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父母們的心聲
@妞妞媽媽:我家是姑娘,今年剛三歲,每次犯錯的時候,看著她可愛的樣子,都不忍心大聲說話,更別提嚴肅的教育了。大多時候,都是會給姑娘講道理,結果發現沒有太大效果。
@鋼鏰爸爸:我家兒子,也不知道是被他爺爺奶奶慣壞了,還是天性比較頑劣,幾乎每天都闖禍。剛開始特別生氣,大聲的呵斥他、責罰他,甚至打他,覺得效果不好。後來就改換降到,突然發現還不如從前呢。
@安然媽媽:在棍棒教育和溫聲教育中,還是選擇後者,總覺得棍棒底下出不來孝子,只會出逆子。每次犯錯,或者不聽話時,都會給孩子講一大堆大道理,結果嘴巴都說幹了,她還是老樣子。
看來,大多數年輕的父母,還是習慣了使用更加溫柔的教育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跟自己小時候被棍棒教育的經歷有關。
只可惜,父母選擇講道理的方式,其實收效甚微。年齡小的孩子,他們聽不懂;年齡稍大的孩子,他們壓根聽不進去;而年齡再大的孩子,對於父母講道理的行為,反而特別抵觸和反感。
為何說講道理的方式,不適合孩子呢?
要知道,孩子跟成年人的世界,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孩子年幼,他們的思維方式比較簡單,更喜歡直觀、形象的方式;成年人,則更喜歡理性的思考方式。
父母在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忽略了兩人之間的思維差異,導致孩子出現聽不懂、不願聽和反抗的行為。
父母講道理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認識到錯誤。可問題是,大多數孩子並非惡意犯錯,而是好奇心作祟。
一味否定孩子的做法,想讓他們從自身找原因,這對孩子來說,是特別不公平的事情。他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就算認真聽完父母的大道理,也不見得能夠理解這些所謂的道理。
所以說,講道理不是明智的選擇,反而會讓孩子變得叛逆。
和講道理比起來,這些方法更實用
第一:建立明確的規則
當孩子慢慢可以聽懂父母的表達時,就要給他們建立規則意識。當然,規則要建立在孩子的理解和接受範圍內,也就是結合他們的年齡大小進行制定。
明確的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對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行為是錯的,是堅決不被允許的。
除了規則之外,還要把自己的期望值說出來。可以簡單理解為獎懲制度,要讓孩子知道做得好了,會有什麼獎勵;做的不好了,又會有怎樣的懲罰。
第二:利用好奇心引導
孩童階段,對於外界所有未知的事情,他們都充滿期待。這時,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天性來引導他們的行為。
若是孩子的好奇心比較重,那就多激發他的探索慾望和學習慾望;若是孩子出現自我心理,那就趁機培養他的同理心,以及合作精神。
總之,要看到孩子身上不同的地方,不論是優點還是缺點都可以。當然,要是缺點的話,父母要將其轉換成優點。
第三:學會自我管理
和父母的督促比起來,擅長自我管理的孩子,其實更優秀。就算父母不在身邊,孩子也會牢記很多事情,基本上不會犯錯。而且,這類孩子特別聰明好學。
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父母學會放手。試想一下:若是孩子連實踐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如何自我管理呢?
所以說,多給孩子一些自主權和決策權,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就不要過多參與,讓他們自己解決。
身為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榜樣,通過言行舉止去影響他們。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成為少犯錯的人,因為他在父母身上,學會了更多正確的事情。對了,生活中要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他們渴望被愛、被理解、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