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對孩子身高都特別重視,但是又有很多說法說身高取決於遺傳,導致很多父母放棄了對孩子身高的管理,其實這是不科學的,事實上身高的影響因素既有遺傳的因素,也有後天的環境因素,我們今天就來好好的聊一聊,這個身高到底是受什麼影響的。
一、遺傳並非身高的唯一決定因素——後天發育很重要
以遺傳因素為例,相信很多人都會意識到,身高存在差異。
比如對國內不同族群的平均身高進行研究,身高的確存在差異[1]。
這意味著遺傳因素對身高具有重要意義,那麼遺傳因素到底佔據多大的比例呢?通過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身高在遺傳因素中佔據了大概60-70%左右的比例[2]。而後天因素的影響佔據了剩餘的30-40%左右。
身高變化是一個發育過程,而發育過程受到了後天環境如飲食、習慣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如果這些因素無法達到理想狀態的話,那麼結果就是身高就無法達到理想狀態。
例如,在過去的兩千年中,人類身高一直保持穩定,大約在170厘米左右波動。隨著現代化的開始,發達國家的身高急劇上升。
[4]
男性的全球平均身高從162厘米增加到171厘米。女性,從151厘米增加到159厘米。今天的年輕人平均身高比100年前的祖先高8或9厘米,即大約5%。
這一趨勢與這段時期內健康和營養的總體改善是一致的。2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飛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從基本的吃得飽開始,到吃得好,科學的吃,對膳食營養認知的提升,讓今天的人們平均比其100年前的祖先高。
由此可見,後天因素對於身高的影響也是非常的明顯的。寶寶誕生後,他的遺傳因素就確定了,現有技術是沒法對遺傳層面進行操作,但是不同的營養狀況,很容易導致最終孩子的發育和理想身高存在差距。
二、你的孩子有「隱形飢餓「嗎?
可能很多家長會覺得,按理說現在生活水平都不差,孩子怎麼會缺營養呢?其實有些營養不良的情況是由「隱性飢餓「造成的
有兩方面因素可能導致寶寶出現「隱性飢餓」
一方面,家庭飲食習慣並不一定適合孩子的口味,造成孩子挑食等影響營養。家庭飲食習慣確實是很多因營養造成的家族性疾病罪魁禍首,可以說是除了DNA以外的又一種「遺傳」,很多時候,孩子的食物就是「父母認為好吃」的食物,這種情況可能不太符合孩子的口味。
另一方面,孩子的消化系統在建立過程中,因此也影響了營養的吸收。消化系統的發育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孩子的腸道微生物是一個後天逐步建立的過程,這種逐步建立過程中,導致他們的消化並不像成人一樣完備,因此吸收也會受到影響。
三、補充全面營養,解決「隱性飢餓「。
正因為如此,為了保障孩子的全面均衡的營養,尤其是針對性的為了孩子的身高體格成長,應該特別的關注以下幾方面的營養。
1、身高中的核心營養:鈣和維生素D
鈣的作用大家熟悉,是骨骼中基礎組成成分,一旦缺鈣就容易造成骨骼發育不完善,不僅會影響身高,還會出現O型腿等病理癥狀。而維生素D則是人體鈣代謝的重要激素前體,可以促進鈣在骨骼上的沉積,從而促進骨骼的發育。
2、蛋白質:動植物蛋白需均衡補充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的重要結構物質,人體每天都需要補充蛋白質,這樣才能維持身體的健康,而這一點對於處於快速生長發育期的嬰幼兒來說更為關鍵,他們體內需要大量的蛋白質,這種情況下,對蛋白質攝入的缺乏更為敏感,缺乏蛋白質不僅會造成嬰幼兒的體格生長受到影響,還會影響他們的身體狀況,比如免疫力不足。
蛋白質本身也分為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前者比如牛奶中常見的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後者比如大豆中分離出來的蛋白[5]。蛋白來源不一樣,編碼基因不一樣,自然呈現了差異。如下圖,是對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各自的氨基酸釋放速率、三種氨基酸(亮氨酸、谷氨醯胺以及精氨酸)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可見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是存在差異的。尤其是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中唯一一項PDCAAS=1 的高質蛋白[6],能夠滿足人體的必需氨基酸需求,幫助成長發育。因此,從寶寶成長和健康的角度,在動物蛋白的基礎上增加植物蛋白的攝入,能夠更優化谷氨醯胺和精氨酸等成長關鍵氨基酸的攝入。
3、種類全面,含量豐富的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
對於成長中的兒童,為了抓住前面所述的30%-40%靠後天努力來長高的部分,一定要給予及時的全面的營養補充,這樣才可以讓孩子發育到理想身高。當然,現在也有不少產品,例如全營養配方產品,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專門針對這一點,尤其是由於營養隱性飢餓或消化吸收不足造成的營養不良的兒童來說,可以很好地覆蓋兒童日常所需。
此外,全營養配方中大家熟悉的鐵、鋅等礦物質元素對於孩子生長發育也非常關鍵。鐵是促進免疫和神經系統發育和細胞生長以及調節能量代謝和運動的必需營養物質,鋅在細胞生長、分化和新陳代謝等生物學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起著維持孩子食慾的作用。[7]
可以說,在國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們有能力讓自己的孩子在後天營養方面得到科學的全營養補充,從而讓他們的身高最大程度接近理想的遺傳高度。
[1]向小雪,鄭連斌,宋晴陽,宇克莉,張興華.中國14個未識別群體的體部特徵[J].解剖學報,2020,51(05):802-808.
[2]Li, Miao-Xin, et al. "A major gene model of adult height is suggest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49.3 (2004): 148-153.
[3] Max Roser, Cameron Appel and Hannah Ritchie (2013) – 「Human Height」. Published online at OurWorldInData.org
[4 ]數據基於NCD風險因子合作組織(NCD-RisC)在2016年發布的一項全球研究。
[5] Paul GL. The rationale for consuming protein blends in sports nutrition. J Am Coll Nutr. 2009 Aug, 28 Suppl: 4645-4725
[6]是一種蛋白質消化吸收率校正評分質量的評價指標,借著衡量蛋白質的消化率以及其是否能夠滿足人體氨基酸需求而對不同的蛋白質進行評分。1993年,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開始將PDCAAS作為首選的蛋白質質量評價標準。
[7]世界衛生組織:https://www.who.int/elena/titles/iron-children-5to12/zh/https://www.who.int/elena/titles/bbc/zinc_stuntin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