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留言問:我家的孩子已經有討好型人格的傾向了怎麼辦?
今天,我將就此問題為各位家長進行解答。
在上次的文章中,我們提到了容易導致討好型人格的幾種教育模式:
1、家長不僅不誇獎孩子,還經常否定他
2、家長過度要求孩子要懂事聽話,忽略他的感受
3、家長很少陪伴孩子,時常讓他感覺到孤獨
4、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總是對他不滿意
這4種模式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有考慮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的需求總是被家長或者外界忽視,他便會想盡辦法「自取」。
然而,孩子的世界非常單純,他並不會使用任何手段來得到自己想要的。他只能扮演乖小孩,以「討好」的方式,來取得周圍人的關注。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盡量避免上面的幾種模式。
其實,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那麼就要注意培養孩子自信和自愛的能力。
第一,經常鼓勵孩子,讓他懂得人不是完美的,所以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
討好型的孩子通常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
知名作家蔣方舟曾經就備受「討好型人格」的困擾,她總是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也不敢拒絕別人的需求,只因她十分在意自己在別人口中的評價。
然而,我們都知道,十個人有十種評價,我們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要求。
況且,完美本來就不存在,所以有缺點是很正常的事情。
家長可以陪伴孩子看一些相關的繪本或者名人的事迹,告訴孩子,就算是非常優秀的人,也有缺點,也會犯錯。
所以,接納自己,比追求完美的自己更重要。
第二,討好別人可能得不到回報,但是愛自己卻能收穫更多幸福。
很多孩子經常將樂於助人和討好別人的概念混淆,所以往往會對周圍的人「過度付出」。
比如,之前有一位家長跟我講,說她家孩子今年上小學,特別喜歡幫助別的同學。
但是這種幫助,讓家長覺得有些過度了。孩子經常拿著自己的零花錢,給同學買雪糕、巧克力之類的零食。
有的時候,哪怕孩子自己不吃早飯,也要給同學帶好吃的。
我告訴這位家長,不要讓孩子把過度付出當作是樂於助人,幫助別人是要有底線的,如果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圍,那麼一定會感到不舒服。
所以,與其對別人付出,不如好好愛自己。
其實,想要改善「討好型人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學會說「不」。
家長可以這麼跟孩子說:
「當別的小朋友找你幫忙的時候,如果你也愛莫能助,不要逞強,學會說不;
當別人要求你做你不願意做的事情時,你要勇敢地說不;
如果有人說你不是一個好孩子,你可以在心裡說不,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
心情不好的時候,如果別人,甚至家長批評你,你不要接受,要說不,因為負面情緒就像小怪獸,「不」就是殺死它的武器。」
其實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並不是很難改變,家長只需要在生活中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討好行為,那麼家長需要告訴他這樣做的危害是什麼。
討好型的孩子無非是想要得到周圍所有人的認可,那麼家長委婉地告訴孩子,得到別人的認可不重要,自己接納自己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