作業沒做好、跑步不夠別人快、學樂器總是彈錯音的時候,我相信很多家長心中都有一股怒氣,總想著怎麼別人家的孩子就能做到的事情,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就那麼難,在虛榮心,攀比心等各種心理狀態作用下,就會讓家長本能地說出一些羞辱孩子的話來,原本家長只是想以此來激勵孩子進步,沒想到這麼說完後,孩子更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覺得家長不信任自己,自己的自尊心也會受到嚴重的打擊。
面對家長語言上的打壓,可能孩子會奮力直追,但他有了進步後,家長還是不滿足,或者覺得這招有用,便會繼續打壓孩子,久而久之他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就比別人更低一等,感到非常無助的同時,還會喪失了自信,甚至會一蹶不振。
2、抹殺個性差異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一定非要各個科目成績優秀,體能很好,·才算是好孩子,可能有些孩子偏偏喜歡數理化,文科成績自然沒那麼優秀,但並不代表他就不是一個好孩子。
另外,如果孩子身上差異化的特質,會被老師、家長去用這種方式進行教育的話,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個性是一個見不得人的東西,他會變得自卑,他嘗試用各種方法會把自己個性逐漸抹平,成為一個大家心目中認為的「好孩子」,而逐漸失去了他自己。
3、孩子會變得過度服從
試問下家長如果長期不滿意自己的孩子,無論他做什麼,做得怎麼樣,家長都只會用怪裡怪氣的話對他進行羞辱、諷刺、挑剔的話,他們就只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敢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決定,只會跟隨家長的思路去做人做事,因為他們不想被羞辱,不想成為異類,久而久之就會對家長或者有權威的同學、同事過度服從,失去自我。
4、容易變成極端性格
一個人,特別是心智還沒成熟的孩子,長期受到家長的排斥、歧視、辱罵,他們就會對自己感到不認同,甚至會討厭自己,要不就容易成為弱勢群體,從此對別人言聽計從,阿諛奉承,覺得自己就該低人一等。
要不就形成一個逆反心理,想要在其他地方稱王稱霸,做一個趾高氣揚的人,把自己受到的侮辱,對別人進行發泄和施壓,以此來報復自己的心中的不快。
看完以上危害,家長不要再以為自己輕飄飄的一句諷刺、羞辱無傷大雅,要是傷到了孩子,影響的可是他的性格,他的一生。
二、關於羞辱式教育的類別
1、排斥性
這個類型最常見就是會以孩子的樣貌、外形、成績等給孩子進行一個等級劃分,把排在後面的人排斥在外。受到羞辱的孩子,不但會損害他們的尊嚴,還可能會扭曲他們的性格。
2、貶低性
這種教育方式在生活中也是較常見,家長或者老師會在有意無意中通過貶低孩子來抬高其他人,很容易導致孩子喪失自信,形成自卑的心理。
3、貼標籤
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都曾經見過或者經歷過被別人起化名的時候,這些昵稱可能是開玩笑的性質,也可能是取笑、諷刺的含義,一旦這個標籤在某個孩子身上牢牢貼住了,就會給他心理暗示,讓他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就是不夠優秀,就是比別人蠢。
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羞辱,希望孩子都不要經歷,因為沒有人能保證孩子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三、那家長要如何避免對孩子進行羞辱教育呢?
1、先冷靜3秒鐘
每當家長想要把羞辱的話說出來之前,先把話停在嘴邊3秒鐘,想想這句話是不是以上幾種羞辱的類型,想想孩子是不是真的如你口中所說的那麼不堪。
如果是的話,就把這些話爛在肚子裡面,換個方式來教育孩子。
2、建立平等關係,學會尊重
學會尊重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如果你在教育的過程中尊重孩子,孩子自然在社交關係中學會和懂得尊重他人,要是他長期生活在一個咄咄逼人的家庭里,那你想要他成為一個體諒和尊重他人的人是不可能的。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樣。
3、尊重個性化
不是每個孩子都要按照家長的想法過日子,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喜好,不能因為孩子沒有跟你的喜好湊在一起,就對他進行排斥,羞辱,要尊重他的個性,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習慣,因為這樣才是獨一無二的他。
4、發掘孩子優勢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孩子就是不如別人,就算想稱讚,想表揚,都不知道從何入手。其實發現孩子閃光點,並不是那麼難,我們嘗試把自己的關注點,從結果變成過程。
如果孩子考試不及格,家長肯定會覺得孩子很笨,但我們可以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他考試不好,要看看他是否儘力了,是否進步了,如果他上次考了50分,這次是59分,而我們要關注的不是他沒及格的結果,而是他進步的9分,如果我們能看到他的進步,幫助他改正,幫他找到學習的方法,終有一天他能過那條合格線,往更高分靠攏。
找到孩子的閃光點,就能讓家長有鼓勵和表揚孩子的機會,當然不是鼓勵家長盲目鼓勵,只是適當的鼓勵,的確能讓孩子更好的振作和更積極地學習。
總結:
總結:
有研究表明,人在3歲時就發展出了感受羞恥的能力。如果在孩子剛學會走路,學說話的時候,聽到的不是鼓勵,而是一句「真笨」的話,看似無關痛癢,但會讓孩子陷入自我認知錯誤的坑裡,孩子在上學前接觸和相處最多的就是家長,如果長期受到自己的親近的人羞辱,那麼對他心理發展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或主要看護人等我們依戀的人對孩子進行羞辱,造成的傷害會尤其大。讓自己敬佩、珍愛的人以自己為榮,對孩子自我價值的評估非常重要。
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找到孩子身上的高光點,讓他們在被鼓勵,被尊重的環境中長大,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