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收到一位家長的留言,說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就學會跟家長吵架了。
每次家長批評他之後,他都會反駁回去,還會說一些非常傷家長心的話。
這位家長非常糾結,如果不批評孩子,他就意識不到自己所犯的錯誤,但是現在看來,批評他會讓他更加意識不到錯誤,並且還要跟家長放狠話。
其實,很多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動不動就跟家長頂嘴、吵架,讓家長非常傷心。
這是我國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遇到問題,只會爭吵,不會好好說話。
但是,孩子的問題,大多來自家長無法好好說話。
2016年的一份《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有10.6%的家庭存在溝通問題,主要存在於家長跟孩子之間。
這種溝通的問題,不僅體現在孩子被家長批評後。有時候,家長想要關心孩子,但是話說出口就變了味道。
著名演員宋丹丹就是如此。去年,宋丹丹跟兒子巴圖一起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在節目中,宋丹丹常挖苦兒子,就連關心兒子的話,讓人聽著也變了味。
她嫌巴圖太胖,讓旁人給他找點事情做;
巴圖去摘玉米,回來後宋丹丹說自己生了一個廢物,什麼都不會做。
雖然宋丹丹是說者無心,但是巴圖卻是聽者有意,可他沒有跟媽媽吵,而是默默地跑到一邊幹活。
後來,有人問他:「你媽媽是不是對你一直都很兇?」
巴圖點點頭,說他從小就總是被媽媽批評不懂事。
從她批評巴圖的話語中,叫叫媽媽還是能感受到宋丹丹對兒子的愛,但是這種愛對孩子來說,未免也太傷人了。
家長跟孩子無法好好說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語言暴力」,這將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
因為成年人和兒童的思維模式有所不同,所以很多家長意識不到自己所說的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比如,之前有一檔節目,叫做《少年說》,有一個女孩吐槽媽媽說話太「毒舌」。
有一次數學考試考砸了,媽媽在電話里咆哮:「你真是一個人才,你怎麼能考成這個鬼東西的呢?」
這樣的話確實過於犀利,孩子本來就承受了考試失利的失落感,還被媽媽潑了一盆冷水。
可對於這件事,媽媽卻認為自己的說話方式沒問題,因為她想通過這種尖銳和犀利的語言,表達自己對女兒的關心。
這份關心,太沉重了!
對於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說,他無法輕易分辨出別人說的話哪些是善意的,哪些是惡意的。
所以,無意間的一句話就很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心。
在親密關係中,雙方的溝通傳達的是一種情緒。
比如說,當媽媽用尖銳的話批評孩子沒有考好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並不是家長的關心,而是家長的否定。
因為家長過於急躁的口吻,和一些帶有否定意思的詞語,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被嫌棄的感覺。
時間久了,家長跟孩子之間就會產生距離。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曾說過:「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從而造成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就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當然,有很多家長會問:那以後就不能批評孩子了?
其實批評並不等於語言暴力,有效的溝通比一味地指責更有效果。
首先,請家長想一下,不管是批評孩子,還是跟孩子講道理,最終是為了什麼?
我想所有家長都會回答: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
是的,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的未來能夠越來越好。但是,如果我們能學會跟孩子好好說話,那麼孩子的未來將會更好。
那麼接下來,我將分享一些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事情。
第一,不要帶著情緒跟孩子溝通。
我說過,當家長跟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孩子能夠感受到家長的情緒,所以即便是要批評孩子,家長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怒氣沖沖。
第二,不要以否定為目的。
雖然孩子犯了錯,但是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記住一定不要因為某個錯誤就否定孩子的全部。
用分析錯誤,代替指責錯誤,效果會非常好。
第三,先安撫孩子的情緒。
很多孩子是懼怕跟家長溝通的,因為害怕被指責和否定。
所以不管孩子遇到什麼事情,家長都要在第一時間去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之後,他的接受能力也會提高,這時家長說的話,孩子能夠很好地吸收。
良好的溝通能夠讓孩子的成長更加健康和快樂,其實,不存在萬能的溝通方式,只需要家長記住,對孩子一定要「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