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要願意看書就是好的!」這幾乎成為了一個共識。
誠然,在學齡前甚至剛入學階段,孩子願意看書是在培養專註力和思維連續性的好習慣。但是,當度過了低年級階段,「看書」就不能一概而論。或許孩子正在「沉迷」無效閱讀而不自知。
在低年級時,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看圖寫話),都是初級記敘文,行文語言流暢、邏輯合理(哪怕是童話想像)即可。在這個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之前的閱讀,哪怕是大篇幅的插畫繪本故事,在連貫性和邏輯性的「輸出」上,也是具有針對性幫助的。但是當閱讀和寫作的要求上升到由表及裡的表達情感、揭示主題的階段時,孩子的閱讀就不再是「看書就是好」的要求標準了。
英語學習需要語感,而語感指的並非僅僅是口語發音,落到筆頭,語感可以具體到一個句子的語法結構乃至一個單詞的詞性運用甚至拼寫(自然拼讀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語感的體現 )。其實語文的閱讀寫作也是如此,作為母語,自然對這種語感的要求更高——需要從字面感受到情感。
語感如何培養?劉墉曾經在給他兒子的信中有過答案:「你不到女孩子的花叢中去,蜜蜂蝴蝶如何會找到你?」沒有對抒發情感的文章的大量的閱讀,如何培養出發現和表達情感的語感?
那麼問題來了,初級階段的培養閱讀興趣的故事類文章、書籍在這個階段的作用是否事倍功半?70後80後在學生時代基本都繞不開校園裡傳播的漫畫、言情小說,男生有車田正美、井上雄彥、鳥山明,女生有席絹……捫心自問,這些閱讀量有真正幫助到閱讀、寫作的語文水平的提高嗎?
這時候 一定有人 要說「六神磊磊讀金庸」!請不要本末倒置,那是讀武俠小說積累的語感和水平,還是用高水平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來解讀武俠小說?這裡多嘴一句,六神磊磊在做自媒體之前是國社的優秀記者,且並非文化文學領域。
作為父母,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哪怕在小學階段,孩子也可以「沉溺」在小說故事中,並且把小說里的人物、情節瞭然於胸,但是累積僅限於此。甚至都無法融入到平時的閱讀理解和寫作中去,這就是無效閱讀。因為讀小說故事可以「無腦」,只看表面故事,甚至只為了得到文字描寫的故事過程和結果的即時反饋,而不用像課堂上的課文一樣,在讀完後進行分析,是另一種「爽文」。
一位好友對他孩子的要求就是,看小說的閱讀並不歸入真正的閱讀學習時間,而是算在「玩」的時間。如果小說的閱讀時間較長,則要求孩子在書中做筆記:這裡是背景描寫、這裡是伏筆 、這裡是呼應……
閱讀哪類文章才是這位好友被算作真正的閱讀時間?
看散文。沒錯!要求小學的孩子就看散文。散文行文斷,情感抒發沒有長篇的鋪墊,雖然沒有直接直接表達,卻更容易體會。一旦體會到,就是語感。為此,他特地找來了本針對小學生的散文讀本
學習,本質是從模仿開始。寫作也是一樣,散文雖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需要一定的底蘊,但是行文風格是可以模仿的,這種模仿甚至是潤物細無聲的。記得前不久看到過他孩子的一篇主題是成長的作文的開頭:「成長是孤獨的,成長也是煩惱的。煩惱一定會解決,但不一定 是現在……」不誇張地說,對於一個小學生,如此作文的開頭,一定有個不低的印象分。
甚至很多時候,孩子發現所謂的「閱讀」是被允許甚至鼓勵的時候,就開始用這招逃避真正的學習思考。長此以往,「無效閱讀」就成了最大的學習障礙的始作俑者。
不光是語文範疇的閱讀,數學、英語乃至以後各科的學習,文字可能會越來越枯燥,沒有了故事性和趣味性,如何保證閱讀的有效性?閱讀從文字表面到 代入感到思考性就是從擺脫只看表面文字的故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