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毛媽Carol
有一句話說雞娃不如自雞。
到底雞娃好還是自雞對,在我還沒想明白的時候,就發現育兒本身就是一個倒逼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雞娃的同時,不小心就把自己也給雞了。
就比如一開始買了很多育兒書,摩拳擦掌要在孩子身上試驗一番,結果先把自己給看頓悟,看熱血了,這才理解了【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孩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今天就來介紹幾本在不同領域給我啟發的好書,用來自雞或「雞娃」都很合適。
01《園丁與木匠》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
豆瓣:8.1分
現在流行一句話叫【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有點抽象,但是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有個6歲的女孩問媽媽:你希望我以後做什麼職業?
媽媽回答說:我希望你可以和xx一樣考上公務員,過上安穩的生活。
這就是典型的媽媽的格局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為什麼這麼說?《園丁與木匠》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
作者艾莉森作為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領袖,但我更喜歡她的另一個身份:三個孩子的媽和三個孩子的祖母。
足夠長的時代跨度,讓她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時代變遷,也讓她敏銳地捕捉到,適應變化的能力才是讓孩子能夠立於一個又一個全新的、顛覆的、快速變化的世界中的核心能力。
其實何止是孩子,我們成年人何嘗不是?
中國近幾十年飛速發展,讀書時經常遇到大學報考志願時最吃香的專業,但畢業後該行業就涼涼了;就業時選擇的風口行業,幾年後就開始走下坡路的事情也並不罕見……
懂得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培養適應變化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是應對變化最好的武器。
父母如果不能從思維層面認知到這一點,就會出現上面發生的錯誤——在孩子6歲時給ta定下考公務員的職業目標。
除此以外,基本上你能想到的關於對孩子未來的擔心和憂慮,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書中介紹了許多的實驗,讀起來可能會有一些門檻,但耐心讀下來,你會對自己現在做的規劃有了更明確的答案。
至少你會知道,過年該給孩子玩多久的手機遊戲。
02《勇氣之書》
作者:大野正人
豆瓣:7.4分
一本可可愛愛的勇氣之書,本想給兒子作為寫作素材使用,結果把我自己給看燃了。
每經歷一次失敗,不過是發現一種行不通的方法!如果經歷了1000次失敗,那也不過是發現了1000種行不通的方法而已!
看起來很雞湯對不對?但是當你翻開目錄,看到了萊特兄弟、香奈兒、弗洛伊德、貝多芬、喬布斯、愛因斯坦、孔子等曾經的「失敗」故事,就會不由自主地幹了這碗雞湯。
65歲的哈蘭叫賣肯德基炸雞,被拒絕了1500次;
可可·香奈兒閉關一年精心準備的服裝秀曾被評價為「過時」;
愛因斯坦除了擅長的事,其他方面都不行……
書里介紹了23個「失敗王」的故事,看完會讓你對五花八門的失敗產生一種免疫力,好像失敗也不過如此。
很多家長自己承受不了失敗,工作上遇到一點困難就垂頭喪氣,卻很擅長雲淡風輕地對孩子說出「失敗沒什麼大不了的」、「男子漢不用哭」這種話。殊不知,孩子只會通過我們的行為來認知世界,而不會通過語言。
一本勇氣之書,教孩子,也是教會大人真正勇敢地面對失敗。
03《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作者:約翰·戈特曼,瓊·德克萊爾
豆瓣:8.5分
千萬千萬不要因為名字錯過這本好書。
作者約翰·戈特曼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從事家庭關係方面研究長達40年,是與羅傑斯、榮格齊名的心理大師。
很多父母在育兒方面第一大難題就是,孩子的情緒。動不動就尖叫大哭大鬧發脾氣打人,咋搞?
大多數人會把孩子的情緒問題,關聯到父母的解決方法上。
事實上,孩子的情緒大多由父母的情緒所決定,要是我們生氣也先發脾氣,而不是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也不會如我們所願,成為一個能好好溝通的人。
想要改變孩子,還是要從改變自己做起。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中會先讓父母做一個測試,了解自己屬於忽視型、壓抑型、放任型、情緒管理訓練型哪一種類型。
然後才把大量的案例逐步拆解分析,告訴我們遇到這些情況怎麼做更好。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像置身在一場又一場的孩子情緒大考驗中,還有許多實戰的機會。
當你做出選擇後,書中會及時分析每一種選擇背後的利弊之處。
即使只是讀到書的一半,都會感覺到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和提升。
04《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 / 古賀史健
豆瓣:8.61分
《被討厭的勇氣》又名《「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多年來穩居豆瓣熱門心理圖書TOP10。
不少人聽說過這本書,但它和育兒有什麼關係呢?
阿德勒的哲學課,老少皆宜。
如果成年人不真正搞清楚課題分離的問題,在親子關係上,親密關係或者其他社會關係上都很容易出現問題。
《被討厭的勇氣》就像我們肚子里的蛔蟲一樣,把你心中的疑惑一點一點分解、吃掉,最後你會變成一個通透、清晰的人。
而一個通透的家長,才能在育兒上真正做到不焦慮、不急躁,成為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絆腳石。
自己「徒手」養娃時,腦子裡有一百個疑問,這熊孩子到底是誰生的?
靜下心來看了書,才知道好的家長和孩子是互相成就的,一起學習,一起改變,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