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日,亚马逊宣布在全球部署100万台机器人,与人类员工数量基本持平——这一里程碑式的数字,让“机器换人”的讨论从行业预判变成了眼前现实。这些机器人在全球300多个运营站点穿梭忙碌,支撑起约75%的全球配送业务。当亚马逊的百万机器人军团在仓库里高效运转时,中国物流场上的“无人化竞赛”同样精彩纷呈:京东“智狼”系统在仓库上演“秒级拣货”,顺丰“无人机 + 全货机”让阳澄湖大闸蟹48小时“飞”抵东南亚,美团无人机穿梭在社区、景区间,能配送的商品多达9.2万种……
机器人技术的迭代正深刻重塑各行各业,而物流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领域,首当其冲被推到变革前沿。当快递小哥抬头望见无人机掠过小区楼宇,货车司机在高速服务区看到自动驾驶卡车列队补给,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浮出水面:物流人,真的会被机器人彻底挤出赛道吗?
头部企业的 “无人化狂奔”:
从仓库到天空的全面渗透
亚马逊的自动化征程早有布局。2012 年,它以7.75亿美元收购Kiva Systems,拉开了物流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序 幕。如今在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的30万平方米仓库里,70多台机械臂负责分拣、堆放商品,运输机器人则将货物精准送向打包区和装车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新推出的生成式AI模型 DeepFleet,性能测试显示,它能让机器人车队运行效率提升10%,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行业预期。
大洋此岸,中国物流企业的 “无人化竞赛” 同样如火如荼。
京东在物流无人化这赛道上,可谓一路狂飙。立志做出全国乃至亚洲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物流园区,2014年10月,京东第一座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在上海嘉定区落成;2018年,京东公布了“无人仓”世界级标准;2023年,全国已有41座亚洲一号。以昆山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为例,自动分拣中心拥有超过80条自动分拣线,1万个智能分拣机器人,分拣准确率达到99.99%,具备日均分拣超450万件包裹的能力,代表着全球顶级水准。而京东自主研发的智狼货到人系统,在历经“618”“双11”等电商大促高峰考验后,已进入全国规模化复制阶段。

顺丰则在低空物流领域划出了清晰的轨迹。截至2024年9月底,旗下丰翼无人机已开通523条航线,累计飞行超百万架次,运送货物超520万件。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例,通过“无人机 + 全货机”协同配送,每天有10吨大闸蟹从产地出发,最快48小时就能抵达东南亚餐桌,源头揽收效率和生鲜时效实现双重突破。与此同时,顺丰的冷链无人车24小时待命,在不同路况下探索着末端配送的更多可能。
中通的智驾无人车运营管理平台,则展现了“数字管理”的力量。作为快递行业首个无人车数字化平台,目前它已覆盖全国60多个城市、150多个网点,接入的1000多辆无人车每天完成超10万件包裹的短驳中转,单台日均派件量在800至2000单之间。从城市社区到县乡网点,这些无人车正悄悄改变着快递的中转节奏。
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无人配送站……物流全流程的“无人化拼图”,正在被一块块拼齐。
岗位的“消失”与“新生”:
不是替代,而是重构
“无人机飞得再快,能爬楼梯送上门吗?自动驾驶卡车再稳,遇到突发路况能像老司机一样灵活处理吗?”顺丰快递员赵师傅的疑问,道出了许多物流从业者的心声。当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工作场景中,快递员、外卖员、货车司机们难免担心:自己的 “饭碗” 会不会被抢走?

现实答案远比“是”或“否”更复杂——自动化在消灭一些岗位的同时,也在催生新的职业形态。
传统物流中,分拣员、仓库搬运工、长途货车司机等重复性劳动岗位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AI物流调度师、无人车远程监控员、机器人运维工程师等新兴角色。京东无人仓里,技术人员要给“智狼”机器人编程、做日常维护;顺丰无人机基地,操作员通过屏幕远程调度航线,确保每架次飞行安全;美团无人机团队中,算法工程师每天优化配送路径,运营人员则协调着“空中配送”与地面服务的衔接。这些新岗位的从业者,更像是机器人的“教练”和数据的“牧羊人”,从体力输出转向技术协同。
而在一些机器人暂时 “搞不定” 的领域,人类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比如快递上门时,遇到收件人地址模糊、老人不会操作智能柜,或是客户有特殊包装需求,快递员的灵活沟通与服务能力无可替代;外卖配送中,暴雨天的楼道、城中村的复杂路况,仍是人类骑手的“主场”。正如赵师傅所说:“机器能处理标准化的事,但人心和突发情况,还得靠人来拿捏。”
这种 “岗位重构” 的趋势,在数据中也能得到印证。麻省理工学院2024年的一项调研显示,60%与机器人、AI互动的员工认为,这些技术对安全、职业发展和工作效率有积极影响。亚马逊首席技术官Tye Brady 也多次强调:“机器人的使命是减轻员工负担,而不是完全替代。”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亚马逊在全球培训了70多万名员工,帮他们转型到机器人维护、机电工程等技术岗位。在美国,完成相关学徒课程的员工,平均年薪比普通入职岗位高出 2.15万美元。有位从康涅狄格州仓库拣货员转型的员工,如今在亚利桑那州远程监控全国移动机器人,薪酬比入职时涨了2.5倍。
国内企业的变化同样明显。据顺丰控股2024年度报告,其薪酬员工总数从15.3万人减至14.7万人,但人均年薪同比增长7.4%至 22.78万元。数字背后,是岗位结构的优化:低技能岗位减少,高价值、高技术岗位增加,员工从“拼体力”转向“拼技能”,待遇自然水涨船高。
趋势里的答案:
机器人改写赛道,却带不走人的价值
从亚马逊的百万机器人,到国内企业的 “无人化矩阵”,一个清晰的趋势正在显现:物流行业的“人机协同” 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对物流从业者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被机器人取代”,而是能否跟上“岗位进化”的速度。就像当年流水线取代手工时,工人从纯体力转向 人机配合;如今机器人来了,快递员可以学无人机调度,货车司机可以钻研自动驾驶监控,仓库分拣员可以转型机器人运维。清华大学刘大成教授曾指出,物流智能化要求人才从“单一执行” 转向 “系统思维、数据驱动和供应链全局掌控”。这正是岗位升级的方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我国物流从业人员超 5500万,每年新增需求100多万,但专业院校相关毕业生仅17万,高端人才缺口尤其突出 。据测算,到 2025 年,智能调度算法工程师等新兴岗位缺口将达 43.7 万人,其中无人机飞手的供需缺口更达 45.3 万人。一面是总量缺口持续扩大;一面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错配,直接造成“基层岗位招工难与高端人才‘无人可用’”的双重困境。
这种结构性人才缺口,已成为制约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瓶颈。不过,破局的政策信号已然释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瞄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布局紧缺专业,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知特别强调,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通过强化优势专业集群效应,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这意味着,只要肯学习新技能,物流人不仅不会被淘汰,反而有更广阔的空间。
机器人“进厂”已成定局,但物流行业的灯光,永远为愿意成长的人亮着。就像大闸蟹靠无人机和全货机更快抵达餐桌,却依然需要渔民精准捕捞、分拣员细心打包;无人车能高效转运包裹,却离不开调度员的智能规划、维护员的及时检修。机器解决效率问题,人解决价值问题,这种“人机共生”的模式,或许正是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答案。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魏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