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在深圳龙岗举行的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自行车赛,那毫无疑问是“ai范儿”:从音书-政务无障碍系统、导盲兔ai眼镜,到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智能脑控轮椅,再到智能扫地机器人、无人物流车……龙岗区联合38家科技企业精选108项优质产品,覆盖运动保障、生活服务、无障碍出行等各类场景,全方位精准匹配赛事保障和运动员个性化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一场为期仅8天的赛事就涌现出众多让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龙岗不遗余力打造科技助残“全场景”,究竟是为啥?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残障人士的需求是多元且复杂的,单一的技术或产品难以解决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视障运动员戴上ai眼镜,能智能识别场景信息,但到了酒店,还得有电梯盲文按键、浴室防滑扶手才能住得踏实;听障运动员比赛时依靠智能助听器捕捉指令,赛后日常沟通交流,又离不开手语翻译器的辅助。这些需求环环相扣,缺了任何一环,都难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需求。龙岗的“全场景”布局,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精准触摸到每一个视障者“看得见”、肢体障碍者“走得出”、听障者“听得清”的核心诉求,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这种包容与便捷,正是“全场景”背后的深层价值所在。
其次,这些来自“全场景”的运行参数,有助于企业进一步优化算法,让科技创新真正落地。比如ai眼镜,在标准化的赛道上识别障碍物不难,到了人员密集的酒店大堂,就必须在实际使用中优化算法;又比如智能轮椅的语音控制,在安静的训练馆里反应灵敏,到了嘈杂的街道,就得根据反馈调整抗干扰能力。作为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重点布局区域,龙岗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创新企业,机器人产业生态初具规模。以办赛为契机,将赛场上验证过的技术,放到生活场景里再打磨,这种“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协同—数据反哺”的闭环,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落地和迭代升级,也是龙岗“all in ai”的鲜活实践。
科技助残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龙岗通过残特奥会这一窗口,检验“全场景”科技助残成果,既解民生之需,更谋发展之局。可以预见,未来这些技术不仅服务于残障人士,更将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比如,如康复机器人进驻社康中心提供康复服务,无人物流车承担更多的快递配送业务,康风空气净化设备从赛场走向全区医院、学校,等等。这将助力龙岗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友好示范城区”,实现从“科技助残”到“科技惠民”的跨越。
从赛道到生活,龙岗用科技构建了一个全场景、无障碍的未来图景。这不仅是一次赛事的成功,更是一座城市对“科技向善”理念的生动诠释。
文、图 | 李妹妍 蔡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