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一向「橫眉冷對千夫指」,你能想像他唱著自己編的兒歌哄兒子睡覺的情景嗎?
「小紅,小象,小紅象;小象,小紅,小象紅;小象,小紅,小紅象,小紅,小象,小紅紅」。
這麼可愛的兒歌,從魯迅那長著標誌性濃密鬍子的硬漢嘴裡唱出來,還真是讓人不敢相信!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魯迅曾經是堅定的丁克族,覺得國家時局動蕩,自己工作又不穩定,沒必要生娃;
原本學醫的他,和許廣平同居後積極採用各種避孕措施,卻還是沒擋住兒子的到來。
咱們的魯迅先生是個講究人兒,既來之則安之。上天要給一個兒子,那就當個好爸爸吧!
1 陪伴
和很多「喪偶式育兒」的父親不一樣,魯迅對兒子的照顧從出生就開始了,幾乎樣樣親歷親為。
兒子海嬰小時候體弱多病,有哮喘,常常咳嗽得讓父母坐卧不安。
許廣平曾說,孩子半夜咳嗽,哪怕不在同一間房,也總是魯迅最先聽到。
他的耳朵對孩子的聲音非常敏感,一聽到就爬起來去照料。
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他就買了很多書回來參考,和現在很多新晉父母一樣,「照書養」。
孩子有哮喘,他專門設計了緩解哮喘的方式,為孩子制定了特殊的餵養方針。
孩子如果要去看醫生,他必會儘力陪同;如果實在有事不能去,還會買兩份禮物,一份給孩子,一份給醫生。
這麼細心的爸爸可真讓人羨慕!在他寫給友人的書信里,也常能看到孩子的各種信息:
「每晚必須聽故事,講狗熊如何生活,蘿蔔如何長大……」
「他臉已晒黑,身體也較去年強健,而且近來似乎較為聽話,不甚無理取鬧了……」
「他什麼事情都想模仿我,只有衣服不肯學我的隨便,愛漂亮,要穿洋服了……」
可見他對孩子的陪伴從不缺席。侍候孩子吃飯睡覺,給孩子講故事,文的武的樣樣拿手,直封自己為「二十五孝」老爸。
這樣的悉心陪伴給年幼的海嬰留下了溫暖一生的回憶,成為海嬰健康成長的溫潤底色。
2 理解
在舊時代,父親對兒子似乎天生存在著一種權威、一種高高在上的地位,兒子對父親往往又敬又怕。
但魯迅打破了這一傳統,他非常願意蹲下身子,傾聽兒子的想法,嘗試站在兒子的角度來看問題。
他在《與家人相處的秘密》一書中就說道,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句話,不要因他們的發言幼稚而譏笑或置之不理,小孩也自有小孩的道理。
作家蕭紅曾說過,有一次到魯迅家裡吃飯,席上有從菜館裡叫來的一道魚丸湯。
海嬰吃了一口丸子就吐了出來,說丸子不新鮮。其他人嘗了都覺得沒問題,都沒把海嬰說的話放心上。
但海嬰一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願再吃了。許廣平覺得兒子在使小性子,當眾訓斥他。
魯迅卻夾起兒子咬過的那顆丸子嘗了嘗,感覺確實不太新鮮。
他趕忙和大家說,「可能是廚師做菜的時候在菜里混合了昨天賣剩的丸子,剛好被海嬰吃到了。大家錯怪海嬰了!」
「他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雖然這時的海嬰才5歲,但爸爸願意維護、理解他想法的行為,一定在他小小的心裡留下厚重的暖意。
3 尊重
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中,魯迅寫道:
「過去的中國人總以為孩子是縮小版的成人,實則不然,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規律和道理。」
尊重孩子的規律和道理,尊重孩子的天性,是魯迅對海嬰一貫以來的堅持。
他真正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而非自己的附庸。
朋友從蘇聯給海嬰帶了一套積木,是由許多金屬片組成的,可以無限次拆開再組裝成各種有趣的物品。
海嬰愛不釋手,拆來拆去拆上了癮,把家裡的鐘啊表啊留聲機啊全都拆了個遍。
拆完的物件,有些還能勉強裝回去使用,有些就再也不裝不回去了。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普通人家的孩子這麼淘早就挨了幾頓打了,海嬰卻從沒為此挨過訓斥。
因為魯迅覺得,「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不但如此,他看海嬰這麼喜歡拆裝東西,索性到玩具店給孩子買了一套兒童木工玩具。
這下海嬰可高興了,整天在家裡像個木工似的敲敲打打。
正因為魯迅對孩子天性的保護和支持,海嬰長大後一直對理科非常感興趣,一路靠著自己的能力讀到北大物理專業,成為一名無線電專家。
你可能不知道,「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下句「俯首甘為孺子牛」,最初的原意是表達父子舐犢情深。
對於這個老來子,魯迅先生真是發自內心的疼愛。
但他的疼愛不是沒有原則的驕縱和寵溺,而是以兒童為本位,讓孩子健康成長為獨立自由的人。
他沒想過孩子要怎樣飛黃騰達,也不強迫孩子一定要繼承自己衣缽做一個文學家;
只希望孩子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平平淡淡健健康康過一生。
實如魯迅所願,海嬰長大後雖然沒有像他那樣成為叱詫文壇的巨匠,卻也在自己鍾愛的領域成名成家,一生過得清淡、幸福、滿足。
詩人柳亞子曾說,近代對於兒童教育最偉大的人物,我第一個推崇魯迅先生。
確實,先生的教育觀念,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值得年輕的父母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