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亨利•梭羅說過一句話: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而一個非常缺愛的人,往往處於這種絕望之中。
大多數人缺愛,都是從童年開始。
自卑、自我價值感很低
聽過一句扎心的話:愛流向不缺愛的人;而缺愛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苦苦尋求愛。
長期缺愛的孩子,身上會有這1個異常,自卑、自我價值感很低。
這種跡象藏都藏不住,希望你家娃沒有。
分享一個朋友的真實經歷。
朋友大玲,從小父母對她只有嚴格的教育,很少有溫情的時候,做得好是理所當然,做得不好就會被罵。
父母關係也不好,吵架是家常便飯,有時候還會大打出手。
因為從小缺愛,大玲一直都很獨立,談戀愛的標準很低,只要比她父母脾氣好就行。
她本科畢業,找了一個初中都沒有上完的老公,大玲一直以為自己脾氣好,就能過好日子。
可後來發現,處理家庭爭端的能力以及看待事情的角度,還有學習能力也很重要。
生了孩子後,大玲忽然意識到,從來沒有關注過自己,沒有把精力放在發展自身上。
一味地在別人身上找認同,企圖通過多付出,讓別人知道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甚至還把自己物化,錯誤地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
隨著孩子的成長,小玲也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無條件地被愛,只因為他們因為為父母,勇敢來到了世界上,去面對未知的生活。
這種心態讓更是讓大玲意識到,自己是完全值得被愛的人,善良的人不被愛,不是他們自身的原因。
缺愛的人,遇事第一反應會傾向於自己去解決需求,而不是向外界尋求幫助,所以他們更具備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但同樣的,對於缺愛的人來說,一點點愛都會讓他們很感動,很珍惜。
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追逐被愛,卻唯獨忘了自己才是,能給到自己最好的愛的那一個人。
愛就像一顆種子,小時候在孩子的心裡播種,用無微不至的陽光關心、呵護,讓愛慢慢芽。
確實是這樣的,我遇到的那些為人處世,說話風格都好的女孩,大都來自有愛的家庭。
她們說話不卑不亢,溫文儒雅,為人處世都很舒服,這些都是家庭在後面給予支持。
為什麼童年缺愛,會影響到一生
因為小時候自己,實在是太弱小了,弱小到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精神世界,完全完全是依附於爸爸媽媽的。
而人在弱小的時候,最在乎的就是:和父母之間的連接。
所以,你會看到,特別是小孩子,不管父母怎麼打他們、罵他們,甚至被父母狠狠的嫌棄了。
那個小小的人兒,一邊號啕大哭,一邊還是會抓著爸爸媽媽的衣角,不肯撒手。
正是因為孩子太小了,內心太害怕,怕爸爸媽媽不要他了,怕自己被整個世界拋棄了。
缺愛的孩子渴望被愛,同時也怕被愛,不懂得怎樣回饋愛。
總是不自覺的去躲避,蜷縮在自己的殼裡不敢出來,不知道怎樣去愛,很無奈也很可憐。
我就是那個缺愛的人,從小在父母的爭吵中長大,很自卑,缺乏安全感。
當別人對我好時,我一定是想著怎麼加倍地還回去,也很容易對別人掏心掏肺。
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會特別注意這些點,被鼓勵、被愛包圍的孩子,心裡才會更陽光。
缺愛的孩子,缺的不僅僅是愛,更是自我。
當你堅定的相信自己,學會愛自己時,你會發現,世界是如此多姿多彩。
願更多的孩子,能夠在有愛的家庭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