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越強勢他們越反抗,只需做到這一點,孩子就會懂事又聽話:麥家曾經說過:「青春期的人,就像是一場冒險,可以飛上天堂也可以墮入地獄,可以是一把利劍也可以是一束芬芳。」
當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後,父母就要小心謹慎地陪伴,這個階段的孩子,似乎時刻都在「失控的邊緣」,讓人懷疑人生,不知道自己哪一句話惹惱了他們。
一、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越強勢他們越反抗
最近,有一位家長給我留言,她說自己被14歲的兒子折騰得快崩潰了。
兒子現在上初二,明年下半年就要升初三,正是學習的關鍵期,可他好像不在狀態,就是學不進去。
每天一回家就拿起手機看視頻,對著那些無聊的段子哈哈笑,你督促他學習,他就敷衍了事,不到半小時就用「鬼畫符」的速度做完了作業。
一看作業本,正確率不到一半,你再多勸了幾句,他就不耐煩地跑進房間,把房門一鎖,躲在裡面玩手機,吃飯的時候都不願意出來,要爺爺奶奶去叫。
果然沒錯,這個學期,兒子的考試成績直線下降,連班主任都找過來談話,說如果再這樣下去,升初三肯定很困難,考上好高中很難說。
這可把家長急壞了,可她說什麼都沒用,小孩根本不聽話。
相信很多父母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就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變得反叛、厭學,還變得敏感多疑,你越是跟他們強勢,他們越反抗。
這是為什麼呢?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主要與以下兩點有關:
1、孩子自身因素:自我意識發展,渴望自由
我們都知道,小孩進入青春期之後,其實到了自我意識發展的高峰時期,他們總是渴望成為真正獨立的大人,不希望受到父母的控制。
可現實卻是,並沒有足夠成熟的條件來幫助他們實現獨立。一沒有經濟能力,在家裡吃住;二又沒有獨立應對的能力,在外面遇到困難還是要求助父母。
現實和理想的衝突,導致小孩的情緒變得異常,他們一方面埋怨父母管太多,又怪自己不夠優秀,所以每天都是一張臭臉。
父母偶爾一句稍微出格一點的話,在青春期小孩聽起來都很刺耳,也許你只是想表達自己的關心,但恰好觸碰了他們脆弱又敏感的自尊心,於是就開始反抗,與父母對著干。
2、父母的因素:沒有轉變心態,拿自己的眼光來對標小孩
現實中,有不少父母總是用自己的想法來養育小孩,你們給孩子的太多、太滿,明明他們已經到了該獨立自主的年紀,還要被爹媽當成小孩,這就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再者,不少中國式父母,總會用權威來壓制孩子,他們對子女的控制慾望太強,只要子女提出一點不同的想法,父母就會生氣、不停地給他們講道理。
甚至反覆強調自己的付出感,來道德綁架子女們,這樣就會疏遠你們的關係。導致孩子明明心裡有事,卻不願意告訴你們。
敏感的孩子們,沒有力量去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沒有合理地宣洩情緒的途徑,自然就會影響學習,甚至出現厭學的情況。
那針對這些,父母要如何解決,既能修復親子關係,還能及時拉子女上岸,讓他們變得懂事又聽話呢?
二、教育青春期的小孩,父母要做好一件事 即「學會閉嘴和認慫」!
心理學家杜威曾經說:「教育並不是告知和被告知,而是父母和孩子主動建設的過程。」
身為父母,我們與子女的關係是平等的,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我們自然要尊重對方的想法和意見,不要去侵佔他們的空間。
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本身就比較敏感,對「個人權益」和「私人空間」看得比較重要,父母就要逐漸退出他們的世界,學會閉嘴和認慫,把舞台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由發揮,舞出精彩人生。
作家三毛在散文《送你一匹馬》中有一段描述她和母親生活的經歷,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三毛提到,在多年前第一次回國,單獨上街的時候,母親突然追上來,一再叮囑著她,要等綠燈亮了才能過街,紅燈亮起時要停步,並不停地強調其過馬路的危險之處。
而當時的三毛心裡想的卻是,要被母親煩死了,於是跑著躲掉母親的嘮叨,心中也在埋怨母親為何不信任自己。
這段故事,可能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有共鳴,當父母的,總是擔心小孩在外面遇到危險,於是不斷地嘮叨、講道理、限制他們的行為。
可不知道,子女終究是要走出家門,面對社會,他們已經有了獨立的勇氣,父母要做的不是把他們當成小鳥,而是要主動放手,讓孩子去天空中飛翔。
學會閉嘴和認慫,把主動權交到孩子手上,這是每位父母和小孩都要經歷的過程。只有讓他們自己去嘗試以後,才會變得更加自立有責任感,才能感受到父母的一片深情厚意,開始更加孝順、關心你們。
當然,學會閉嘴和認慫,並不是說父母就要完全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而是要用更加合適的方式和方法,來幫助孩子成長。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下面給大家分享幾個建議:
1、多傾聽少指責: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給予支持和鼓勵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挑戰,比如學習壓力、同伴關係、戀愛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對於他們來說都很重要,也很難處理。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指責、批評、打擊孩子,那麼就會讓他們覺得你們不理解他們、不尊重他們、不支持他們。這樣就會導致孩子與你們產生隔閡和反感。
相反,如果父母能夠多傾聽少指責,用開放性的問題來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用肯定性的語言來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那麼就會讓他們覺得你們是他們的朋友、夥伴、導師。這樣就會增進你們之間的信任和親密。
例如:
不要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都做不對!你以後怎麼考上好高中?」
要說:「我看到你今天的作業有幾個題目做錯了。你能告訴我你是怎麼想的嗎?你覺得哪裡有困難嗎?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
不要說:「你怎麼老是跟那些人混在一起?他們都是些什麼人?你不怕被他們帶壞嗎?」
要說:「我注意到你最近經常跟某某某在一起玩。你們都喜歡做什麼呢?你覺得他們對你有什麼影響嗎?我們可以聊聊。」
不要說:「你怎麼還在談戀愛?你現在應該好好學習!戀愛只會分散你的注意力!」
要說:「我發現你最近有了喜歡的人。戀愛是人生中很美好的一件事。你能跟我分享一下你們之間的故事嗎?你覺得戀愛對你的學習有什麼影響嗎?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2、多溝通少命令:建立合理的規則和期望,達成共識和協議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對父母的管束和干涉感到反感和厭煩,他們希望能夠有自己的選擇和決定,不願意被父母強加於他們的意志和要求。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命令、要求、威脅孩子,那麼就會讓他們覺得你們是他們的敵人、對手、暴君。這樣就會導致孩子與你們產生對抗和反叛。
相反,如果父母能夠多溝通少命令,用合理的理由和數據來建立規則和期望,用協商的方式和態度來達成共識和協議,那麼就會讓他們覺得你們是他們的合作夥伴、顧問、領導。這樣就會增進你們之間的合作和服從。
例如:
不要說:「你必須每天晚上十點之前睡覺!不然我就沒收你的手機!」
要說:「我知道你喜歡玩手機,但是你也知道睡眠對你的身體和學習都很重要。科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每天至少需要八個小時的睡眠,才能保持健康和精力。所以我希望你能在每天晚上十點之前睡覺。這樣對你有好處。你覺得這個規則合理嗎?我們能不能達成一個協議?」
不要說:「你必須每天學習四個小時!不然我就不給你零花錢!」
要說:「我知道你有很多興趣愛好,但是你也知道學習對你的未來很重要。現在是你學習的關鍵期,如果你不努力,就會錯過很多機會。所以我希望你能每天學習四個小時。這樣對你有好處。你覺得這個期望合理嗎?我們能不能達成一個協議?」
不要說:「你必須跟我一起去看電影!不然我就不帶你去旅遊!」
要說:「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安排,但是我也想跟你一起度過一些美好的時光。看電影是一種很好的娛樂方式,我們可以放鬆心情,也可以增進感情。所以我希望你能跟我一起去看電影。這樣對我們都有好處。你覺得這個邀請合理嗎?我們能不能達成一個協議?」
3、多示範少教訓:樹立良好的榜樣和風度,傳遞正確的價值和信念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對父母的言行舉止有著敏銳的觀察和判斷,他們會從父母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比如做人的原則、處事的方法、生活的態度等等。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教訓、教育、灌輸孩子,那麼就會讓他們覺得你們是他們的老師、教授、佈道者。這樣就會導致孩子與你們產生抵觸和反感。
相反,如果父母能夠多示範少教訓,用良好的榜樣和風度來影響孩子,用正確的價值和信念來啟發孩子,那麼就會讓他們覺得你們是他們的模範、導師、領袖。這樣就會增進你們之間的尊重和信賴。
例如:
不要說:「你要好好學習,不然你就沒有出息!」
要說:「我希望你能好好學習,因為這是你實現自己夢想的基礎。我也是靠著努力學習,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我相信你也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我願意支持你去追求。」
不要說:「你要誠實守信,不然你就沒有朋友!」
要說:「我希望你能誠實守信,因為這是你贏得別人信任和尊重的條件。我也是靠著誠實守信,才能有今天的朋友和合作夥伴。我相信你也想擁有真正的友誼和合作關係,我願意幫助你去建立。」
不要說:「你要禮貌待人,不然你就沒有素質!」
要說:「我希望你能禮貌待人,因為這是你展現自己品格和氣度的方式。我也是靠著禮貌待人,才能有今天的人緣和聲譽。我相信你也想擁有良好的形象和聲望,我願意教導你去做到。」
總之,教育青春期的小孩,父母要做好一件事
即「學會閉嘴和認慫」!
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尊重,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和開心,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孝順和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