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天氣,忽冷忽熱。3月最後一周,北風刮起來了,氣溫明顯下降,最低到0℃。一周時間裡,夏甜甜跑了三趟肥城,為了搶救那棵340年的古樹。
「古樹對生態環保的作用更大,因為年輕樹木生長快,消耗氧氣、養料多,而古樹生長緩慢,固碳的作用相比而言大的多。就像許多老人,要從經濟上資助子女,還要幫忙帶孩子做家務,付出遠大於索取。」3月29日,周六上午,在從濟南趕往肥城的路上,夏甜甜說。
夏甜甜是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研究員。2014年—2019年,夏甜甜在韓國東國大學讀博士研究生,學習研究日韓、歐美等國家先進的古樹保護案例,其學位論文主題為:基於應力波斷層成像技術的古樹名木診斷與評價研究。畢業後,她回到山東,進入山東建築大學工作,以古樹名木監測與修復、生態修復為主要研究方向。
古槐複壯嫁接,使用同種類苗木,切削後接入古槐根部,塗抹傷口癒合劑,並對樹根噴洒殺菌劑,避免傷口感染。
「古樹也是優質的基因庫。你想,幾百年甚至數千年里,多少旱澇災害、人為破壞,古樹能活那麼久,基因都很強大。」同行駕車的張忠峰說,古樹的「長壽基因」,對於基因研究、改良苗木品種等科研工作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張忠峰是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國測學院院長,是「肥城儀城石塢古槐保護與複壯項目」的總協調,這棵340年樹齡的古槐,位於肥城市儀陽街道石塢片區石北村。
上午9點40分,張忠峰、夏甜甜趕到石北村,來自山東農業大學的項目團隊成員已開始為古槐根部做嫁接。
邢世岩(前右一)、夏甜甜(前右二) 查看石塢古槐根系。
「這是搶救,搶救重病號一樣,目前看到的,九成的根系都枯乾了。」項目技術總監、山東農業大學教授邢世岩撫摸著古槐枯黃的樹根說現場的村民說,保護複壯團隊,就是古樹的醫生團隊。無論給人治病的醫生,還是「古樹醫生」,都有救不過來的病號,「但我們一定會盡全力去救它。」
石塢古槐處在石北村兩條經村道路的十字路口上,近些年,隨著車輛行人增多,原先古樹周圍的土壤越壓越實,2年前兩條道路拓寬硬化後,進一步影響古槐周圍土壤的透氣性、散熱性,古槐的健康狀況明顯衰弱。
今年3月15日,我國正式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根據我國現行標準,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樹木為一級古樹,樹齡在300年以上不滿500年的樹為二級古樹,樹齡在100年以上不滿300年的為三級古樹,分別對其實行一、二、三級保護。
石塢古槐保護與複壯項目作業現場,團隊成員討論搶救方案。
石塢古槐保護複壯項目有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山東建築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專家及科研團隊參與,山東興潤園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泰安綠康古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兩家企業負責施工。
「按最初的方案,挖掘土壤的深度是60cm,但是古槐根系枯乾的情況比較嚴重,所以挖到了120-150cm。」泰安綠康古樹公司總經理郭松昊說,項目團隊像醫生給重病號做手術一樣,先要看到病灶,他們以古樹為中心,下挖一個面積約240㎡的土坑,露出古槐根系,去除已腐朽的死根,找出有活力的樹根,嫁接槐樹幼苗樹根。
對於石塢古槐的根系情況,夏甜甜是最早「看」到的,她負責該項目的監測與方案制定。夏甜甜所在的山東建築大學古樹名木保護團隊,使用樹木雷達(tru系統)等先進儀器——相當於為人們做檢查的ct、b超——對古樹對地下的根系及地上的樹榦做了全面監測。去年,山東建築大學古樹名木保護團隊就對石塢古槐作過臨測,今年3月8日、14日,又監測了兩次,綜合監測結果,得出了包括根系俯視圖、密度圖在內的詳細「體檢報告」,夏甜甜對複壯方案進行了調整完善。
從2023年夏天開始,山東建築大學古樹名木保護團隊已經為2000多棵古樹做了這樣的「體檢」。這些古樹主要來自夏甜甜牽頭的泰山景區古樹名木智慧化保護系統研究與應用項目,項目計劃為泰山景區(包含泰安岱廟、濟南靈岩等景區)全部古樹名木做「體檢」,共計1.8萬株,包括「秦松」「漢柏」「望人松」「鴛鴦檀」等23株古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山東建築大學風景園林專業一年級碩士研究生閆潤澤使用樹木雷達(tru系統),為濟南靈岩一棵古樹的樹根做監測。
使用樹木雷達(tru系統),為濟南靈岩「鴛鴦檀」的樹榦做監測。
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實驗室,夏甜甜分析石塢古槐的雷達監測密度圖。
「除了自然災害,目前對古樹影響最大的是地面硬化,地面硬化影響土壤的透氣性和散熱性,尤其夏季土壤溫度過高對樹根影響很大。」夏甜甜說,根據目前對2000多株古樹體驗的結果,集中分布於風景區、保護區內的絕大多數古樹健康狀況良好,保護措施得當。而在城市功能區、鄉村道路建設過程中,容易出現硬化地面影響古樹保護等問題。在城鄉規劃建設過程中加強古樹保護、普及相關知識,十分必要。
「這是村民的寶貝,活了340多年的老寶貝啊。」今年已近70歲的馮殿齊說,古樹是寶貴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也是活著的歷史,有生命的「文物」,寄託著一代代人的鄉愁。馮殿齊現任泰山古樹名木學會會長,負責石塢古槐項目質量管理。
夏甜甜一邊用小鏟清理保活樹根的泥土,一邊為參與項目作業的研究生講解樹根的狀況。
土壤回填之前,項目團隊完成每天作業後要為古樹根部覆蓋草氈,防止夜間低溫凍壞樹根。
當地人在知道路擴寬硬化影響了石塢古槐的健康後,心情十分複雜。古槐保護複壯現場,石北村村幹部輪流值班,給項目團隊當後勤。現場外圍施工的工人,有多位是石塢村的村民,年齡都在60歲以上了。半個世紀前,兒時的他們常在這棵古槐下玩耍。現在,他們用小鏟清除每一條樹根上附著的泥土,小心翼翼地,就像是在病房為自己的家人按摩擦身。
對石塢古槐周邊土壤進行化驗分析。
夏甜甜說,有時為了複壯一棵垂危的古樹,付出的成本和人力,可能超過為100棵古樹做常規體檢和保護措施優化。但只要有可能搶救的,他們都會全力以赴。因為每一棵古樹都是寶貴的,而且每一棵樹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古樹複壯要一樹一策,每一個案例都是一份經驗和知識的積累。
3月29日中午,石塢古槐根部嫁接工作完成,專家們找到一條比較有活力的主根,用削剪後的槐樹苗嫁接到主根,共嫁接了12處。工人們已經開始土壤回填,將挖出的原土篩去瓦礫石塊——槐樹根部培養有益菌群,原土回填有益於根部複壯生長。
「看這12個『小傢伙』能不能把他們的老祖宗復活,這些樹枝,能不能長出新葉。」邢世岩說,大家一起抬頭,老槐乾枯的樹枝曲曲折折,在清冽的春風中擺動。此時,天空瓦藍,陽光燦爛。
(大眾新聞記者 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