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以锦:拥抱与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创作的优势与风险

作者: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第5期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内容创作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众多创作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如同任何先进技术都有可能是“双刃剑”一样,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为人类带来创新契机,亦暗藏隐患。因此,我们在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同时,需保持审慎的态度,既挖掘其独特的优势,又防范其潜在的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在内容创作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在艺术领域,它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指令,生成画作、音乐等艺术作品;在教育领域,它可以辅助师生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媒体和信息传播领域,它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自动生成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内容,帮助采编人员进行内容编辑和校对。

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有其局限性,在模仿人的行为时因缺乏对人类情感和价值观的深刻理解,会出现判断失准的情况。此外,生成的内容可能涉及个人隐私,从而引发侵权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虚假信息传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还有人提出,滥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能会削弱人的智力和灵感。人的灵感来源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的积累,如果一味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内容创作,不注意社会调查和自我学习,长此以往可能会削弱人的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有接受新技术的好奇心,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如果频繁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寻找学习中所遇到问题的答案,将会逐渐侵蚀他们的持续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加智力退化的风险。

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拒之门外,也要警惕盲目技术崇拜的陷阱,以审慎的态度进行技术应用。其实,内容生产中的抄袭、洗稿、代笔等伦理道德问题历来就有,并非技术带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会不会直接导致人的智力退化,关键在于人如何正确使用这项先进技术。如果我们能够深刻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精髓,使之成为提升工作效率和创造力的工具,那么它就可以成为人们进行内容生产的良好助手。反之,如果过度依赖它,它就可能成为人智力退化的催化剂。绝大多数成年人是理性的,他们明白尊重原创、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进行内容创作时会考虑如何生产出符合自己身份的个性化作品。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技术使用观念,避免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过度依赖甚至滥用。

总之,我们应该让技术成为提升人类智力和创造力的工具,而非替代人类思考的机器,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在理性和合规的框架下正确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与人的和谐共生,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范以锦.拥抱与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创作的优势与风险[J].青年记者,20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