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我是吉寶媽媽,點擊右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讀書|寫作乾貨】【成長思考】,偶爾講個【小故事】。
午睡醒來,我在小書房看書,聽到門外「噔噔噔」的聲音,緊接著虛掩的門被推開了,二寶探進圓滾滾的小腦袋來,看到我,笑嘻嘻的,以最快的速度爬到我身邊,伸出手,要抱抱。
我抱起她坐在膝蓋上,她胖乎乎的小手開始不安分,翻亂了我的書,還總想掙脫我的手爬到書桌上去,去玩她喜歡的筆和小擺件。我無奈地合上書,帶她去客廳玩。
雖然我很早之前就知道自己會有兩個孩子,最好是哥哥和妹妹,老天好像聽懂了我的願望,讓我在四年內得償所願,但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似乎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此我毫無疑異。但同時,父母也是學生,也需要學習,需要成長。今天想跟你分享優秀媽媽養成需要具備的能力。
01 情緒控制能力
在老公和孩子眼裡,這個世界上最喜怒無常的生物恐怕就是「媽媽」。
有陪孩子寫過作業的媽媽都知道,這應該是世界上最耗費心神的事情,沒有之一。如果這個時候在媽媽身上安裝一個心電圖儀器,那曲線必定是醫學界無法解釋的現象。
大多媽媽都是耐心的教開始,憤怒的摔筆而去結束,留下一臉懵逼的孩子。而大多成績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個情緒穩定的「佛系媽媽」。
擁有良好的管理情緒的能力,不僅能讓你在親子關係中如魚得水,還能夠讓你的心靈變得寧靜祥和,和周遭的環境和諧相處,從中取得更大的助力。
02 賺錢能力
前段時間看過的一本書《會賺錢的媽媽》,該書的作者是一位美國媽媽,她在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孕吐嚴重,不得不辭職回家,找了一份媽媽助手(幫在家工作的人看護孩子)的工作。
從這一份工作開始,她慢慢積累起媽媽們的工作經驗,並開始關注所有全職媽媽們的工作情況。
作為一名教媽媽們掙錢的人,作者分享了每個人該如何通過自我分析以及市場分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讓媽媽們既能掙到錢,又能實現自己的人生使命。
全職媽媽們該如何找工作?如何擺正找工作的心態?如何做好一份工作並將其發展成自己的事業?以及如何看待工作?書中都娓娓道來。
作者一直的主張是,不管全職媽媽們選擇做什麼工作,都要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業和使命,長久持續地做下去。「哪怕是以蝸牛的速度保持前進」。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對工作賺錢這件事情有了新的認識。媽媽們賺的錢應該是心中熱愛,並能長期堅持的。
03 示弱能力
有一個普遍現象,以媽媽為主帶出來的孩子依賴性都比較強,而爸爸為主帶出來的孩子則恰恰相反。我想這其中的原因無非就是媽媽太勤快,總是大包大攬,爸爸呢,總是想偷懶。
這個時候媽媽應該向懶惰的爸爸看齊,你的放手才能成就獨立堅強的孩子。
這段時間吉寶開始練習簡單的算數,開始那幾天他總是依賴我給他讀題,並且詳細的講解一個例子,他才會明白。
前兩天陪他寫作業,我正趕稿子,他拿著練習冊過來問我,我隨口說了句:媽媽也不認識這個字,不知道什麼意思。他又坐回去自己琢磨,等他寫完,我發現,他竟全部做對了。
我表揚他,他很自豪地跟我介紹他為什麼知道是這樣做的。自此,我決心開始對寫作業這件事適當放手。
04 共情能力
在上一輩的觀念里,孩子永遠都是「不懂事」的。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假命題,孩子是否懂事關鍵在於與孩子的溝通頻道是否一致,是否能夠與他們共情。
上周末帶吉寶去公園玩,遇見一位媽媽帶著三四歲的小女孩,媽媽想讓小女孩自己去玩那個比較高的滑滑梯,但孩子就是不願意。
氣得媽媽放狠話:「連這點膽子也沒有,以後你還能做成什麼事?」
小女孩一邊哭,一邊用可憐兮兮的眼神看著抱肘站在對面的媽媽。
這時爸爸走了過來,抱了抱小女孩,問她:「寶貝,你能不能告訴爸爸,為什麼不想玩滑滑梯呢?」
「我一個人害怕。」
「哦,那爸爸今天陪你一起玩,下次你自己再勇敢點好嗎?」
女孩點了點頭,在爸爸陪伴下,她玩得很開心,顯示出對玩滑滑梯濃厚的興趣。
不管是親子關係還是其他任何一種情感連接,都需要有共情能力,一味譴責對方就意味著把改變這段關係的責任歸於對方,唯有理解和包容,感同身受,才是關係維護的潤滑劑。
05 溝通決策能力
大多數媽媽在家庭中都承擔了發號施令的角色,我就經常被X先生調侃是家裡的司令員。媽媽們的溝通決策能力不僅在職場需要,在家裡更是不容或缺。
大到家裡的大筆開支,小到「今天吃什麼」,與家裡的長輩親戚的親情溝通,與學校老師,課外班老師溝通,這些都是媽媽一手操辦的事情。
我這個媽媽在家說是司令員,其實也是個打工的。每次遇到什麼需要商量的事情,我都得先把情況了解清楚,優劣分析清楚,再找X先生商量,他往往只給一句話:你決定就好。得嘞,是我,是我,都是我!
但我現在決定逐步放權,老公不靠譜,就把權力放一些給兒子,比如讓他決定我們出去哪裡吃飯,去哪裡玩,要怎麼玩。
06 鈍感力
「鈍感力」直譯來說就是「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成功似乎總是與敏銳謹慎聯繫在一起,但在敏感之餘多一份鈍感,也是一種「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育兒是一家人最幸福的話題,作為指揮者的媽媽,只有掌握適度「鈍感」,做一個有「鈍感力」的人,不必對細節錙銖必較,善於發現家人的積極育兒方法,營造和諧的育兒氛圍。
「鈍感力」可以讓媽媽告別「一天都把心栓在孩子身上」的心態,在家人共同育兒的氛圍下,還能夠積極利用空閑時間實現自我價值,促進自我成長。
當一個媽媽太過敏感,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讓她擔心不已,這時候她已經阻斷了孩子和外界鏈接的本能,她想讓孩子生活在一個玻璃房裡,她變成一個玻璃罩,把孩子牢牢地罩在裡面,不讓自己的孩子受到一點傷害,這其實在廢掉自己的孩子。
一旦這個孩子有一天走出媽媽的保護,外界的一點毛毛雨對她來說都是大雨滂沱,所有童年應該受到的傷害都會一個不落地重來一遍。
媽媽,人人都覺得這是偉大的代名詞,我心裡卻一直有個不太一樣的看法,以前我不敢說,前兩天看作家劉瑜寫給女兒小布穀的一封信《願你慢慢長大》,其中有句話坦然的說出了我的想法:母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是她為生孩子這個選擇承擔後果而已,談不上什麼「偉大」。
願我們都能做個具備高成長力的媽媽,有選擇生活的勇氣,也有承擔後果的能力。
以上共勉!
END
感謝你,一直看到了這裡。如果喜歡,請點贊關注我吧~你的關注是我持續更新的動力,謝謝你!❤❤❤
往期精彩內容:
作者介紹:
吉寶媽媽,85後文字愛好者,二胎寶媽,專註讀書寫作,成長思考,偶爾講個小故事,是媽媽,更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