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拟对外国手机征25%关税,逼苹果回流美国

文︱陆弃

当地时间5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矛头直指全球智能手机产业的两大巨头:苹果三星他表示,未来在美国销售的iPhone必须在美国本土制造,否则苹果将被征收25%重税。他还点名三星,称若其产品不是在美国制造,同样面临25%的关税。相关政策最快将于6月底实施。

特朗普的这番发言延续了他一贯的“美国优先”路线。从钢铁到芯片,再到电动车和新能源,如今产业回流的目标正式锁定手机制造业。而苹果与三星,被点名本身就是一种施压,是强制供应链迁徙的信号。

苹果显然是重点对象。多年来,苹果将大量iPhone生产环节从中国外迁至印度越南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但其核心组件和整机组装依旧严重依赖亚太供应链。从芯片、显示屏、天线到封装测试,每一环都牵动着数十家厂商,且分布极广。一旦触发25%的关税机制,其产品价格势必上涨,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特朗普特别提到:“我很久以前就告诉蒂姆·库克,我要的是美国制造的iPhone,而不是印度制造。”这不是政策表态,而是赤裸裸的行政命令。他不仅要对企业供应链动刀,而且在公开平台直接干预一家上市公司的制造逻辑。这种言论本质上是将国家权力与产业利益直接绑定,打造彻底的“政商管制型制造体系”。

三星的压力同样不容低估。其在美国市场虽不如苹果市场份额庞大,但依旧主导大量安卓用户。在德州奥斯汀投资的芯片厂虽有亮点,但手机制造主力依旧留在韩国、越南、印度。若关税上路,三星在美国的中端市场竞争力将迅速被侵蚀。

特朗普提出的豁免条件也很明确:只要回美国建厂,就可免税。他正在利用“关税+豁免”的双重结构,迫使全球头部企业重塑自身供应链。这不仅是强制回流,而是一场政治意志凌驾资本效率的示范战。

虽然近年来苹果确实在印度建厂,并提升本地化生产能力,但绝大多数核心器件依赖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紧密配合。若强行断链,不仅损害整体供货能力,也可能引发技术协同崩塌。三星也无法在短期内将大规模装配移往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政策不确定性、工会制度等问题,意味着其在美制造成本极高。

特朗普的新关税举措正冲击全球化制造系统的底层逻辑。全球制造业已深度分工,企业需要平衡成本、技术、政策、时效、市场分布等多维条件。此类行政干预,直接撼动供应链的国际协作根基。这场重构,波及的不只是苹果与三星,更是整个亚太制造体系。

对中国而言,这一政策释放出战略信号。特朗普正在推进“供应链政治化”的深层布局,意图将技术、制造、人力、流通环节全部拉回美境,以在未来中美经济竞争中获得“自主可控”的制度优势。同时,这也是警告苹果,持续“脱中入印”的策略可能无法获得美国官方信任,唯有彻底迁往美国本土才能换取政策庇护

而一旦苹果、三星顺从,美国国内消费者将面临价格上行与产品选择收缩的现实困境。生产成本上升将直接反映在零售价格上,尤其是中端市场。企业利润被挤压,投资者回报减小,市场弹性下降;部分企业可能被迫选择“去美战略”,削弱在美销售比重,以规避成本压力。

关税大棒的政治本质正在显现。这不再是常规贸易保护措施,而是将关税作为武器,迫使全球科技巨头就范。其背后,是对市场逻辑的蔑视,是行政干预主导产业格局的意志体现。苹果、三星此刻是被公开逼宫的对象,后续可能还将有更多产业被纳入特朗普的“制造归巢清单”。这种趋势的扩散,将对全球科技产业格局产生长远影响。

特朗普的牌桌已经摆开,筹码就是关税,要求就是建厂,赌注是全球制造主导权。问题在于,谁会低头,谁敢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