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社交內耗,從4次放下開始

2025年03月15日20:30:32 育兒 9522

《奇葩說》黃執中說過一句話:「人生的困擾,十之八九都出在人際關係。」

人的絕大多數煩惱、委屈、痛苦,都源於社交。

與人交往,入戲太深,其心必苦。

一念執,則煩惱生。

想要擺脫社交內耗,擁有更舒適的關係和圈子,還需從這四次放下開始。

01

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

美國諮詢師羅蘭·米勒,在長達25年的人際關係研究中經常被問:

為什麼一段關係,越是在意,越是心寒?

他的回答很簡單:如果你希望對方做某件事、成為某個樣子,而他沒有,你就痛苦了。

期待,本不會讓人痛苦,而期待帶來的落空感,才是最磨人的毒藥。

作家馮侖曾談起他人生中印象最深的兩次經歷。

他風生水起時,單位給他配了專車和司機。

司機特別體貼周到,每天準點接送,兩人也無話不談,儼然一對老友。

後來,他落魄了,照例給司機打電話。

哪知司機把他拉到半截,撂下一句:「就到這兒吧」,就把他趕下了車。

馮侖當場目瞪口呆,過了好久才緩過勁兒,搭了大巴回家。

第二件事,1989年,馮侖創業失敗,手頭拮据,連回家車票都買不起。

於是他向曾經資助過的好友求助。

他滿心期待地打去電話,結果對方一聽借錢,便支支吾吾各種理由,沒說幾句就掛了。

經歷這兩件事,馮侖非常失望難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鬱鬱寡歡。

他想不通,為什麼明明自己之前待他們不薄,為何卻換來這樣的結局?

直至經歷足夠多才明白:

這世上,沒有誰對誰會有求必應,沒有誰對誰是義不容辭。

總用自己的想法要求別人,是為難,亦是妄想。

習慣性對他人抱有高期待,到頭來只會自我折磨、自我受傷。

永遠不要高估任何一段關係。

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是對自己的善待,不對任何人抱有期待,交往才會自在。

擺脫社交內耗,從4次放下開始 - 天天要聞

02

放下曲意逢迎的想法

前段時間重溫了電視劇《女心理師》,看到來訪者莫宇的經歷,還是忍不住唏噓。

莫宇是公司出了名的「老好人」。

下了班,同事讓他回公司發封郵件,他說「好」。

休息日,領導讓他回來加個班,他說「沒事」。

原本約好的聚餐,同事們沒通知他就臨時改變地址。

事後同事們才想起他沒來,面對同事們的疏遠,他只好找借口:「是我自己有事耽誤了。」

哪怕自己受了委屈傷了心,他第二天還要照常給同事們帶各自喜愛的奶茶。

可一味地迎合,並沒有得到別人的感恩,反而讓他生活更加糟糕。

同事們孤立他,領導也不待見他,他每天都活得鬱鬱寡歡。

但他又不願停止取悅他人,只能在一次次的付出與遷就中扭曲自己。

最後,實在受不了精神折磨的他,找到心理師,心理師分析了他的情況,說他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一味討好,不敢拒絕,就勢必委屈自己,活得遭罪。

把他人看得太重,甚至不惜曲意逢迎來換取尊重,就是把痛苦留給自己。

歷史學者孫郡鍇說:人活著應該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旨意。

放下討好他人的心,允許自己做自己。

當你不斷向內求索、充實自我,煩惱會消散,欣賞你的人也會因你而來。

擺脫社交內耗,從4次放下開始 - 天天要聞

03

放下爭強好勝的執念

國學大師曾仕強講過一個觀點:

如果一個各方面都不錯的人卻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經常陷入關係內耗,多半是兩個原因。

其中一個,便是爭強好勝。

凡事都想強過別人,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假想敵,只會耗盡自己的心力,讓生活一塌糊塗。

資深情感作家@搖鈴鐺曾分享過她和一位朋友的相處狀態。

兩人交往長達十年之久,但這十年,也是她最痛苦的十年。

朋友熱衷於攀比和打擊她,她就總想辦法壓朋友一頭。

朋友三句不離自己賺了多少錢,買了多少包,她就熬夜加班賺更多的錢,買更貴的包。

朋友貶低她外貌,說她臉大長得老,她就以更惡毒的言語反擊回去。

漸漸地,她行為舉止變得異常高調,她知道朋友總能看到。

可與此同時,她的內心也開始扭曲、擰巴。

一旦某方面不如朋友,她就開始痛苦、焦慮,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中。

直至她與朋友徹底決裂,才從這種攀比的怪圈中走出來。

作家朱凌說:「將自己的生活沉浸在不斷與他人比較的困境中,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悲哀。」

比較,無疑是一種精神凌遲。

生活好賴,全在自己。

與其深陷攀比的泥淖讓自己的每一根神經都飽受折磨,不如把時間專註於自我改進和共同提升。

畢竟真正健康的社交,永遠是托舉彼此,而不是拖垮自己。

擺脫社交內耗,從4次放下開始 - 天天要聞

04

放下糾正別人的慾望

知名編劇@初小軌講過她一個男粉絲的故事。

男生大二,經歷3次換寢,把班裡所有男寢都住了一個遍,卻不受一人待見。

男生特別憋屈鬱悶,想不通為什麼自己會遭所有人排擠,便大老遠跑去跟初小軌吐槽。

他說:「這些室友太傻了,根本不識好人心。

我願意主動勸他們糾正他們還不是出於好心,為什麼都理解不了我的用心呢?」

原來,男生在生活中總是喜歡指點別人。

仗著自己在圖書館多讀了幾本書,就覺得所有人都是傻缺,凡事都要指點糾正一番。

一寢室喜歡彈吉他的男生想盤下家吉他店,邊教吉他課邊賣吉他。

同寢室的人要麼出資,要麼祝賀。

唯有他,拉著對方苦口婆心地分析接手吉他店的風險,一再勸對方不要接這個盤。

面對其他寢室室友的想法和生活亦是如此,總打著「為對方好」的旗號指指點點。

結果就是沒人領會他的好意,反倒是他自己,在這種頻頻糾正他人的過程中筋疲力盡、痛苦不已。

作家李尚龍說:世上大多不高興的事,都是從改變別人開始的。

你非要去跟別人已存在的想法做鬥爭,挑釁別人捍衛了幾十年的觀點,你不內耗誰內耗,你不痛苦誰痛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我們無法改變,也不能強求。

放下糾正欲,收起指點心。

尊重一切,接納一切,社交中的委屈、苦悶,也就消失了。

佛家有言: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人之所以會陷入社交內耗,無非就是在意太多,最後為難他人,也為難自己。

凡事心大一點,格局寬一點。

不爭不鬥不期待,不糾不評不委屈。

你自然能擺脫各種內耗,收穫一個輕鬆、自在的社交圈。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有些人忙碌起來,彷彿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幾月都無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閑下來,便彷彿與世隔絕,可以很長時間都不踏出家門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他們一旦有了閑暇時光,便不喜歡出門,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寧願一整天都待在家裡。其實,他們大多屬於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