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宇树科技凭借人形机器人“大杀四方”之际,同样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中知名独角兽企业的达闼机器人却深陷停摆危机。
达闼机器人
据多家媒体3月31日曝料称,自2024年年初起,达闼机器人陆续出现了欠薪、裁员等情况,多达数百名员工被迫卷入了长达一年的调薪纠纷。
金融界 3月31日 关于“达闼机器人陷入停摆危机:欠薪、裁员与资金链断裂的困境”的报道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人形机器人爆火的当下,达闼机器人为何没能吃到“时代红利”呢?
辉煌一时的达闼
达闼机器人创始人黄晓庆
2024年1月31日,达闼机器人上海总部员工突然发现工资竟然未能如期未到账,自此,这家曾被视为“云端机器人国家队”的企业正式陷入停摆危机。
截至2025年3月,达闼机器人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达3530万元,涉及劳动仲裁、供应链欠款等20余起案件。
公司员工人数更是从巅峰期的800余人骤减至150人,公司高管相继离职,多地分公司人去楼空,甚至出现水电断供的窘境。
尽管达闼公司在3月17日高调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试图向外界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情况,但其内部却早已千疮百孔。
据知情员工透露,公司曾通过“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分期支付协议”等方式拖延欠薪,甚至利用个税信息造假掩盖债务。
这种“表面合作”与“实质停摆”的反差,暴露出资本输血中断后企业的脆弱性。
其实达闼的困境并非偶然,其主打产品人形机器人GingerXR售价超20万元,而柔性关节成本占整机的60%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尽管达闼在2023年实现了柔性关节的规模化生产(产能达40万台套),但单台机器人的伺服电机占比35%、传感器占比22%,成本仍居高不下。
相比之下,宇树科技通过自研一体化关节将成本降低80%,Unitree G1售价下探至9.9万元,直接冲击达闼的高端定位。
更致命的是,达闼长期依赖政府和企业采购的“试点工程”,缺乏规模化收益能力,尽管宣称与300余家合作伙伴共建技能模型库,但开发者活跃度远低于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达闼机器人曾是资本的“宠儿”,软银、富士康、深创投等巨头都为其注资,地方政府基金更是争相入股,早在2019年估值便突破了10亿美元。
然而,过度依赖融资输血的模式为其“爆雷”埋下了隐患,2023年7月,达闼完成C轮超10亿元融资,但不到半年资金告罄。
据知情人士透露,达闼公司在全国十余个城市盲目扩张分支机构,甚至为迎合地方国资要求而设点,导致运营成本激增。
与此同时,达闼赴美上市因技术限制令受阻,港股IPO又因“商业化进度不达标”被南京产业基金暂缓审批,融资渠道彻底断裂。
达闼的崩塌折射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深层矛盾,2024年,该领域融资总额超70亿元,但80%资金涌向仿人运动控制、关节模组等硬件,重复研发严重。
达闼曾计划打造“云端大脑”操作系统,宣称开放给高校和开发者,最终却因技术落地迟缓沦为PPT概念。
不过面对停摆危机,身为达闼创始人的黄晓庆仍在寻求翻盘。
2025年,达闼与香港上市公司国华合资成立公司,试图通过技术授权换取资金,但这些合作能否兑现,仍需时间验证。
对此,有相关行业分析师指出,人形机器人需从“炫技”转向实用场景,例如宇树科技聚焦工业巡检,而达闼却执着于“全能型”产品,最终因定位模糊被市场淘汰。
达闼的故事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科技泡沫”,资本催熟、技术跃进、盲目扩张,最终在商业化铁壁上撞得粉碎。
当风口退去,留下的不仅是数百名员工的无奈,更是对“伪创新”的深刻反思:烧钱换不来真正的技术壁垒,故事再动听也抵不过市场的真实需求。
宇树科技
达闼的危机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困境,更是整个行业的警示,唯有将技术创新嵌入产业现实的经济逻辑,才能避免“倒塌”的悲剧重演。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金融界 2025年03月31日 关于“达闼机器人陷入停摆危机:欠薪、裁员与资金链断裂的困境”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中国经营报 2025年04月01日 关于“机器人独角兽达闼广州卖楼、上海办公区转租 公司称‘在行业寒冬中稳步前行’”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界面新闻 2025年04月01日 关于“达闼董事长黄晓庆回应停摆危机:已启动战略调整,并达成融资合作”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第一财经 2025年04月01日 关于“达闼机器人:短期内遭遇资金流动性挑战,2025年新单金额2亿-3亿元”的报道