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從每天開啟—《認知覺醒》14

2022年07月07日08:26:17 育兒 1994

第四節 體系:建立個人認知體系其實很簡單

「知識體系」,是近兩年特別流行的一個名詞,我們模糊地知道它貌似是一種很厲害的專業技能,在百度找找到的解釋也是「指某一項專業知識的總和」。

閱讀,從每天開啟—《認知覺醒》14 - 天天要聞

其實,它就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知覺里,也就是我們遇到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會碰到一些人他(她)們在每一次遇到問題時,都能靠著自己的知識體系,快而正確地解決問題。這個人在我們眼中也是「厲害」的象徵。

在敬佩之餘,你是否也會有一絲羨慕,也希望自己也能擁有這樣的能力?!

那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一起揭開「知識體系」的神秘面紗。

在我們一直的觀念里,知識就是書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案例、道理,等等。

萬維鋼老師卻給了它不一樣的註解:只有當局勢不明朗、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辦,而錯誤的判斷又會導致一些不良的後果時,你要是能因為有知識而敢於拿一個主意,這才算是真有知識。

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實用的知識才是知識,而是在說,只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它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我們學習它的方式,也總是習慣地按照以往的經驗:找一個最權威、最確定的認知體系去學習和照搬就好了。

作者卻告訴我們,這是學習「學術知識體系」的方法,卻不是搭建「個人知識體系」的方法。因為我們個人成長的目的已經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斷與選擇」。

結合萬維鋼老師上面的話,它表達的意思是:真正的知識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運用它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解決實際問題。

這一點正是「學術知識體系」和「個人知識體系」的重要區別。

所以在個人成長領域,沒有最優、最確定、最權威的認知體系,只有最適合我們當前狀態的認知體系。

換句話說,知識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識。它能幫助我們判斷、選擇、行動、改變和解決實際的問題。

結束了概念解釋,我們開始正式走入「如何搭建屬於我們自己的認知體系」的內容。

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下,我們自以為的搭建方式就是沉迷於全面掌握和全盤照搬他人的體系,甚至感覺如果沒有完全掌握對方的認知體系,那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相信這樣的方式很多人都曾用過,因為我們都有共同的特點:非常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而作者卻告訴我們,高手讀書從來不畫思維導圖,也不會刻意梳理作者的知識框架。

在閱讀時,他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觸動點。

他們會在觸動自己的地方做標記,在空白處寫下大量能聯想到的思考。在書讀完之後,他們會放上幾天,然後再問自己:「這本書最觸動自己的是哪個點?」當然,這個點可以是一個理論、一個案例,甚至是一句話,只要它是真正觸動的,並能讓人發生真實改變的,他們就認為這本書超值了,至於其他,忘記就忘記了,他們也不覺得可惜,甚至認為,作者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又有何干。

上面這一大段的說法是否震撼到了你?我真的是被震撼到了。震撼之餘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作者這種說法的依據吧。

根據能力圈法則可以知道,人的能力是無法跳躍發展的,只能在現有基礎上一點一點向外擴展,而擴展的最佳區域就在舒適區邊緣。

認知也不例外,它同樣遵循這個原理:處於認知圈邊緣的知識與我們的實際需求貼合得最緊密,因此也更容易讓我們產生觸動,進而與現有的知識進行關聯。而他人認知體系中的很多知識,縱使再有道理,如果距離我們的認知或需求太遠,也就相當於處在了學習的困難區,我們也是無法真正接受的。

閱讀,從每天開啟—《認知覺醒》14 - 天天要聞

所以,除非對方的認知體系剛好和自己的認知圈比較匹配,否則痴迷於全盤接受,學習效果有限,還很浪費時間。

閱讀,從每天開啟—《認知覺醒》14 - 天天要聞

原來不是曾經的我們太笨記不住太多的書中內容,而是我們根本就「不得其法」,總想著用最密的網拉出河底所有的東西,卻不明白大多數的東西在仔細分揀後發現都不是我們要的,這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仔細回想,曾經殫精竭慮做過的那麼多筆記,那麼多思維導圖,現在似乎都想不起來了,現在才明白是那麼的「無用功」。

原來,搭建自己的「認知體系」的我們不需要全盤掌握他人的知識體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觸動自己、離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識就好

閱讀,從每天開啟—《認知覺醒》14 - 天天要聞

當我們把「觸動碎片」能夠與自身緊密結合,慢慢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終也就能織出一張屬於自己的認知網路了。

因為體系的本質就是用獨特的視角將一些零散的、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整合為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而高手們也是根據自己的關注點,不斷收集該領域內觸動自己的信息,然後加工整合,形成獨特的認知體系。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只能根據自己原本的「知識體系」從「有感觸的碎片」中去擴充,壯大,否則再厲害的知識也會讓我們「消化不良」。

這就是搭建個人認知體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後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路。

看到這裡,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我們讀了那麼多優質書、報了那麼多高端課,自己卻依然無法發生想像中的巨變了。唯一的原因就是它們暫時還不在我們的認知區,和我們的需求貼合得並不緊密,所以學了也用不起來。

不過,隨著我們自身認知體系的不斷完善,會在某一天發現原來距離我們較遠的知識就會相對變近,於是又能觸動我們了,這時候它就會真正納入到我們的體系中來,真正被我們所用。

所以暫時放棄一些知識並不可怕,只要持續學習,我們就不會損失什麼。

明白了「觸動是最好的篩選器」的原理,我們就開始真正搭建屬於我們的「獨一無二」的知識體系吧。

那具體的做法是怎樣的呢?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實用的方法「每日反思」。

每日反思不是記流水賬,而是留意每天最觸動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啟發還是壞的體驗,都寫下來複盤,寫得越細越好。一個觸動點若是能轉化成一個認知晶體,我們的生命質量和密度將遠遠超過那些不反思的人。

要注意的是,在「觸動」中還會有一種特殊觸動,就像曾經看過很多好文章,當時被觸動得一塌糊塗,還把它們放進了收藏夾,但一段時間之後,就再也記不起來了。這樣的觸動就叫「偽觸動」不足以被我們所吸收。

當一個新知識靠近我們認知圈邊緣的時候,觸動產生了,但觸動產生並不意味著連接緊密。如果不及時強化,新的觸動點很可能停留一段時間之後就又「飛走了」。為了留住它,讓它成為自己體系的一部分,就得想辦法和它發生關係,產生連接。也就是下面三個方面:

一是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解釋新知識,這會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對新知識做出反應。

面對一個新的「觸動點」,如果我們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知識、這個道理、這件事情說清楚,並且讓外行人也能聽懂,那麼這些知識、道理、事情十有八九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因為在經常輸出的過程里我們總會不斷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連接,所以成長起來也是最快的。

二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順利提取知識,提取不出來的知識就是偽觸動。

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讀了一本書或是很多篇文章,當時似乎明白了很多,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相當多的內容都想不起來了,只有某句話,或是某個細節還記得,哪怕我們記不清具體的內容,只有一條微弱的線索,這時候,我們也要極端重視這些內容,因為那些能在需要的時候被提取的知識,是與我們真正產生觸動的知識,我們和它之間寶貴的連接還在,所以要想辦法主動關聯和強化。

具體的方法就是下面的第三條。

三是在生活中能夠經常練習或使用這些知識,因為實踐是產生強關聯的終極方法。

每一次的學習,我們都不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發生真實的改變。當我們開始運用那些知識,踐行那些道理時,相關細節就會源源不斷地顯現在我們的視野里。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不僅能成為認知上的強者,也會成為行動上的巨人。

最終,我們會明白,所謂的學習成長,諸如閱讀、寫作、反思、培養習慣、練習技能、建立認知體系,等等,本質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適區邊緣,一點一點向外擴展。

而這就是搭建自己「認知體系」的秘密。

所謂是「一理通,百理融」,當我們揭曉了學習的原理,接下來的學習相信也就變得「順其自然」起來。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 天天要聞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原來,你會經歷必須經歷,你會走過必須走過的,你會失去不可避免的,你會承受難以承受的,你會撐住不能撐住的,你會肩負必須肩負的一切,這就是人生。
一個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一個人(深度好文)

自誕生至終結,無人能全程相伴。父母會老去,留下我們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朋友會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尋夢想;愛人或許也會在某個轉角離去,留下我們獨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獨,並非我們主動選擇,而是生命賦予的必然課題。周國平曾言:「孤獨是人的宿命。」學會與孤獨共處,方
寶寶燒水壺會有毒嗎?四大風險危害要規避 - 天天要聞

寶寶燒水壺會有毒嗎?四大風險危害要規避

寶寶燒水壺不僅是專為寶寶而設計的,用它還可進行燒水、煮茶等,而且優質的寶寶燒水壺燒水效率快,且能夠幫助我們節約時間等,但我們如果選購到劣質寶寶燒水壺,可能就會存在加熱效率慢且加熱不均勻、還會散發有毒有害的物質等,這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危害非常大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啥意思,有道理? - 天天要聞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啥意思,有道理?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是一句流傳於中國民間的農業諺語,其核心是通過觀察小暑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單雙數,預測後續的天氣旱澇趨勢。這句看似簡單的俗語背後,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規律的長期觀察與智慧總結,但其科學性和實用性仍需結合現代氣象學與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