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文件规定了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即时通信等38类常见类型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只要用户同意收集必要个人信息,App不得拒绝用户安装使用。
记者走访了解到,手机App方便生活的同时,普遍存在超范围收集、强制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给市民造成了困扰。不少市民认为,国家网信办若出台新规,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用户的选择权,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免于泄露。
App收集个人信息成常态
多数市民担心信息泄露
当洛小姐点开某视频软件时,一个窗口弹了出来:“是否同意App获取您的通讯录及好友。”洛小姐认为,该App存在超范围获取使用权限和用户信息的行为,“我只是看个视频,为什么要获取我的通讯录?”
而这种现象,已十分普遍。每次下载新软件时,段先生会在手机屏幕上看到一份用户协议。“每次我只能勾选同意,如果不勾选,就用不了软件,感觉像被绑架了一样。”段先生说。
“我觉得我就算没有开放权限,它也能获取我的信息。”李先生最近有买房和养宠物的打算,因此和女朋友经常会聊到相关的话题。此后,他便频繁收到楼盘的推销短信,就连App的开屏广告,也是与猫粮猫舍相关的推广。但李先生称,自己从未在网上搜索过相关的内容,看到如此精准的推送,他十分疑惑。
“我的信息好像被共享了一样。”当房产企业的App将手机里的大部分信息读取后,张先生便会经常收到推销房子、保洁的电话和短信。这让张先生很不自在,“好像被人窥探着。”
2019年,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曾对包括餐饮外卖、地图导航、网上购物、金融借贷、即时通讯、社区社交等近20大类,共计100个App进行用户信息收集情况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每个App申请收集个人信息相关权限数有10项,而用户不同意开启则无法安装或运行的权限数平均为3项。
《2019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统计报告》显示,37.4%的网民认为网络个人信息泄露“非常多”和“比较多”,58.75%的公众网民表示曾遇到个人信息侵犯。
把选择权交回给用户
期盼监管能落实到位
“只要用起来方便,我是可以接受的。”针对App 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有部分市民表示可以接受。但更多市民认为,这会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希望这种不合理现象得到一定的遏制。
张先生经常遇到房产类App要求获取手机通讯录的情况。他认为,收集用户的详细信息,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软件做自身的推广和运营,但这是以牺牲用户的个人隐私为代价的。葛先生持同样看法并表示,“必须禁止App的权限无限扩大,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12月1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必要个人信息是指保障App基本功能正常运行所必需的个人信息,缺少该信息App无法提供基本功能服务。其中,均没有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信息的相关内容。葛先生认为,人脸识别功能确实能带来很多便利,但绝不能滥用,否则会埋下很多安全隐患。
该意见稿明确规定了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即时通信等38类常见类型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张先生认为,从目前来看,意见稿已经十分细致完善,“如果出现新的分类app,有关部门也应进行修改和补充。”
另外,该意见稿也明确,只要用户同意收集必要个人信息,App则不得拒绝用户安装使用。“以往用户都是跟着App的引导设置走,处于被动地位。”张先生认为,该规定能让用户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李先生表示,希望国家网信办出台新规后,有关部门能有效加强监管,“监管到位才会落实得比较好。”另有市民称,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的同时,用户也要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识,避免个人信息落入违法犯罪分子手中。
【记者】欧楚欣
【拍摄/剪辑】欧楚欣 实习生 刘裕华 王纪民
【作者】 欧楚欣
南方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