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下午四點半,趙然照常等在女兒的校門口,接正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放學。
放學鈴聲響起,校門口瞬間熱鬧起來。小朋友們多數是簇擁在一起,有說有笑,彼此道聲再見。但是女兒卻是一個人走出校園,低著頭不跟同學打招呼,同樣的,也沒有同學跟她打招呼。
好像女兒每天都是這樣。
一直以來,趙然都很納悶,為什麼其他小朋友都能玩在一起,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合群,怎樣才能讓孩子有個好人緣呢?
趙然覺得這是自己的女兒性格太內向造成的。
內向的孩子不太愛和人打交道,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只要孩子舒服,也沒什麼不好。
但是她上午看到一位育兒專家說,在學校里,沒有朋友的孩子最容易遭到校園暴力。她害怕孩子是被其他孩子孤立,也怕孩子其實內心渴望融入同學們當中,但是不知道怎麼做。
趙然接上女兒,就趕去乘地鐵了,晚上還要去外婆家。
她沒有立刻和女兒談這個問題,想著慢慢來吧,畢竟讓一個內向的孩子改變性格,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這時候,路邊一位60多歲的老人攔下趙然問路,可趙然並不是很清楚老人要去的地方怎麼走,說了聲「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就拉著女兒匆匆離開了。
走過去後,女兒小聲說:「媽媽,你手機上不是有地圖嗎?我記得以前你帶我去玩總會查地圖。然後就知道怎麼走了。剛才那個爺爺問路……」
「我們時間太緊了,再幫他查地圖太麻煩了。」趙然說道。
說罷,趙然突然愣住了。
她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冷漠?她在孩子面前這樣做,是不是也在影響著孩子,讓孩子對別人漠不關心?
然後她開始順著這件事想下去。
其實不僅僅是這次,自己平日里總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生活。
她覺得女兒在學校沒有朋友人緣不好,自己又何嘗不是?
和鄰里之間很少走動,在小區住了多年,相熟的鄰居並不多,關係好的更是寥寥無幾。
她不喜歡麻煩別人,也不喜歡主動去和別人套近乎,也不希望別人來麻煩自己,太過獨善其身。雖然也沒什麼錯,但是這也會又一些問題,比如,這直接導致女兒在小區里也沒有好的玩伴。
每天放學,女兒除了做作業,只能自己在家看電視。
有時候,女兒也會被樓下孩子們嬉戲玩鬧的聲音吸引,靜靜地趴在窗戶邊上發獃,眼睛裡既有期待羨慕,又有些許無助。
趙然又想,在單位,她和同事相處也是淡淡的君子之交,如果哪位同事找她幫忙,多數情況她都會婉拒,久而久之,主動找她的人也就越來越少。
不僅如此,自己還將這種心態灌輸給了女兒:「管好自己就行,別人的事少摻和。」
趙然覺得自己做錯了,她在用成年人的社交規則來教育孩子,為什麼孩子在學校顯得不合群,可能並不是因為孩子內向,而是因為自己平時的行為方式,讓孩子不知道怎麼和人相處。
如果是我們自己向他人尋求幫助直接被拒絕,那麼今後和這個人建立良好關係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我們都喜歡和熱心腸的人在一起,因為這樣的人不會給人距離感。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
趙然平日里不管是言語教育,還是自身的行動,都在告訴女兒:「別和別人走得太近,免得有麻煩。」或許她習慣了這樣的狀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給女兒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現在很多父母總是喊著讓孩子學會分享。
其實,分享就是一種「熱心腸」,將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的小朋友玩,大家一起感受快樂,這樣的孩子,自然就會有好人緣。
孩子自小沒有在媽媽身上學到這些,她看到的媽媽總是在躲避「麻煩」,所以當她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中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和別人建立良好、親密的關係。
當別人向她借一支鉛筆時,她可能會想:「她借了,還會還給我嗎?」
當別人想要嘗一嘗她的零食時,她可能會想:「就這一點了,她吃了我就沒有了。」
當別人想要玩一玩她的玩具時,她可能會想:「如果玩具被玩壞了怎麼辦?」
同理,她也不會去和借別人的東西,不會去請別人幫忙,不會主動去和別人合作……
長此以往,身邊的小夥伴就會孩子,直到孩子無法融進同齡人的圈子。
所以說,還是那個道理,想讓孩子成長成什麼樣子,父母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
就像前面提到的問路那件小事。如果媽媽趙然能夠耐心、熱情地幫助老人家查一查地圖,那麼女兒接收到的信號肯定是不一樣的,那麼她和別人的相處模式也會改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