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媽寶」就是「熊孩子」!管孩子的尺度在哪裡?| 全國家庭教育公益論壇逐字稿

2022年07月14日20:35:37 育兒 1736

本文整理自社會心理學博士,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賀嶺峰老師;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博士陸小英老師、中國夢·SPEC愛心傳播工程公益講師團專家在2022全國家庭教育與家庭心理建設論壇做的《親子養育中的「管」與「不管」》論壇內容,版權所有,嚴禁摘抄、轉載,侵權必究!

人們常說,在教育中要懂得「放手」。在教育中,有哪些方面應當「放手」,又有哪些方面不可以「放手」?

賀嶺峰老師:

提到「放手」,我認為家長應從三方面做起:放開抓住孩子的手;放開強迫孩子的手;放開拖拽孩子的手。下面,我來為大家展開介紹。

首先,家長們普遍存在一種憂慮,擔心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摔跤,或是走入歧途。所以,許多家長會憑藉自身經驗的積累,按照自己的意願規劃孩子的成長,將孩子「抓在手裡」。我認為,家長應當尊重孩子的意願,給予一定的自由,放開抓住孩子的手。

其次,許多家長為了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會為他們報許多輔導班、興趣班,不顧孩子自己的喜好。在孩子表現出抗拒時,有很多家長會採取比較強硬的手段強迫孩子參與。家長應當鬆開強迫孩子的手,讓孩子可以有所選擇。

第三,當孩子提出一些請求時,很多家長會以各種理由拒絕。比如孩子提出想出去玩,一些家長會以學習為由拒絕。在我看來,家長應當適當放開拖拽孩子的手,讓孩子可以做想做的事。

與應當「放手」相對,在以下三方面,家長堅決不可以「放手」:托舉孩子的手;引領孩子的手;牽著孩子的手。

家是每一個孩子的港灣,家長應當為孩子打造安全、溫暖的家庭氛圍,讓家庭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所以,家長堅決不能放開托舉孩子的手,讓家庭成為危險、冰冷的泥淖。

家長不僅要為孩子營造和諧的氛圍,還要設立規則與邊界。引領孩子的手是指家長應當引導孩子在邊界以內成長。一旦孩子出現逾矩的傾向,家長需要儘快覺察和干預,避免孩子「出圈」。

維繫家庭的過程中,親子關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家長與孩子之間,是延續半生的緣分。好的親子關係當中,家長與孩子以最為親近的血緣關係為紐帶,相互守望,不可輕易斷絕。不論孩子成長到怎樣的境地,都要彼此聯繫,相互記掛,為對方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牽著孩子的手不能放開。

不是「媽寶」就是「熊孩子」!管孩子的尺度在哪裡?| 全國家庭教育公益論壇逐字稿 - 天天要聞

王紀瓊老師: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放手」與否是動態的過程,取決於家長的知識和思想,沒有嚴格標準。

對於「放手」與否這一問題,有著科學、完整、系統化思想的家長,能夠根據孩子的特點靈活變通,缺乏相應知識的家長則會表現得束手無策。所以,我想為廣大家長提出三個建議:做一個科學的家長;建立心理邊界;尊重孩子的意願。

我的主張是心理學生活化。對應我在前面提出的建議,想要在教育中遊刃有餘,家長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素質水平。孩子被家長創造出來,在家長的養育之下成長。作為養育者、教育者、陪伴者,家長應當努力成為一名科學的家長。

中國家長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心理邊界模糊,經常越界,出現「大事指導不了,小事斤斤計較」的局面。所以家長應當努力建立自己的心理邊界,從而和孩子保持更加穩定、和諧的親子關係,為孩子提供適宜、適度的幫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家長應當注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和不良習慣的調整,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除此之外,家長還應當尊重孩子的習慣。

以扔垃圾為例,當面前有兩個垃圾桶時,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會採用念口訣,點兵點將的方式做出選擇,此時,有些家長就會催促孩子,表達出不耐煩的情緒。當家長不尊重孩子的習慣,孩子就可能感到不被理解,不被接納,進而影響親子關係。

陸小英老師:

我的孩子現在正值青春期,所以我對於這一問題有著非常深刻的思考。研究表明,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將面臨為人父母歷程中最為艱難的階段。提到「放手」這一話題,從心理學專業的角度溯源,它涉及教育方式等方面。

當前時代中,「00後」、「10後」們,在「愛與自由」這一口號中長大,獲得了來自家長的愛和足夠的自由。但家長在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也相應地缺失了一部分對孩子的要求。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提出了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要求性和反應性。

要求性指家長要為孩子的行為設立準則和邊界。反應性是指,家長需要盡自己的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等等。

作為父母,撫育孩子的過程實質上是在履行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最終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合法的、優秀的公民。從這個終極目標出發,「放手」是指,讓孩子在羽翼豐滿之時,回歸社會中去。

研究表明,和其它哺乳類動物相比,人類對撫養者的依附期更加漫長,有13~25年之久。在依附期的不同階段,兒童會提出不同的需求。家長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發展階段之下的需求靈活應對,決定是否「放手」,把握「放手」的程度。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隨著教育「內卷」的現象愈發嚴重,接受新時代教育的「80、90後」年輕父母被鋪天蓋地的育兒書籍侵襲,被灌輸要做「完美媽媽」的觀念。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媽媽會覺得,自己家有一位「雲配偶,豬隊友」。這是因為,很多家長在無形當中將社會對於父母的完美決策期望,施加到了自己身上,使得家長在養育的過程中將孩子過度捲入,出現賀老師所提到的邊界模糊問題。

在「放手」的過程中,家長應當考慮以下幾點:關注孩子的需求;審視自身作為父母的能力高低;評估過度捲入的後果。基於此,」放手「這一話題在現實層面似乎只是操作性概念。事實上,我認為這一話題更像是哲學層面中的一種反思,也是難點所在。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責任、撫育和關愛是不變的主題。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愛,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王老師提到的習慣,應當在孩子6歲以前著重培養,在堅守住對孩子的愛的前提之下,對孩子提出適度的要求。

心理學領域中的許多研究都在表明一個觀點:為孩子設立的規則要適度。當家長要求過高,孩子難以達成,將會對親子關係造成很大的損害。在我自己的家庭中,我並沒有給孩子提太多要求,甚至可以在家中表達自己的無力感,宣洩不良情緒。但我為我的家庭設置了一條底線:保障自身的健康與安全。不能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避免處於不安全的環境當中。

不是「媽寶」就是「熊孩子」!管孩子的尺度在哪裡?| 全國家庭教育公益論壇逐字稿 - 天天要聞

主持人:

賀老師提到了愛與自由,請問三位老師如何理解這個話題?

賀嶺峰老師:

教育最重要的兩大功能是啟智和勸善。啟智,就是啟發智慧,讓孩子學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人類累積的智慧看世界。勸善,就是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有幫助的人。

在實際操作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分別執行這兩個功能。學校教育通過語數英、物化生等不同學科的教學,教會孩子站在人類歷史和知識沉澱的基礎上更好地認識世界。家庭教育則要引導孩子正確處理與世界的關係。

人生活在三重環境當中:物境;人境;我境。物境是人生存的物理環境,要求人能夠處理好自身與時代、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人境是由他人和社會組成的人際環境,要求我們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合作、競爭,獲得自己的成就感。我境是個人的內在環境,要求我們處理好和自己之間的關係。

回到」愛與自由「這一話題,結合上述三重環境,我認為愛是指我們對這個世界、這個時代和國家自然的愛,也是對他人、社會的愛,同樣是對自己的身體、名聲、心理狀態的愛。愛是三重境界的本色,作為」勸善「的主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那麼,自由是什麼?人是有自主意識的個體,有著使命、責任和價值追求。自由是在世界中馳騁,是綻放生命的手段。

所以,愛是關係的處理,自由是生命的升華,我們應在家庭教育中獲得愛的能力,在學校教育中獲取自由的武器,二者缺一不可。

王紀瓊老師:

有一首經典的歌曲名為《愛的奉獻》,家喻戶曉,但我認為,愛不是一種奉獻,而是以對方接受到為標準的表達。愛應當以交流為地基,通過適宜的手段表達。當愛出現偏差,給予對方的將是誤解甚至傷害。這就像我喜歡吃麵條,但你要給我英國大廚烹飪的牛排。哪怕牛排再優質,也不是我喜歡的,反而是普通的麵條更符合我的口味。如果你仍強迫我吃牛排,我會感到很不舒服,這就是愛的錯誤表達。

結合我的經驗,我總結出了五個步驟來進行愛的交流,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關注情緒;關心對方的生活;聯結情緒,拉近距離;給予支持;展望未來。以和放學回家的孩子交流為例,這五個步驟分別表現為:你回來了,今天高興嗎?今天在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事?你有沒有什麼事想和我分享?我可以幫助你什麼?周末你想怎樣安排?

很多人不能理解「野獸配美女」,認為他們很不相配。但是兩人彼此之間有愛意涌動,他們通過交流建立起了愛的關係,這是旁人所不能體會,也不能評價的。不論是對待另一半,還是對待孩子,我認為學會交流一定是表達愛的重要前提。

談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兒時父母對我的教誨:在紀律範圍內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規則並不是對自由的束縛,而是保障。我們用肉眼看到的太陽和月亮一樣大,但實際上兩個星球相差很大。視覺會限制我們認識事物的真相。規則為我們設立了真與假、對與錯的標杆,為和諧社會搭建起框架。作為人在社會中行走,在家庭里生活,在學校中學習,要遵守規則,也要讓孩子遵守規則,讓孩子知道,公民要遵守黨紀國法,愛人要忠誠於自己另一半,家庭成員要承擔家庭的責任。

電影《蜘蛛俠》中有一句台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能力大的人,就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為社會做出貢獻,能力小的人就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便一個人沒有任何能力,也至少可以做到不破壞規則,不對社會造成危害。在規則以內實現真正的自由。

不是「媽寶」就是「熊孩子」!管孩子的尺度在哪裡?| 全國家庭教育公益論壇逐字稿 - 天天要聞

陸小英老師: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反映出,中國傳統教育觀念中主張父母對孩子的宣洩權。新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對舊傳統的革新,當前人們呼籲轉變養育觀念,捨棄棍棒,給予孩子愛和自由。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在孩子尚無辨析能力之時,家長應當給予孩子科學的愛。將家長的愛比作一碗雞湯,當孩子需要雞湯的時候,家長該做的就是判斷這碗雞湯是否有毒,保障孩子喝到的無毒的雞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在給予愛的時候,家長最首要的考量並不是自己的愛如何促進孩子的發展,而是要保證這份愛沒有「毒」摻雜其中。

其次,家長應當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在不同階段,以適合孩子的途徑和方式表情達意,保障孩子可以實際地接收到來自父母的愛。

受文化影響,中國人普遍不擅長以「我愛你」這樣的字眼直白地表達愛意。在我小的時候,如果我向媽媽說一句「我愛你」,我和媽媽都會感到面紅耳赤,媽媽還會覺得很突然。現在,我會經常對我的孩子表達他對我的重要性,表達我對他的愛,讓孩子能直接地接收到我表露出的愛意。

家長們普遍存在一個問題:以給予愛為出發點,行剝奪愛之事。相信很多家長都說過類似的話「你如果不乖,你的考試沒有考到100分,沒有考第一名,我就不喜歡你了。」此時,家長非但沒有付出愛,反而將愛從孩子身上剝離。所以我們要用合適的方法,以發展規律為參照,給予孩子科學的愛。

提到自由,我想起某款APP的slogan:自律才會自由。我並不是非常贊同這一口號,因為我覺得,只有在極度放縱的情況之下,身體和靈魂才是完全自由的,但這只是理想化的狀態。王老師在前文中為自由提出了一大前提:遵守規則和紀律。在我看來,孩子還要有「小自由」、「大自由」的概念。

以孩子做作業為例,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如果自己今天看了太久的電視,導致作業沒有完成,孩子看似得到了小自由,但是這樣的小自由累積起來,會導致他失去未來在專業選擇方面的大自由。所以我們要以畢生發展的視角來審視和評估當下的行為。

從家長的角度出發,鮑姆林德的理論(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反應性和要求性)仍然適用。反應性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和對需求的敏感程度。研究證實,這兩項指標對於親子關係質量的影響非常重大。後續有研究者以洞察力(insight)來描述這兩項指標,父母通過對自身洞察力的判斷,評估自己是否具備給予孩子愛與自由的能力。

心理學家Lamb提出了父親參與概念(父親對於兒童教育的參與)的模型,將父親參與劃分為三類:投入、可接近和責任。投入可以理解為父親直接參与照料,與孩子互動的程度,強調親子交互的質量。可接近是指,父親需要對孩子的需求給予及時、積極的回應。責任是指,父親應當恪盡職守,履行責任。我認為,以上三維度應當成為父母成長的目標,只有擁有這三方面的能力,才可以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與自由。

整理人/Katerina.R

審/泉銘 晨迎

(陸老師、王老師部分未及專家本人審核)

編/晨迎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教育孩子最省心有效的方法,就是「口頭」和「體罰」結合在一起 - 天天要聞

教育孩子最省心有效的方法,就是「口頭」和「體罰」結合在一起

文/蘭媽談育兒周末和一個朋友聊天時,他告訴我:「教育孩子從古至今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體罰,就像吃飯這個問題一樣,你給孩子規定個吃飯時間、吃飯地點,吃飯的時候不能離開餐桌,離開了就不能再回去繼續吃,有了這樣的規定,孩子不要三天時間就能糾正不好
2024青島武術夏令營震撼來襲:讓孩子們都勇敢成長、智慧綻放! - 天天要聞

2024青島武術夏令營震撼來襲:讓孩子們都勇敢成長、智慧綻放!

暑假即將來臨,您是否還在為孩子的照看問題而煩惱?父母忙於工作,孩子無人照料;培訓機構費用高昂,難以承受;托輔機構質量參差,難以抉擇;孩子迷戀電子產品,難以自拔……這些問題是否讓您感到無奈和焦慮?別再擔心!讓我們為您獻上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青島晚報攜手膠州市育才武術學校,隆重推出「武術夏令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