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欲运营Robotaxi?先过NHTSA审查关

2025年05月13日19:00:20 科技 6575

【文/观察者网 潘昱辰 编辑/高莘】在既有车型销量陷入瓶颈的同时,特斯拉正将一部分未来的增长希望寄托于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并计划于今年6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开启付费运营。

然而,近期来自美国政府机构的调查,却给了特斯拉当头一棒。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5月12日表示,将对特斯拉发起调查,评估特斯拉robotaxi系统在道路能见度降低情况下的应对能力。特斯拉则需在6月19日之前对nhtsa作出回应。

特斯拉欲运营Robotaxi?先过NHTSA审查关 - 天天要闻

特斯拉 路透社

截至目前,特斯拉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致死车祸引发持续调查

这不是nhtsa第一次对特斯拉发起调查。早在2024年10月,nhtsa就对240万辆配备“完全自动驾驶”(full self-driving,fsd)技术的特斯拉汽车展开调查。

该调查涵盖了2016—2024年款的model s和x、2017—2024年款的model 3、2020—2024年款的model y,以及2023—2024年款的cybertruck。虽然并非所有车主都购买了fsd软件,但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去年曾透露,大约有一半的特斯拉车主正在使用fsd,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由特斯拉fsd引发的碰撞事故,成为nhtsa发动此次调查的导火索。nhtsa表示,此前收到4起用户在道路能见度降低的情况下使用fsd引发的碰撞事故,其中一起为致命事故:2024年4月于西雅图,一辆处于fsd模式下的model s撞死了28岁的摩托车手。

即便没有安装fsd,搭载基本autopilot辅助驾驶能力的特斯拉车型,也曾发生过致死事故。

早在2016年,俄亥俄州一男子驾驶model s并开启autopilot功能,在行驶至十字路口时与一辆拖车相撞身亡。事后nhtsa认定事故责任在驾驶员自身,特斯拉无责,并无需进行召回。

2023年2月,一辆开启autopilot的model s在加利福尼亚州撞上一辆停在车道上执行任务的消防车,导致特斯拉驾驶员死亡,四名消防员受伤。事后nhtsa对特斯拉展开调查。一个月后,特斯拉对其汽车进行了空中升级(ota),旨在提高其探测紧急车辆的能力,但并未进行召回,引发nhtsa的质询。

同年7月,一辆2018款特斯拉model 3与一辆斯巴鲁在加州发生碰撞,造成两死一重伤,死者包括一名婴儿,nhtsa随即对特斯拉展开“特别调查”。

同年11月,一名行人在亚利桑那州里姆洛克被一辆2021款特斯拉model y撞倒后死亡;12月,特斯拉在美国召回了200多万辆汽车,并在其autopilot系统中安装了安全防护装置。不过,nhtsa仍在调查此次召回是否足以解决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

今年1月,nhtsa又针对特斯拉高级智能召唤功能(actually smart summon,ass)存在的隐患,对260万特斯拉汽车展开调查。

严格审查要求

在nhtsa看来,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系统在道路能见度降低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碰撞。因此在此次针对robotaxi的调查中,nhtsa要求特斯拉具体描述如何在阳光、雾、空气中的灰尘、雨或雪等道路能见度降低的情况下,确保robotaxi的安全运行,以及陈述安全运行过程中的车辆的实际反应。

并且,nhtsa要求特斯拉提供传感器的详细信息,包括在有人工监督和没有监督的前提下,robotaxi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是否完全或部分符合自动驾驶的任何行业标准。

此外,nhtsa也在向特斯拉索取更多有关robotaxi的宏观信息,包括特斯拉的robotaxi车队数量、特斯拉对robotaxi的实时监督和监控能力,以及向非特斯拉员工控制的车辆提供robotaxi技术的预期时间表等。

业内人士认为,特斯拉在道路能见度较低前提下频发的辅助驾驶事故,或与其依赖于摄像头、缺乏激光雷达等高阶传感器的纯视觉智能驾驶方案有关。

马斯克曾多次公开强调,纯视觉方案更接近人类驾驶的感知方式,可减少硬件依赖,足以实现“自动驾驶”,并称激光雷达“又贵、又丑、还没用”。

不过在业内看来,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的核心动机之一是降低硬件成本。相比激光雷达高阶等传感器,摄像头成本更低,且无需复杂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便于规模化应用。

但相较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恶劣天气导致道路能见度降低时,其表现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暴雪、大雾等极端天气下,车道线和交通标志可能被遮挡,摄像头也可能因环境模糊或过曝而失效,导致视觉系统无法准确识别道路边界,此时仍需驾驶员进行接管。

对此,特斯拉主要通过空中升级(ota)更新持续优化恶劣天气下的表现。但软件升级是否能抵消摄像头与高阶传感器之间的性能差异,仍存在不小的争议。

是否过度宣传?

此外,特斯拉对其辅助驾驶能力的宣传也一度引发争议。在特斯拉的语境中,fsd即“完全自动驾驶”(full self-driving),然而fsd的现行功能并不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仍需驾驶员接管。此前特斯拉曾直言,fsd仅是l2级辅助驾驶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25日,特斯拉曾宣布向中国购买fsd软件的车主推送“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并于3月17日推出为期一个月的fsd智能辅助驾驶限时免费活动。

不过就在3天后,中国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或功能命名及营销宣传中,不得使用暗示消费者该系统可以作为自动驾驶系统使用,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仅仅一个月后,3月24日,特斯拉即宣布因审批在中国暂停推送此功能;3月25日,特斯拉中国官网对辅助驾驶系统的命名进行了调整。原“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套件”改名为“辅助驾驶套件”;“fsd 智能辅助驾驶”也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

nhtsa也强调,正在调查特斯拉自称的“完全自动驾驶”是否具备必要的安全措施,用来要求驾驶员在自动驾驶技术无法处理的情况下重新接管车辆。

尽管如此,特斯拉在美国及其他地区的fsd功能仍保留了“full self-driving”的全称。在美国官网上,特斯拉继续宣称“汽车将能够在几乎任何地方自动驾驶,只需极少的驾驶员干预”;今年4月,马斯克也继续扬言,预计到2026年下半年,将有数百万辆特斯拉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科技分类资讯推荐

AI行业化落地提速,助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 天天要闻

AI行业化落地提速,助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医疗行业数智化转型,AI+各类细分场景正加速落地。AI技术通过对大量医疗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辅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不仅能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诊疗效率,还能全面提升医疗服务体验。
鱼你传媒:引领新媒体时代的先锋力量 - 天天要闻

鱼你传媒:引领新媒体时代的先锋力量

在新媒体的汹涌浪潮中,鱼你传媒犹如一艘无畏的航船,凭借创新的理念、多元的内容和高效的运营,在竞争激烈的媒体领域破浪前行,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先锋力量。鱼你传媒成立于2021年,其核心团队由一群年轻且富有才华的95后、00后组成。
鱼你传媒:媒体新势力的崛起与担当 - 天天要闻

鱼你传媒:媒体新势力的崛起与担当

在当下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媒体行业不断涌现出具有创新活力的新生力量,鱼你传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独特的视角、多元的内容和创新的运营模式,在媒体领域崭露头角,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鱼你传媒成立于2021年,核心团队成员主要是95后和00后,
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探索前行,机遇与挑战并存 - 天天要闻

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探索前行,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持续推进的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作为国际自由贸易的重要基石,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正深刻影响着自贸港建设的质量与成效。 近年来,海南聚焦“南繁种业”“深海科技”等关键领域,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积极探索创建知识产权特区,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五合一...
国产化算力浪潮奔涌,中坚力量的崛起与突破 - 天天要闻

国产化算力浪潮奔涌,中坚力量的崛起与突破

当前,国产化信创向纵深推进,中国企业正面临双重命题:既要保证自主安全,不被技术封锁裹挟,又要把握AI和大模型技术带来的智能化转型机遇。这场变革的本质,是加快构建从芯片到软件、从算力到生态系统的完整自主技术闭环。
京东、美团、饿了么被约谈,涉及外卖行业竞争问题 - 天天要闻

京东、美团、饿了么被约谈,涉及外卖行业竞争问题

南都讯 记者傅晓羚 徐冰倩 5月13日晚间,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约谈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支付宝上线新功能! - 天天要闻

支付宝上线新功能!

近日,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支付宝上线了语音通话功能。用户升级至最新版本支付宝后,在消息界面与好友聊天框中点击 “+”,即可找到语音通话入口。若首次使用,页面会提示该功能特点:账号经支付宝实名认证,安全有保障;通话无变声,确保真实性;支付宝不储存通话内容,保障用户隐私。据了解,该语音通话和微信类似,支持麦...
打破国外垄断 上海这家企业创造多个“全球唯一” - 天天要闻

打破国外垄断 上海这家企业创造多个“全球唯一”

从全球第一和唯一的靶向洗脱支架系统,再到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远程手术机器人产品,上海微创医疗凭借自身创新实力,创造了多个“全球第一”和“全球唯一”,在高端医疗器械赛道,打破欧美品牌长期以来的垄断,不断发出中国最强音。在上海市胸科医院,65岁的张老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需要植入支架。医生为他选择了微创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