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高贊的問題:
為什麼你明明已經說過,孩子卻不聽話?
在文章中,作者記錄了自己被孩子用牙籤戳醒的經歷,讓人觸目驚心;講述為了讓孩子遠離電源假裝被電的情形,畫面感十足,讓人感同身受。讀者紛紛點贊,評論區也有幾百個家長說出自己家孩子不聽話的經歷。
作為老師,經常聽到家長吐槽:孩子總是不聽話,叫他往東偏偏往西,危險的事情叫他不要去做,卻總是當耳邊風。結果,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是常態,不小心磕傷碰到也是大概率的事。最怕的是有危險,每年新聞報道中因水火電發生的事故也不在少數。
為什麼孩子不聽話呢?是他故意和父母作對,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呢?《時間的格局》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中西合壁親子教育專家黃靜潔老師,暢銷書《學習的格局》《父母的格局》的作者,培養出了兩個優秀的男孩。她通過研究和實踐發現:孩子學會「聽話」,秘密就在大腦里,了解大腦左右腦結構 ,發展規律對於孩子的成長,有非常大的作用。家長學會講道理,育兒更輕鬆有效。
讓家長頭疼的問題,你家占幾個?
做一件事之前約定好,但是一到時間就忘了,或者是完全不守規則,這樣的情景是不是非常的熟悉呢?
作者也在書中提到,她帶兩個兒子去三亞的時候,讓他們在沙灘上玩,約好中午一起吃飯。可是一直到天黑,他們都不肯離開沙灘,甚至還說要守在沙灘上,與搭了一天的沙堆城堡睡在一起。
看來孩子不「聽話」幾乎是最讓家長頭疼的,下面幾種表現,看看你家有沒有?
1.突然發脾氣
2.任性
3.做事不專註
(一)
孩子的臉就像六七月的天,說變就變,上一秒還興高采烈,下一秒就可能大哭大鬧。閨蜜說過一件事:有一次帶孩子去旅遊,在高鐵上,孩子看著窗外的風景特別開心,突然發現忘帶一個喜歡的玩具,馬上吵著要回家拿,哭鬧不停,整個車廂都聽到他的哭聲,真得很尷尬。無論拿出零食還是跟他講道理都沒用。她不明白:在她看來不過是件小事,為什麼就突然鬧情緒了呢?
在商場或超市裡,也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坐在地上哭鬧甚至打滾。面對這樣的情況,跟孩子講道理有沒有用呢?沒用!
(二)
又到了暑假,家長們最頭疼的是神獸歸籠 ,作息時間全亂了,該吃飯時不好好吃,該睡覺時還想看電視 ,動畫片,完全沒有時間觀念 。
(三)
家有小學生的家長相信最不願意做的就是輔導作業。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電視時非常認真,可以連續看一兩個小時,寫作業時卻非常不專註,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要喝點水,可以說做作業就是最考驗家長耐心的時候。
孩子不「聽話」,是什麼原因在作怪?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故意在作對,比如讓孩子不要跑太快,否則就會摔跤,結果孩子每次都是跑得飛快。
其實這是大腦發育成長規律造成的,我們來看看下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左腦是理性腦,包括了邏輯 ,語言,數學, 推理,分析等,也稱為抽象腦,而右腦是感性腦,也稱情緒腦。
3歲以前孩子右腦發育佔據了主導地位,表現在只要是音樂,藝術,繪畫類的,孩子都特別感興趣,也容易記得住。早教中心的小朋友在學古詩操時,通過動作記住十幾首古詩完全不是問題,大人也未必記得了這麼多。
而我們大人往往用邏輯性的講道理跟孩子溝通,就像書中的例子:大人跟孩子說:台階這麼高,你不能跳,因為一跳下去,就會摔斷腿的,所以千萬別跳。
這句話里因為…所以…,是因果關聯,這些邏輯關係是屬於左腦區域的,但孩子完全不明白他們之間的邏輯關聯,所以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做邏輯化的轉換,所以講道理並沒有用。m jf 右腦佔主導地位,出現問題時就會第一時間啟用右腦,也就是情緒腦。上面所說的幾大問題也就不難理解 ,都與大腦發育有關。
突然鬧情緒是情緒腦在作怪,孩子還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會突然大哭大鬧。
任性是孩子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還沒有合理的判斷 ,還沒有太多時間的概念。
專註力不足則是孩子比較偏好右腦帶給自己的感受,因此按自己興趣來選擇喜歡的事情。
我們經常用左腦的邏輯性思維跟孩子講道理,孩子完全不聽,也聽不進去,就形成了你越不聽,我越說,越說越不聽的循環。
用好這幾招,孩子更聽話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家長學會講道理,孩子更聽話呢?作者給出了道理降維的方法。
1. 學齡前的孩子,用場景化或熟悉的事情來講道理
比如刷牙問題,當弟弟看到哥哥補牙痛苦的情景 ,就會問為什麼會長蛀牙,作者剛好借這個機會給孩子看了相關的視頻 ,還讓專業的醫生教他刷牙,所以就開始有意識地保護牙齒了。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加油媽媽》里的幼兒園男老師盧老師帶孩子也很有一套。其中有一集,伊莎貝爾小朋友要穿愛莎公主裙,到了學校也不肯換校服,媽媽怎麼說她都不聽。盧老師看見了,蹲下來,跟她說:「愛莎公主會魔法,你覺得會把身上的衣服變成什麼服裝呢?伊莎貝爾聽了,馬上就要換衣服。
一旁的家長心領神會,趕緊提醒伊莎貝爾媽媽帶她去換校服了。
看,棘手的問題就輕鬆解決了,就是用了場景化或熟悉的事情。
2.小學階段的孩子,先關注情緒,再把感性向理性遷移。
暑假作業有些孩子喜歡等到最後才做,很多家長就會不停地催孩子。其實孩子也可能是擔心開學了就沒得玩了,所以共情很重要!
剛放假,我家孩子Polly就說:媽媽,我要一周就把作業全部做完,前三天都按計劃完成了,到了第4天,他說:「媽媽,作業太多了!做不完,。」
我很生氣,說:自己訂的計劃,一定要完成!他也很委屈:別人都是快開學才做完呢,你只會說我,結果整個晚上都氣呼呼的。
後來,我翻看了他的作業,發現前幾天都是做的都是英語(語文達到標準免做作業),聽力比較簡單,書寫得也很少,所以很快做完了。這幾天做的是數學 ,確實有點多。
後來,我找POLLY聊了,這次訂的計劃是不是有些不合理?他點點頭:前面很輕鬆,後面就比較累,如果每天做5頁數學 ,5頁英語會更好。
我給了他兩個方案,可以選擇周五做完,也可以按進度周末再做一些。他也同意了,差點爆發的親子矛盾就這樣解決了。
寫在最後
成為父母是一場修行,在養育孩子中,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也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時間的格局》這本書里還有很多關於養育孩子的方法和實戰經驗。如果你家孩子沒有時間觀念,黃靜潔老師會教你輸入時間觀念 ,幫孩子建立內在的秩序。
如果你家孩子在哺育期,培育期,知識教育期,青春期遇到問題,也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希望我們都能讓時間的格局,打開孩子成長地圖!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講道理,聽指令,是個乖巧的好寶寶。事實上,孩子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